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黄土地     
南乐——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一个小城。在这片黄土地上,既无矿产资源,又无出口物资,仅有的只是一些贫瘠的土地和经济薄弱的工厂。南乐县众多的人口面对这一切,其剩余劳动力可想而知。南乐人望着城外那座座高楼大厦,富裕的城镇,陷入了沉思。“打工去,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一句话唤醒了南乐人,唤醒了南乐人的自信。县政府经过多方查询,联络到许多厂家。于是,通过劳动局,把一批批打工者输送到打工基地,送出了黄土地。走出黄土地的南乐人惦记着自己的家乡,惦记着家乡那片贫瘠的黄土地。当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赢得打工基地领导好评时,他们流泪…  相似文献   

2.
李桂华 《大观周刊》2012,(52):83-83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者实行档案管理,就是实现农村进城打工者放心打工、城市用工单位放心用工,使城市和农村“双赢”的有效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上“春晚”的念头,曾经一度在酷爱相声的王德志心里执拗而疯狂地生长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甚至成为这个打工者“漂”在北京的唯一理由。 在北京郊区的皮村,王德志与另几个文艺青年相遇,他们写打工者的作品,为打工者表演,调动打工者的文化热情,专家说,这是打工群体的“发声练习”。 他们的艺术也有机会“登堂入室”,当然,前提是贴上了打工者的标签。王德志觉得,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舞台  相似文献   

4.
成杰  林仲轩  罗炜 《新闻大学》2022,(9):73-88+119-120
从被视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打工仔”到流行语中人人争做的“打工人”,话语表征着打工主体,也建构着打工主体的身份认同。基于此,本文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通过深度访谈探究“打工人”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研究发现: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使青年群体呈现出矛盾且摇摆的“打工人”心态;成员身份标准的分歧,使认同话语的群体建构极为脆弱,全民“打工人”只是非体力劳动者群体建构的单向度共同体想象;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一方面遮蔽了传统劳资关系的对立,另一方面彰显了青年“打工人”和传统“打工者”身份联结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5.
周哲 《新闻前哨》2001,(12):33-34
《湖北科技报》的《打工者》专版创刊有3年了,这个贴近打工者,为打工者服务的专版受到读者喜爱,不少读者来信说:“看到《打工者》就像看到久别在外的亲人”,还有许多读者把《打工者》版寄给在他乡打工的朋友,更多读者把《打工者》版看作是“良师益友”。 回想从当初的白手起家到现在的驾轻就熟,作为这个专版的责任编辑,感触颇多。1998年,《湖北科技报》和全国许多科技报一样面临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9月底,报社决定推出《打工者》专版。在没有现成的稿件、没有稳定的通讯员队伍的情况下,我着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准…  相似文献   

6.
自从2011年第一届“打工者春晚”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首次亮相,到如今,已是第三届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节目单上出现了不少小品,还有哑剧、歌舞剧。“歌曲传递的信息少一些,而小品有剧情,更能真实立体地反映工人们的现实生活。”“打工春晚”负责人、工友之家总干事孙恒说。  相似文献   

7.
李晶 《声屏世界》2013,(9):51-52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我,深有同感。我所主持的《打工热线》节目,是厦门广播电视唯一一档关注来厦外来务工人员的节目,为众多奔忙的“打工者”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倾诉的精神家园,用真情架起人和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打工热线》节目借助广播平台,发挥广播优势,走出直播间,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打工群体,听民声、体民情,将“接地气”的声音通过广播播出,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展现了媒体工作者的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一段“打工记者”的人生路; 一曲“打工记者”的奋斗歌; 一篇“打工记者”的甘苦录。 看过此文,每一个在编的正式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将产生内心的感动与实实在在的危机感,并能由此唤起新的工作激情与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9.
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扬州日报选送的消息——《就业局长"潜伏"打工探扬州用工》(以下简称"潜伏局长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是扬州日报创办50多年来第一次获得中国新闻奖. 这篇834个字的短消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新闻报道:云南曲靖是劳务输出大市,农民出远门打工害怕上当受欺负,当地负责劳务输出工作的陈家顺副局长,隐瞒自己的干部身份,在扬州一些企业以打工者的身份与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段时间,对当地用工环境熟悉满意后,再介绍更多的父老乡亲来这里打工挣钱.  相似文献   

