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评论该着重“破”还是侧重“立”?这是评论经常面临的立场选择难题.而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引入,对评论的价值标准厘定不无参考价值.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学界与业界关注的新闻理论.丹麦学者海格拉普将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引入新闻学后,提倡新闻从曝光负面、放大冲突性,转变为更多地挖掘新闻事件的积极面、强化解决问题的导向——“建设性”最重要的内涵,本就是“正向促进”.建设性新闻与注重刺激眼球但回避公共议题的“黄色新闻”、秉持扒粪揭丑向度的监督性新闻都有所区别,它更看重立足未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按照史安斌教授的诠释,建设性新闻力求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涵盖多元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施害者-受害者”等二元对立框架,调和利益冲突,引导理性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增进公共福祉.  相似文献   

2.
徐薇 《新闻前哨》2021,(3):67-68
广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是一种新闻理念。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凯伦·麦金泰尔称之为“伞式结构”或者“总括性的术语”。她将建设性新闻定义为回应现实问题的、严谨的、基于事实的报道形式。狭义上的“建设性新闻”,指的是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一类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闻实践。这类新闻实践强调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要坚持内容的客观真实外,也应积极主动介入社会生活,要以解决问题为报道的导向。作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升级突破,帮忙类新闻节目以观众需求为导向,一度在国内遍地开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曾经红极一时的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陷入发展瓶颈期。本文将揭示帮忙类新闻节目的困境,分析其原因,并试图以建设性新闻视阈,对其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黄斐 《青年记者》2020,(9):17-19
西方视域下的建设性新闻时下西方兴起的建设性新闻,被认为是解决当下西方报道困境的新范式、新方法、新理论.在“5W1H”这一报道公式中,建设性新闻的报道公式多了一个“W”,即所谓“WhatNow”——“现在怎么样了”.建设性新闻是对冲突性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策略,是继“客观性新闻”对19世纪党派新闻的纠偏之后,西方新闻范式经历的第二次转型.  相似文献   

4.
『磨』新闻     
“抢”新闻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笔者却主张 ,新闻不仅要“抢” ,而且要“磨”。“磨”———通往时效的门径“磨”的提出 ,看似与新闻特性有悖 ,其实不然。“抢”是为了新闻的时效 ,“磨”也是一条通往时效的好途径。“磨”新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十分必要。“效果”并非越快越好 ,既然新闻媒体允许时间要求上的区别 ,新闻特性和新闻发布都要讲究“时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呢 ?要“磨”出时效 ,有三条必须注意 :第一 ,“磨”的对象要合适。一些动态消息、突发事件多侧重于“抡” ,而一些解释性新闻、重大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5.
黄勇 《青年记者》2002,(11):17-18
一、对新闻报道建设性的基本认识“建设性”是信息时代新闻价值的新取向,新闻价值的大小越来越决定于新闻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决定于新闻报道是否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作家孙犁语)有所触动。  相似文献   

6.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面对因为新闻传播所引发的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对抗与纷争等问题,全球新闻界开始反思以揭丑、记录、暴露阴暗面为导向的新闻理念与传播实践。于是,融会了“解困新闻”“公共新闻”“积极新闻”“参与新闻”“和平新闻”等理论内涵的建设性新闻概念,逐渐成为国际新闻学界的研究热点。在新闻实践方面,建设性新闻也正成为形成普遍共识的全球性新闻运动。虽然建设性新闻理论经由西方学者提出,但是此一概念背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流却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将建设性新闻理念置于中华文化视域下,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休戚与共的命运观”“中庸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挫锐解纷的社会观”四方面对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的中华文化渊源。期望以此促进中国本土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以及中西新闻理论的融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讨论《人民日报评论》微博中的青少年议题,总结新闻评论的建设性框架。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议题、青少年教育议题、青少年网络议题是新闻评论建设性框架的主要内容指向。建设性框架主要包括评论写作框架,即“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评论的目的框架,即“信息告知—舆论引导—价值协商”。国内建设性新闻评论的未来实践可立足已有建设性评论框架,创新论题论证模式,开发新议题、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新闻常新”,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新”,要具有较强的新闻价值,而且要求新闻报道的方式、语言、风格、写作技巧,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记者不仅需要报道有关国家政治、战争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报道科技、文化、人物等其它方面的内容。新闻报道题材的扩大带来了新闻报道方式和语言的大创新。为了让新闻  相似文献   

