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新闻业务刊物上关于采写立体化新闻的呼声很高,读者喜欢看立体化新闻,也希望报上多出现一些好的立体化新闻,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国好新闻来看,凡是写得较好的新闻,或多或少都与立体  相似文献   

2.
抓新闻难,写社会新闻更难,难就难在没有新鲜的“活鱼”,只要捕捉到好的社会新闻线索,写社会听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记者只有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具备了较强的新闻敏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才能获取好的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3.
从非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易。从平凡的人和事里找新闻难。难,不在于平凡中没有新闻,难在不能从平凡中看出新闻和不能将平凡的人和事写出新闻,尤其是写出不平凡的新闻。去掉那种认为只有非常才有新闻的思维定势,从平凡里发现新闻和写出新闻就不那么困难。读一读《四川农村日报》2002年8月20日的《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对于从平凡中发现和写好新闻,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四川人南下广东打工的多如牛毛。“四川人在广东打工”是平凡不过的事情,“在广东打工的四川嫂”也是最平凡的人。《漂泊在广东的打工嫂》便写的是这种平凡人做的…  相似文献   

4.
软化经济新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社会新闻相比,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往往使其很容易陷入“难写、难懂”的两难境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角度讲是难懂。尤其读者对象为普通大众的晚报,其可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海岛部队高度分散,交通不便,在海岛当兵难,在海岛连队写新闻更是难。在海岛上写新闻,最大的困难是采访难,发稿难,交流学习经验难。然而翻开万山群岛某部的新闻见报统计簿,每年都有五六十篇以上的新闻稿件在省级、中央级报刊发表,该部基层报道员克服自然条件的影响,靠电话线采写出一批具有浓厚“海味、兵味、岛味”的“绿色新闻”,九年来,从没发生过一起新闻失实事件,已连续五年被上级评为新闻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6.
刘志焱 《记者摇篮》2005,(1):5-5,33
采写社会新闻并不难,难的是把社会新闻写得招人爱、惹人看,让读者人心入脑,效应连环。新闻老前辈邵飘萍认为:好的社会新闻,其价值与政治、外交等新闻并重.有时超越而上之。  相似文献   

7.
述评新闻的写作实践王晓华述评新闻亦称记者述评和新闻述评。一般认为,写述评新闻操作难度大,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较深的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分析,费时费力,而且适用这种形式的观点、政策尺度把握也难,一旦出现误差误解,容易“添乱”;再者,有些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有...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一听到经济新闻,就觉得好像很深奥很难写。笔认为,写作经济新闻时,如果能把握住可读性和深度,那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9.
做了近5年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的特约记者,最深的体会就是,抓不出有价值的新闻,就上不了稿。我们区县记者站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所在地的政府要闻、经济大事、社会新闻等报道出去。我们的稿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工作性强。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改版前都为区县留有一块阵地,用来反映各区县政府的工作。两报改版后,强调稿件的新闻性时效性。纯工作性的稿件越来越难见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唯一的出路只有报社变,我们自己也得变,总结起来就是在日常采写中注意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用新闻的思路写新闻。 第一、用新闻的思路找新闻。…  相似文献   

10.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11.
李颖 《记者摇篮》2010,(7):9-10
做政法记者,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写会议新闻多。都说会议报道难写,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故事情节,以新、奇、特吸引人眼球,也不像经济报道那样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关注。会议报道很难写,难在哪里?难在一成不变,难在缺少新闻性,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生硬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表面上看,会议新闻是所有新闻稿件中最容易写的一种。其格式固定,文章不长,不用更多采访,大量采用领导讲话,大段摘抄文件等会议材料,加上领导出席,文章的确不难写。但是,表面上看来最好写的会议新闻,实际上是最难写的。  相似文献   

13.
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熙珩 《新闻爱好者》2010,(10):130-131
经常有记者抱怨,新闻采访难,会议稿不好写,呆板乏味,焦点问题难把握,操作不便等,而报纸又多以新闻发稿量论业绩,这的确让一些记者感到"生存的压力":没新闻源、采访难、发稿不易、完不成工作量等,继而产生了从业困惑,有的记者甚至因此对新闻产生了畏缩心理。  相似文献   

14.
多写读者感兴趣的新闻常听到读者对报纸评头论足。譬如,农村报道多了,城里人不爱看,称之“乡土版”;城市报道多了,农民兄弟又不买账,说“离得远”。症结何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新闻作品的地域性或行业性排斥了一部分读者,而是新闻作品的“兼容性”不够,难...  相似文献   

15.
会议新闻难写,但由于各种原因又非写不可。怎样写好会议新闻确实值得认真研究。看看新闻界部分同志做出的可喜尝试,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教益。深入会场,捕捉活镜头,这是克服会议新闻程序化的有效方法。去年春,上海郊区文明村建设现场交流会在任屯村召开。解放日报记者是这样下笔写会议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浅论新闻立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自力 《新闻界》2000,(5):52-52
什么是立体,有常识的人都能理解;但是什么是立体新闻,不少人却不太清楚。因此,在新闻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立体新闻的起源和发展   什么是立体新闻 ?《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王楚有个较好的归纳和见解,他说:“在同一画面上,同时表现某事物的几个不同方面,比方把人像的正侧面同时表现,把立体这一形式运用到报纸新闻写作上,能使读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获得是过去两倍甚至几倍的内容,读者读新闻所引起的共鸣时间也为之缩短。”   我国的“立体新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的过程。最早提出新闻“立体化”…  相似文献   

17.
新闻批评难开展,批评性新闻难采写,有深度的批评新闻更难采写。这是新闻界同仁们不时议论的问题。难写的批评性新闻只所以必须得写,还因为在我们党里、政府里以及社会生活中,确实有缺点错误,有官僚主义,有腐败现象,有不正之风,有形形色色的丑恶行径和腐朽没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第一事实(或场面、片断)的立体报道。其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有较强的现场感。而把握不住关键性的细节,就无法把新闻写活,使现场短新闻具有现场感。细节包括故事的关键性情节,特定人物的特定性格、语言和表情,特定环境的特定情景、音响和气象。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细节描写不当,就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现场,受众难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充分把握了具有特点的细节材料,才有可能把现场短新闻写活、写好。细节,原指文学作品中具体形象地描写环境、刻画…  相似文献   

19.
我上篇所写《"短"是新闻的"命"》一文,侧重阐述的是"新闻要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并就如何走出"短新闻必分量轻"的误区,如何破除"重头稿件难写短"的观念,以及如何讲究短新闻采编技巧进行了探讨.本篇侧重研究的则是,要注意在强调写短新闻之时可能被掩盖的另一种倾向,即,为盲目追求新闻的短,违反新闻采写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导致新闻残缺,成为"残新闻".这种所谓短新闻,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更不是受众所欢迎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从目前的报纸版面、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组合到单篇的新闻作品看,新闻的立体化趋向已经初露端倪。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新闻事业本身发展的步伐。一、新闻立体化的概念新闻立体化的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即整个版面、整组节目的整体立体化和单篇稿件的立体化。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以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构成立体化的新闻载体,更真实,更深刻,更多方面的反映新闻事件和社会动态。 1、以不同的内容反映同一主题。这主要指报纸的新闻版面和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组合,在安排稿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