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玉辰是我的战友,但我在部队时没有见过他的面,只是从《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报通讯》上经常见到他的大作——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思想评沦、杂文、新闻理论和诗歌,散文、山东快书、快版书和诗歌等方面的作品。有的文章,被我作为范文来读。 1990年8月的一天,我到军报通联处索取《新闻  相似文献   

2.
让更多的后来人超越自己──记《解放军报》编辑杨玉辰的心愿王忠权,沈运文,何民(一)他叫杨玉辰,是《解放军报》主任编辑、《新闻与成才》杂志的副主编。一个普通的编辑,却有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他的教诲。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杂家”,有两千多...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日报社《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与北京金五星商厦联合举办的“金五星杯”成功之路征文,历时一年圆满结束。经由有关专家及领导组成的评委会认真审评,共有12篇作品获奖。著名作家浩然的《在自己面前踩出一条小路》和高级记者鲁光的《难忘的“第一次”》荣获一等奖;杨玉辰的《我的笔杆“三重奏”》、初小玲的《记者:在满足与沉重之间》等10篇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 为期一年的成功之路征文,受到广大读者和作  相似文献   

4.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5.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7.
《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在地方报社工作时,有一个阶段对作品不能突破很是困惑。我告诉他,不妨找些能够拍成电影、画面感强的文学作品读读。他试了,后来他的作品上报版面大了,文字说明少了,中国新闻奖也拿到了。他感谢我的“点子”,我说“你该感谢文学。”一名记者,包括每一名通讯员在写作新闻中,要读点文学,这样会有添花加翼之功效。一、读点文学作品,能够解决“切口”问题。我们时常听到编辑拿着某一个稿子说:“这么写太可惜了!编辑可惜的正是一个好的新闻素材由于作者“下刀”不快、不准、不深而使本该“有所作为”的一个事件却浮在了表象…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9.
凡是登泰山的人,第一都想饱览大自然风光,第二都想跋步于玉皇顶享受日出的壮观景象。正是这样,那些勤劳智慧的工匠们为大家铺上了“十八盘”石阶栈道。那些还不习惯于登山的游人,踏着每个台阶向顶峰跋步时,又往往借助于拐杖的作用。最近,我读了杨玉辰同志撰写的《新闻写作学步》(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一书后,感到在攀登新闻成才这座“泰山”的路上,就象登上了栈道和得到了拐杖一样。在“学步”中,作者根据自己近20年写作历  相似文献   

10.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杨玉辰发表了许多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山东快书、快板书,消息、通讯、思想评论、杂文和新闻理论等方面的文章。有的文章,被我作为范文收起来拜读。但我过去一直没见过他的面。1991年4月10日晚,我对杨玉辰同志作了一次拜访。地点是在约8平方米的“石翼书屋”里——这是玉辰学习和写作的地方.他告诉我,不会抽烟,不会喝酒,爱好藏书,已藏书3000多册. 为什么叫“石翼书屋”呢? 玉辰娓娓道来:“1968年,我毕业于天津师院中文系.1969年在河北望都柳坨农场锻炼一年,当  相似文献   

12.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3.
那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当我向翁少峰同志的遗体鞠躬告别时,我在心中默念:“一位看着我长大的老首长走了……”翁少峰同志是原《河南大众》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从1951年到1956年,我作为一个参加工作不久的“记者娃”和“编辑娃”,曾受到这位老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培育.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用500多页的篇幅细致分析从但丁到贝克特的《西方正典》,哈罗德·布鲁姆在2000年出版的小书《如何读,为什么读》更像是一本枕边读物。面对这类导读式的书籍,我们的矛盾在于,如果这些作品我都读过,何必要让另一个人絮絮叨叨地再介绍一遍?而倘若我没看过,又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二手阅读上?正如老年布鲁姆所说:"我快七十岁了,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因为时间不允许。"这也暗示着,他不会写坏东西,更不会把坏的作品介绍给普通读者。从书的标题,我们就可看出布鲁姆的坦诚。他想说  相似文献   

15.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我们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派出采访组重访“南京路上好八连”。我作为60年代采访过八连的记者之一,这次重返八连采访,深知个中的难处。《人民前线》报对于好八连的宣传,从1963年算起,至今已经四次掀起宣传高潮。好八连获荣誉称号的27年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等军内外报纸,差不多每年都要在一版显要位置宣传八连的新人新事新经验。这次我们组织重新宣传好八连,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文章做尽,点子想绝”,差不多是“山穷水复疑无路”了。然而,在八连采访的日子里,我们采访小组的同志却感到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的《要政治家办报》一文被选录在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这篇文章原是1959年6月毛主席和吴冷西同志谈话的摘要,看得出,标题系编者所拟。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军报时指出:“毛主席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背景“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早在1957年6月13日吴冷西同志去《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毛主席在接见他的谈话中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吴冷西同志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毛主席最后严肃地对我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  相似文献   

18.
程鹤麟和他的《新闻半小时》终于成功了!当我从电视屏幕上听到宣读共青团中央表彰的十名“社会监督哨兵”,第一个就是程鹤麟时,当我看到他从中央领导同志手中接过奖状时,我为他的成功而兴奋不已。每一个成功者都有艰辛,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有坎坷,程鹤麟和他主持的《新闻半小时》也有说不尽的甜酸苦辣!还是在1985年,我在全国电视新闻理论研讨会上见到了程鹤麟,这是他毕业后到福建电视台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9.
26年前,他,当新兵时见了那篇300余字的“豆腐块”,从此便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26年来,他从战士、新闻干事到政治部主任,虽然岗位几经变换,但初衷不改,笔耕不辍。至今,已累计发表50多万字的各类作品就是他从事写作的一个段落的总结。从新兵连的几篇小稿的发表,他成了领导眼中的“人才”谈起新闻写作的经历,徐主任抿嘴笑了:其实我从小就喜爱文学,中学时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上高一时,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试着给报社写稿,没想到《新华日报》一个月内连着刊了我的一首诗歌和一篇小故事。当新兵时,一天连长、指导员从…  相似文献   

20.
前记:去年 4月 7日,南阳作家周熠先生在《河南日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一篇《新春读“红楼”》的文章,认为“曹雪芹及其补续者高鹗在《红楼梦》中,对于地方语,甚至是南阳方言和土语的运用,也极其成功”。周先生称:“阅读中不完全摘录,这样的方言和词汇就达百条。”周先生猜想,一是曹雪芹可能到中原采风;二是南乡文化历史的昌盛,可能对北京文化有所侵润;三是他身边的乳娘、仆童等可能是南阳人。  读了周先生的文章,感到十分亲切,极有兴趣。当时就给他的女公子、我的同事周岩森打电话。“留点版面”,我也要就《红楼梦》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