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报道,堪称中国新闻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典型”二字借用自前苏联文学理论,西方媒体虽没有具体的“典型报道”一说,但实际当中也不乏对英雄人物的报道。我们的典型报道自抗日战争后期兴起以来成就斐然,仰望星空:杨靖宇、雷锋、王进喜、焦裕禄、任长霞、方永刚……群星璀璨,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
数字     
《新闻实践》2012,(4):80-80
6000篇2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回顾该报曾经刊发过的关于雷锋的多个“第一次”报道。从1961年5月5日第一次报道雷锋开始,到今年2月22日,该报已经刊登学雷锋稿件6000余篇。《人民日报》刊发的多个“第一次”不同体裁的文章分别为:1961年5月5日刊发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1963年2月7日第一次刊出《雷锋日记》;1963年4月3日刊发第一首讴歌雷锋精神的诗歌《雷锋》。雷锋虽然去世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该报的报道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50年代对黄继光,邱少云的报道,60年代对雷锋、焦裕禄的报道,80年代对张海迪、栾弗的报道等等,生命力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产生出持久的社会效应。但是,近一个时期我们虽然在宣传典型上声势大、人数多,却没有能产生应有的社会效应,典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幅度下降,许多典型只是一阵“红”,很快就“褪色”了,不少人称这种典型现象为“典型的短期效应”。为什么典型会产生短期效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沿革、社会气候的影响,也有读者因素、宣传方法等等。这里,就当前群众对典型影响反应较强的几种看法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典型报道,是指对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内宣传问题时曾指出,“典型宜多,综合宜少”,其原义并非指典型报道,但后成为典型报道一说的来历。上世纪60年代,随着焦裕禄、雷锋、王杰、刘英俊等一批社会主义先进人物的出现,典型报道这一形式逐渐成熟。  相似文献   

5.
郝鹏 《新闻三昧》2006,(5):35-36
典型报道,可谓是我国新闻事业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它师承原苏联的“典型宣传”,融合毛泽东的典型理论思想和典型工作方法,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典型报道作为党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雷锋、焦裕禄、张海迪这些典型人物成为那一代人中不可抹去的记忆。然而,我们在回顾典型报道昔日的辉煌之时,却也无法回避这样的现实:典型报道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典型报道面临的尴尬首先,典型报道这种方式已难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2003年,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对6个省…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学习雷锋活动开展40周年之际,有关雷锋的报道多起来了,传媒人好像形成共识似的:不报则已,一报就要新人耳目,而且最好是“首次披露”的“新点”。当然,作为大众传媒,如果不能披露“新点”,岂能有“看点”、“卖点”?问题是,雷锋被媒体报道40多年了,能有多少“新点”可供“首次披露”呢?不过,媒体自有其手段,前几年不就有人把雷锋的“女朋友”给“挖”出来报道了吗?最近,有个别媒体相继“首次披露”了雷锋戴手表、穿皮夹克等“新点”,不就引起受众的特别关注吗?然而,如果为“新点”而“挖掘”不止,也难免会出“…  相似文献   

7.
张倩 《中国记者》2012,(6):75-76
以道德标杆看雷锋固然重要,而以人之本性的眼光看雷锋,提倡学雷锋从小事做起、从善念做起、从身边点滴做起的报道思路,同样有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本文以多家媒体的有关报道为例,进行典型人物报道的贴近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去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在郑州作了《关于多侧面报道的思考》的学术报告(见本刊1986年第10期,其中提到北京龙潭湖破冰救人的报道是:“多线条,多色彩、多侧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先例。艾丰同志认为《人民子弟兵奋力破冰救青年》这篇报道(原载198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三个优点,一、它报道先进事迹的同时,也报道了落后的一面,是反衬;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处处有雷锋。有“雷锋”,也有不学雷锋的人。这样报道反映了生活的现实,群众感到真实,增加可信性和说服力;三、通过对反面言行的报道,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年动乱,社会风气遭到败坏,对青少年的教育十分迫切。这样报道的思想意义就更深刻了。最近,我重读了这篇通  相似文献   