9.
文娱报道是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要讲导向、讲责任、讲格调、讲品位。但是,目前一些报纸,特别是小报上,出现了娱乐新闻低俗化倾向,明星绯闻、血腥打斗、性感“透”“露”,不一而足,不仅污染版面,而且败坏风气。广大群众对低俗甚至恶俗的娱乐新闻十分反感。在最近两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反对娱乐新闻低俗化的议案和提案。文化部、广电总局及一些新闻单位也经常收到各地群众来信,要求净化娱乐新闻。最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连续刊登有关这一问题的稿件,强调“娱乐新闻也要讲责任”,要讲究“娱乐的格调”,呼吁改变“娱乐媒体的低俗导向”,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央领导同志也批示给予肯定。这些情况表明,反对娱乐新闻低俗化,乃人心所向,新闻工作者应负起这份庄严的责任。与政治报道、经济报道等相比,文娱报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讲究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些不能成为低俗化、庸俗化的理由。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重视文娱报道的导向、诉求和品位”,约请4位长期从事文娱报道的同志畅谈感受和体会。他们的经验说明,文娱报道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把“主旋律”和“多样化”统一起来,把思想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把满足读者与引导读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磊 《中国广播》2009,(2):62-64
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对新闻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新闻的深度报道也日益成为所有媒体报道中的头条、重点。做好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能更好地洞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满足受众了解实情的“欲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政府决策、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就广播而言,全国很多广播电台都设有新闻深度报道的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1.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新闻界而言,“建设性”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建设性”+“新闻”这个词汇组合,还是让新闻学术界眼前一亮,在这两年成为不少学者聚焦的“亮点”.很大程度上,建设性新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功能和更为前瞻的期待:“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弘扬正向价值的新闻理论,为‘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①然而,就像“建设性”这个词汇有一定的争议性一样,成为“亮点”的建设性新闻也存在相当的争议,至少没有像学界想象或期待的那样乐观.这就需要基于建设性新闻的基本问题,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相对明晰的剖析.  相似文献   

13.
面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媒体虽然也做到了及时、准确的报道,但对新闻媒体多种表现形式的实践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侧重于诉诸积极情绪的建设性新闻报道方式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以新疆媒体的相关报道为例,通过聚焦新疆疫情防控中的主流问题,通过“暖新闻”的报道方式来消解公众的焦虑情绪、化解公众矛盾,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充分利用建设性新闻的社会治理功能来解决社会问题,对维护疫情时代下社会维稳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焦点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属性,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度报道。这一类节目从选材上要求把视点始终对准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要求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它不仅要追踪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生长点”,旧事物的“衰亡点”,更要揭示新旧事物的“碰撞点”。这些正是百姓关心的热点,也是百姓应知而未知的难点,因此,理应成为焦点类节目的视点。  相似文献   

15.
西方提出的建设性新闻理念与中国新闻长期坚持的新闻建设性有相似相通相近之处,但又有所区别。建设性新闻与新闻的建设性以及正面宣传为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否为我所用,对这些重要问题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回答。倡导建设性新闻理念,必须强调新闻建设性,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报道。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大众传媒服务“三农”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也已成为新闻业界的自觉行动。如今,在电视领域,专业的农村频道已在几个农业大省开办,而对农栏目几乎是每个大小电视台的必办节目。节目内容也算丰富多彩,其中,农业科技宣传占了很大比重。进行农业科技宣传不仅是科技知识普及的需要也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进行农业科技宣传更是我国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对媒体解疑释惑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新闻报道领域涌现出一批“深度新闻”。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度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地市级党报为应对网络挑战、更好地满足受众求知求新的要求,解放思想,把深度新闻作为服务地方发展、促进报纸升级的大事来抓。这类地市级党报深度周刊紧抓地区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分析背后的原因,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陈志铭 《军事记者》2009,(10):19-20
“图文并重”这个平面媒体的传播理念.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一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当时的提法叫“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有新闻研究者称,这是图片在我国报纸报道体裁中地位提升的标志。此后新闻理论界大力倡导现代报纸不仅要做到“图文并茂”,更要做到“图文并重”。使图片成为一种独立的传媒手段和更具威力的传媒力量。  相似文献   

19.
“真”——这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最低的、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新闻改革”。我们有些新闻媒介过去出现过的以至现在仍在出现的虚假报道,那是连“新闻”二字(哪怕是最落后的最原始的新闻)也不够格的东西。这东西只配称作“谎言”。强调“真”充其量也只是恢复新闻的本来面目而已。“短”——这不过是对某一种篇幅形式的强调,甚至连形式的改革也谈不上。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过去,新闻界之所以片面而绝对化地强调“短”,以至给“短”戴上“改革”  相似文献   

20.
谢常青 《新闻界》2005,(5):142-143
现代新闻写作向来强调背景的运用,新闻主体事实的意义昭示通常不能离开新闻背景.与一般新闻不同的是,深度报道对于新闻背景的重视与依赖更为突出,其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份量要远远超出其它任何新闻文体.有学者总结,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常应包括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义.分析这些指标可以看出:一篇好的深度报道不仅要整合历史的、现在和未来的多种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还要整合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的背景,以使置于其中的新闻事件能深刻体现出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这样才能把新闻报道的“深度”予以确切体现.可以说,妥帖恰当地运用好新闻背景,是深度报道写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