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勇 《新闻知识》2002,(2):20-23
我是云南省文山州广播电视局总编室的一名青年记者。去年我采写的女教师见义勇为遭暴徒暴打连续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和时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令狐安的关注。回顾这组报道获得的成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把“三讲”落实在具体行动中,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敢于为正义鼓与呼。 见义勇为女教师的悲愤陈述 2001年8月1日,我获知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女教师马淑红、张显竹在客车上见义勇为遭暴徒暴打一事,我首先采访两位女教师时,她们讲了事情的经过。 2001年7月,她们…  相似文献   

2.
《视听界》2002,(3)
记者向青:与深山夜火“零距离”在“零距离”的两个多月里,我最难忘的是大年初二报道南京市江宁区横山山林火灾。2月14日,大年初二,那晚是我值班。像往常一样,我打电话向消防部门询问有关情况,发觉电话那一端的消防队员好象比平常忙碌了许多。进一步询  相似文献   

3.
和平时期不打仗,军队在干什么?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在很多时候我被很多人问到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寻找线索难。 我们此行的赣南闽西,是昔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所在地,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的。当地老干局、民政局的名单显示,这片红土地还有不少老红军健在。但当我们在赣南闽西的群山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扑空之后,才意识到,这段岁月正在接近尾声。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步履匆匆,但历史的时空流在某一点上会处于胶着状态,留下永不磨灭的辙痕。  相似文献   

6.
一个体育记者的采访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光如梭,一晃报道体育新闻已40年。40年来,自己的脚步随着中国体育前进的步伐而腾挪奔跃,为中国体育的胜利而忘情呼喊,为失败和挫折而沉思。经验、感受、体会时不时涌向笔端,为自己,也为同行积累一点精神财富……一1992年,我荣幸地受命与同行一起赴巴塞罗...  相似文献   

7.
阎亮 《新闻爱好者》2010,(11):170-170
在新闻报道的前行中,我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不断摸索学习,充实自己。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到逐步成熟起来,已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新闻文体。在业务修炼中,我感悟最深的.莫过于采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老新闻工作者常说的那句听起来很俗,感悟起来却颇深的话语——七分采三分写。说到底.就是根深才能叶茂。我想.采访越深。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越有高度和深度。我搞新闻采访.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薛青 《新闻采编》2009,(1):42-43
"党报、大报就是不一样!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为红线的山西日报百名记者深入基层采访‘三个发展’的宣传报道有声势、有气魄、有力度、有影响。真可谓记者跑起来了,人物站起来了,新闻活起来了,稿子跳起来了,基层热起来了。"这是山西省新闻出版界同仁和山西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总编辑: 上次我冒昧寄去一篇有关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稿件,已在第三期被刊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我的第一篇心得文章能在贵刊上得以发表,同事们说,“《新闻战线》是起点高、要求高、质量高的刊物,发表文章不容易。”压力来自于您作为国家级刊物《新闻战线》的总编,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篇普通投稿,处理得如此认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收到贵刊编辑写来的一封信,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精品,并…  相似文献   

10.
事发在一个平常的周末 初次同艾尼江的相见,是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的病床上。这是我接到这条热线30分钟后的事。4月5日10时许,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一条热线称:一位名叫王丽(化名)的女大学生在4月2日22时许,在乌鲁木齐市山西巷准备回家时,遭几名歹徒抢劫。幸亏被一名维族青年挺身相救,而那名救人的维族青年却被刺伤,虽已做了手术,但由于经济困难,已欠医院几千元了。接到热线后,  相似文献   

1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这勿庸置疑。无论是报纸或是广播、电视,都离不开采访。但认为采访是一门艺术,而且采访还有技巧,理解却不尽相同。不少同志认为采访只不过是一问一答而已,要写出第一流的新闻,关键要靠“笔杆子”;更有一些人视采访为“出席招待会,听听座谈会”“名人可见,名胜可游”的美差。但越是涉足新闻工作时间长的老记者,越理解采访的重要和艰辛。美国约翰·布雷迪还总结了一些美国名记者进行采访的做法,写成《采访技巧》一书,读后给人启迪,采访还真有学问呢!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教科书上得到的长征,严谨却失之刻板,并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历史,也没能成为我的深层记忆。 6月的长沙,酷热难耐。可是,当我们一身夏装来到多雨的湘西,却经常冷得发抖。湘西山奇水险,与世隔绝。贺龙当年正是在这里“拿起菜刀闹革命”,红二方面军的长征也从这里一个叫刘家坪的小乡镇上开始……  相似文献   

13.
14.
这是一次特殊而令人难忘的采访。 从今年5月7日起,文化报在“新闻追踪”版新开设了“记者体验”栏目。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出现较多的与常规性的新闻报道完全不同的报道形式。我们过去采写新闻都是以记者的身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文中也要尽量少地出现记者的影子,即使要表明倾向,也要以事实来说话。 而这次不同,本报记者将分赴不同的工作岗位,作一次职业性的体验,报道中所写的也是记者自己对所采访职业的亲身感受。这是我采写《我在精神病院上了一天班》的特殊性所在。(此稿刊登在1998年5月7日《文化报》8版) 作为一名编辑,我联想到自己接触过一些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和其它综合性医院的工作人员相比,他们除了工作本身很辛苦以外,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有些精神病人发病时会伤人)。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受到一般人的歧视,而精神病院医护人员工作的艰难辛苦,也很少被人们了解、认识。若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来反映他们的日常工作,可能会收到单纯的新闻采访难以得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记者手记”要比新闻报道多一些骨感,比评论写作多一些肉感,力争思考性与审美性的平衡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一心要书写英雄的我,在川陕老区遇到的几乎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人们:他们大多农居乡间,长征是一生中最远的出行;他们都经历了自然灾害、文革等生活跌宕,人生艰难;除了“跟着队伍走”这个朴素的概念,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想不起自己是怎样走完长征的,即使是那些亲历了改变历史重大时刻的老人,也是同后辈一样从书上才得知当年的惊险种种……  相似文献   

17.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一次采访活动,成为一次生动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采访张云泉,记者们都被张云泉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采访背后的故事,也同样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本刊上期已刊登了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体会,这期继续刊登人民日报记者程少华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1995年初,国内几十家报纸报道了《天津工人报》周末版记者、青年作家方刚深入同性恋者内部,采写了26万字的长篇纪实《同性恋在中国》一书的消息。海内外多家报刊也对此作了报道。 方刚为采写《同性恋在中国》历尽艰辛,在1994年1月至10月间,采访了100多名同性恋者,曾以多种身份打入同性恋者内部,同时采访了从事同性恋研究及医学、司法界人士多人,以科学、平等态度揭示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幕。本刊对方刚的采访手记予以摘转,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2006年4月18日,沈阳市男青年马林林被剧毒五步蛇咬伤后,因当地无解毒血清,患者生命垂危,家人束手无策.在这生死攸关时刻,作为《沈阳晚报》一名摄影记者,我得到消息后迅速赶到现场.在采访这一突发事件过程中,我是唯一帮助组织抢救、并随着患者采访抢救全过程的记者.此事被京、沈多家媒体报道.回想采访并组织抢救患者的过程,我更深深感受到记者职责的神圣与重大.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初,国内几十家报纸报道了《天津工人报》周末版记者,青年作家方刚深入同性恋者内部,采写了26万字的长篇记事一书的消息,海外多家报刊也对此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