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乐"而写     
我喜欢读书看报,又酷爱写作,虽工作繁忙、家务繁多,但爬格子这门差事仍“壮心不已”。闲暇之时,我便手握笔杆,在方格田里耕耘,一杯清茶,其乐融融。自我感觉好的,便投寄各报刊,往往还真能变成“豆腐块”。当然,写稿有乐也有苦。为了深入采访,我不惜冒着严寒酷暑四处“奔跑”。一旦获得好的新闻线索,便不顾一切而求之。我也养成了勤写、勤走、勤问、勤记的习惯。有人说我是写稿迷,确实如此,一天不写则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我在写稿中坚持“三不写”、“三结合”。即:事情不真实不写,情况不弄清楚不写,没有宣传价值的不写;做到学习与写稿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我今年快满69岁了。为了晚年生活幸福,做到老有所乐,所以我越老越想“爬格子”。如今,老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扑克、台球、门球、乒乓球、麻将、皆可能掉,而我这个退休前从没写过稿子的人却对“爬格子”情有独钟。在业余写作的道路上,我已走了9个多年头。老实说,写作是一项很艰苦的脑力劳动,像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再加上1996年一次交稿时右手受过创伤,写稿就更困难了。但我尽量克服困难,精心写稿、反复修改,常常推倒重来。尽管有人劝我:“你都这把年纪了,你的退休金和你老伴的退休金用都用不完,…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欲使一篇稿件得到编辑的认可,从而较为顺利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必须超越自我,走出习惯性思维这“怪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搞新闻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悉了通讯、消息等体裁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起稿子来,往往比不会写稿的初学者还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写我就  相似文献   

4.
乐在稿中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向我吐露心声:世间360行,最苦的职业莫过于记者了,最苦的差事莫过于“爬格子”了。然而尽管如此,我与新闻写作仍结下了“不解之缘”。写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写搞使我平添了无限乐趣。1986年5月,我当了区商业局副局长这  相似文献   

5.
写稿切莫赶时髦,这是笔者写稿10多年来的体会。 以往写稿爱赶浪头,“三·八”快到时就写某乡某村妇女如何如何、“三·十二”即将来时就写某地怎样怎样植树、“五·四”来临时就写某单位青年什么什么……结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通过读报、研究报纸的版面,帮了我的大忙。  相似文献   

6.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8.
看了标题您也许会感到惊讶,不用笔怎么写文章?您听我说一说。几年前,我迷上了“爬格子”。这的确是份苦差事,且不说写稿要构思选角度,单是“写”就十分艰难,写了改,改了抄,抄好了又改,把个稿纸改得乱七八糟。于是,自己有时就想,要是写出的文章能够一次成型,可随心所欲地修改又不留痕迹该多好哇!  相似文献   

9.
早在一九五三年,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希望写广播稿新闻稿的,写完之后好好儿念一遍”,“写稿的自己好好儿念一遍,就是自己先来检验一下,写下来的那些语言上不上口,顺不顺耳。”①后来,叶圣陶先生又在给王力先生的信中说:“台从将为文论诗歌声音之美,我意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业余写稿族”聚会侃文的时空也扩大了。其间不免议论“爬格子”的新招儿,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积累。一个业余作者除了应广泛涉猎新的知识领域,积累鲜活的新闻素材之外,还应重视平时的思想积累,这也是通讯员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对于“爬格子”的通讯员来说,要对某一新闻事实作深入的报道,光有过硬的文笔“写功”是不够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就不可能对新闻事实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掂出它的新闻价值。所以说,有多宽的知识面和多深的理论功底,方能写出相应水平的文章。倘若去采访一位学者,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肚里有多少货。如果你没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对连队发生的事一般是知道的。但光凭知道就去写稿,也是行不通的。对熟悉的情况也要去采访,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抓到值得报道的活“鱼”。去年以来,我连伙食一直搞得比较好,被上级评为“先进食堂”。出于一种急切感,我凭自己平时知道的一些情况,没经采访就写成稿发往报社,结果石沉大海。后来  相似文献   

12.
每当我笔耕有了收获时,每当我的作品获奖时,每当我接到报刊电台寄来的大红荣誉证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家的那口子。在这里,我要说一声:我的第一读者,我的贤内助——谢谢你! 说起我家的那口子,真是让人恼来让人敬。记得我初学写稿时,也就是我们刚结婚的那一年。当时我突发“写稿狂”,一有空就去采访,不管工业、农业、商业,抓着题材就写,晚上经常写到深更半夜。但辛勤的耕耘,得不到应有的收获,稿子老是“放空炮”。妻子见此情景,便一个劲地反对我写稿,并故意激我:“不自量力,写稿像羊耕田一样,还想登报纸?”后来我就背着她写,结果还是没上路。几经碰  相似文献   

13.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4.
江苏盐城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效白,多年来热心宣传报道工作,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仅一九八六年,就被省以上报刊选用了六篇。听说老徐写稿很有“门道”,于是,笔者向他“取经”。谈起为党报、党刊写稿,老徐的兴致很高。他说:“我写稿件,最初是从报道工作情况开始的。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政法、公安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写稿件就抓住这个重点,有选择地剖析一些典型案例。”他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九八六年初,他在滨海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业余写作的四年中,已有十几篇稿件分获一、二、三等奖,而获奖的全是“豆腐块”。 1987年,我在北京学习企业管理时,就爱上了“爬格子”。我曾给《北京日报》写过好几篇长稿,可一到编辑部就被“枪毙”了。有一天,我到《北京日报》社取经,当时的周末版编辑宗春启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告诉我初写稿要从“豆腐块”开始。从此,我就把“豆腐块”记在心上。有一天我去沙滩邮电所寄信,忽然邮筒冒烟起火。查明原因是过路行人将烟头扔进邮筒,我速将此事写成几  相似文献   

16.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7.
不必咬文嚼字,按自已的讲话方式写稿有人说:“如果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你就成功了一半。”这是经验之谈。按照自己的讲话方式写稿,就能避免与别人雷同,而有“天然去雕饰,淳朴见眞情”的特色。多年来,我养成了一种习惯:采访结束之后,考虑好腹稿,先给同伴们讲述一遍,然后动笔写。我觉得这样写起来此较顺手。其实,讲的过程,也就是提炼的过程。美国著名记者雷迈尔·莫林在谈到他一次采写凶杀案件时,老板曾告诚他:“用不着费脑筋去写它。让事情本身说话。……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不要咬文嚼字。要把细节都提供出来,但  相似文献   

18.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9.
回想12年的笔耕之路,坎坎坷坷,苦辣酸甜。 那是1987年7月份的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写了一篇《美梦醒来是医院》的稿子,寄到安阳日报社。没几天,便被该报配以醒目的标题采用了。那时,我兴奋得竟然一夜没合眼。 从此,我开始步入了崎岖不平的笔耕之路。那年,我才20岁。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爬格子”是个苦差使,可我却对新闻报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民办教师,白天忙于教学无时间写稿,就等到晚上去写;家里人不理解,我就带着干馍偷偷去采访。有人风趣地说我与新闻有缘,可每当投出的稿件如“泥牛…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由于写稿的需要,经常求教于专职新闻干事和一些老报道员。他门有的对我说:“写稿要写得长一些,详细一些,文中引用的事例要多几个,便于编辑同志在改稿时选择,这样做稿件的命中率也高。”以这些话我将信将疑。后来,我采写的稿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