10.
杨敦显 《青年记者》2012,(35):65-66
加拿大华裔导演范立欣拍摄的《归途列车》是一部典型的现实题材纪录片。这部影片记录了来自四川的一对农民夫妇外出打工的经历,拍摄者跟踪拍摄三年,真实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底层打工者的生存遭遇。该片先后获得最佳魁北克/加拿大电影奖、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  相似文献   

11.
佟希仁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在多年的笔耕中,为小读者贡献了许多精美的童话、诗歌、散文和剧作。其作品曾多次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等。最近,金盾出版社将他多年创作的大量儿童散文诗结集出版。 这套《儿童散文诗》共分四册:《有趣的朋友》(动物篇)、《花儿的闹市》(植物篇)、《神奇的魔术师》(四季篇)、《家乡的五彩泉》(家乡篇),共120余  相似文献   

12.
1986年9月18日《文汇报》一版头条发表的《“模式”还是多些好——对沿海农村经济考察的思索》的通讯,是一篇颇受人们注意的好报道。这篇通讯之所以好,主要是抓住了在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中,各地普遍关心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叙述和分析。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发展速度相当快的地区。经济学家把这些地区的发展格局概括为一种“模式”(显然,这里的“模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格局,而并非指僵化不变的样板)。“模式论”一时成了人们热门的话题。其中尤以“温州”和“苏南”  相似文献   

13.
《打工家园》栏目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第六频道2005年7月10日开播的一档关注城市打工者情感的谈话类节目,每周六、周日晚9点到10点直播,次日凌晨1点重播。近年来,进城打工者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显著,他们默默奉献,为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各方面的条件却不尽  相似文献   

14.
<正>本书是书写当代东莞打工人的全新非虚构作品,作者于2020年、2021年间走进东莞的工厂,深入一线,结识了各个年龄段的打工者,与他们同吃同住,写下了这本《无尘车间》。作为享誉世界的制造业名城,东莞在不停地更新升级,一直走在产业升级的第一线,而恰恰是隐身于城市的打工者们托起了城市,成为其坚实的底部。  相似文献   

15.
何欣桐 《今传媒》2007,(2):22-2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在打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大众传媒.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这些打工者"触媒"的情况,来探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大众传播媒介对打工一族的影响.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接受调查的女性27人,男性72人.  相似文献   

16.
勇气     
她19岁时,怀揣着斑斓的梦想,远离家乡,进城打工。刚下火车,她就遇到两个“热心”的女人,说能帮她介绍工作。她正愁没地方可去,没想到出门就遇到“贵人”,满心欢喜地跟着她们去了。两个女人把她领到了一个偏僻的果园里,然后把她交给了三个陌生男人。  相似文献   

17.
面对“学历门”的狂轰滥炸,唐骏这个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帝”的超级打工者,又一次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纵观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唐骏始终不能彻底放下。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只要唐骏真的能放下架子,痛痛快快有个交代,社会未必就会和你真的过不去,未必就会把你拔得精光。但面对事实,他就是不能放下架子,痛痛快快地给大家一个交代,而始终是渡遮棒椅.吞吞吐吐.  相似文献   

18.
冷峻的幽默     
《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一稿,讲叙了刘老汉等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种菜的故事。他们租俄国的土地,种菜卖给俄国人,挣了钱在俄国投资发展蔬菜业。他们是赴俄打工的,反倒接收了不少俄国打工者;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丰富了俄国人的餐桌,同时也在俄国的土地上弘扬了“劳动使人高尚”的真理;因此他们不仅赚了俄国人的钱,而且赢得了俄国人的尊重,并引发了俄国记者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9.
苏墨 《新闻三昧》2013,(3):44-48
去年年底,打工诗人李明亮出版了诗集《裸睡的农民工》,这本书被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选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作为打工诗人,李明亮并不是第一个出书的,也不是第一个被文学界认可并关注的."打工皇后"安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版了《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并于2009年创办了"中国打工诗歌奖";80后女工郑小琼,2007年摘取了"人民文学奖";2011年,刘迅甫的组诗《农民工之歌》唱响了人民大会堂…… 在广东、福建、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更有三四万打工者在生存的夹缝中,用诗歌咏诵青春,编织梦想,镌刻灵魂,始终怀抱美好的理想,唱响了打工群体顽强奋斗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视野     
《视听界》2002,(2)
以新的观念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孔令文在2002年1月13日《新华日报》上提出要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应对挑战。观念一:先当“打工者”,再做“老板”。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有技术、管理、资本、品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