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北日报《采写编》杂志并太行山新闻论坛与会同志:接到你们发来的函请,本想参加,但由于时间安排上与公务活动发生矛盾,不便成行。特致函向大会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2.
2002年7月,我在新华社湖南分社实习期间,正值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在长沙评选,分社记者谭剑和我负责这一活动的报道。主办单位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让新华社发布通稿。 根据记协同志的要求,我们的稿件不仅要写出内容,更要强调这次评选的意义。初稿完成后,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仔细审看了我们的稿件,并  相似文献   

3.
4.
邵华泽作品     
《采.写.编》2013,(1):65-65
邵华泽,1933年6月生于浙江省淳安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哲学教师,解放军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社会兼总编辑,社长。  相似文献   

5.
首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已经揭晓。有些同志要我讲点意见。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感想。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次评奖是评1990年的新闻作品。从送评的稿件和评定的结果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新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关于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1989  相似文献   

6.
邵华泽侧记     
据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难得同意接受圈内同行的采访。即使遇上一些难以推辞的记者或作家,所谈一般也是书法艺术云云,往往对涉及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类话题,或长缄其口,或顾左右而言他。 这次面对《新闻爱好者》杂志的特约访问,邵华泽该不会一如既往地闭口不谈“新闻”吧?  相似文献   

7.
8.
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著述。作者是一批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探讨的又是理论界较少涉及的舆论监督问题。我乐于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9.
忘年交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没几年,那时他领导的县档案局是全国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许多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率先在全国开展档案著录标引:率先使用计算机检索档案:率先按照档案馆建筑规范建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风格的档案馆库:率先开展综合档案馆达标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10.
邵华泽同志先后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国记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主席,一以贯之地对摄影工作从理论上积极倡导,在实践中大力推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的有关论述,在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某一天,90岁的潘基礩先生突然对我说,“我俩是忘年交”.我受宠若惊. 论年龄,潘老比我年长30岁,比我父亲还大3岁,应是我的长辈;论职务,他曾是长沙市副市长,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后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直是我的领导;论学识,无论文史哲,还是理工医农,他都有建树.他是我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撰写的参政议政调查报告,多次受到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赞誉.他国学功底深厚,长于诗词,而撰写的碑、记、志等都用文言文.如果我拜师向他学习“六艺”,恐担心他不愿收我为徒.现在,居然称我为他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12.
13.
马海松 《兰台世界》2007,(1X):55-56
王安石与王令,一个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个是出身低微。一生坐馆教书。生活贫困潦倒的一阶布衣。本文真实再现了王安石一生中始终如一、无嫌无隙的唯一一个相知——布衣王令与之交游的始末。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与王令,一个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一个是出身低微.一生坐馆教书.生活贫困潦倒的一阶布衣.本文真实再现了王安石一生中始终如一、无嫌无隙的唯一一个相知--布衣王令与之交游的始末.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不久,就俘获了成千上万的"联合国军".于是,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洞建起一个较大规模的战俘营.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甘惜分教授的百岁华诞。很感谢《新闻爱好者》为此编发专辑并向我约稿。甘老是我的硕博导师郑保卫教授和博士后导师童兵教授的导师,按受教辈分,他是我的“师爷”。甘老的经历,各位读者通过一些论著想必都已有所了解,本期专辑中童兵老师等的文章中也有介绍,所以本文不再赘述。《新闻爱好者》编辑部主任施宇在向我约稿时,希望我结合自己与甘老的交往经历,谈谈一个青年学子心目中的前辈。这正合吾意。  相似文献   

17.
<正>《贺飞白评传》出版了,贺老师签名送了我一本。欣赏之余,我对书中吴丈蜀为贺飞白的国画题诗这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吴的诗写得太好了。贺飞白与吴丈蜀是一对忘年交,贺生于1940年,吴生于1919年,两人年龄相差21岁。听贺飞白谈他与吴丈蜀的交往,我十分感慨,同时也有动笔的冲动。  相似文献   

18.
<正>谢侠逊(1887-1987),中国著名象棋大师,在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方面均有极高造诣。1918年,在沪上力夺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棋坛盟主,称"中国棋王"。周本根教授是位知名的微电子研究专家,他从事的研究似与国际象棋浑身不搭界,但他成长过程中又时时离不开国际象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周本根小时候说起。他好有福气,他家及附近如西成里、  相似文献   

19.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20.
<上海文学>月刊1964年曾改名为<收获>,这是借用了早在1960年就停刊的老<收获>刊名.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收获>又停刊了.后来,编辑部所有工作人员均随上海作家协会一起被"砸烂",离开了巨鹿路675号,有的下厂、下乡、到中学任教,有的留在干校继续修补地球等待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