9.
不知有无人预料到,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坛,从“推理热”、“武侠热”、“琼瑶热”、到“外国小说热”、“人体艺术热”后,竟然开始出现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雷锋热”。《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沿着雷锋的足迹》、《中小学生学雷锋之歌》等等相继问世。印数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发表35周年纪念日。为总结经验,推动学雷锋活动深人发展,我们对《解放军报》30多年的学雷锋宣传情况作了一次回顾。雷锋,是军报创刊以来宣传得最突出的典型,宣传规模之大、刊稿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在新中国的报刊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解放军报光盘数据库系统)显示,在37年多的军报宣传中,涉及雷锋的稿件有11122篇,其中刊登学雷锋活动的稿件5400多篇,以雷锋、学习雷锋等作标题的稿件1604篇,发表社论18篇,评论员文章115篇。军报最早宣传雷锋的事迹是在1960年。雷锋同志1960年1月8…  相似文献   

11.
唐刻 《军事记者》2003,(3):22-24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全国随之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早在毛主席题词发表前的一个多月,在雷锋所在部队的沈阳军区抗敌剧团正紧锣密鼓地排演着一出名为《雷锋》的话剧,使这位伟大战士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同年,周总理先后两次观看、毛主席也在百忙之中完整地观看了此剧,并从众多争相与之握手的演员中,特意找到雷锋的扮演者张玉敏,对他的表演给予了肯定……自1962年8月15日雷锋去世后,张玉敏是人们接触到的第一个“鲜活”的雷锋形象。如今,40年过去了,作为第一个在舞台上塑造雷锋的演员,他始终…  相似文献   

12.
在 第1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本人与《经济日报》记者梅绍华采写的特稿《雷锋生前唯一报告录音是这样被发现的》报道 ,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对这篇报道的采写经历本人感触颇深。偶然机会发现雷锋生前唯一报告录音线索做为一名记者 ,每年在3月5日来临前夕 ,总想采写出独家的具有份量的“雷锋新闻” ,为推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也是检验一名记者的思想能力与业务水平的一次考试。雷锋的第二个故乡在辽宁 ,这里留下了他太多的足迹。为了找新闻感觉、捕捉雷锋新闻的“灵感” ,我开始有目的地寻找搜集有关雷锋方面的图书资料甚至传说…  相似文献   

13.
“对调”笔法启迪妙某日之夜,李君来访。我们无所不谈。谈到社会不正之风污染了某些青少年的纯洁心灵时,李君忽然从衣袋里掏出他儿子的作文本,翻到《今天应怎样向雷锋学习?》一页,指着一行字给我看:“今天,我听到看到的多是如何多捞钱,钱捞得愈多愈吃香!象雷锋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我学不来。”语文老师用红笔把“我学不来”一勾,改成了“我不来学”,并作了旁批:肯  相似文献   

14.
邹赜韬 《浙江档案》2023,(3):11-12+14
<正>2023年是“学雷锋”运动发起60周年。1963年1月起,全国多地相继组织了各式各样的“学雷锋”活动。3月2日,共青团中央刊物《中国青年》的“学习雷锋”专辑,首次登载了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经久不衰的动员号召。此后在3月5日,各中央党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毛主席题词。“学雷锋”活动也因之升格为全社会的“学雷锋”运动。“雷锋”这个英雄名字,与雷锋在平凡中创造的非凡人生成绩一道,传入千家万户。如应斯响,不少群众在学习过雷锋事迹后,纷纷将之立为标杆,一缕敬本职、为人民、忘小我、献大爱的新风吹拂四面八方,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说:“除了沙漠,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一万年以后也是如此。“①于是,以先进、中间和落后人物为对象的典型人物报道(以下简称“典型报道“)似乎也要万年长青。然而,雷锋、焦裕禄时代终究远去了,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和思想的日渐多元,典型报道再也不能像“魔弹“一样发挥威力。  相似文献   

16.
雷锋这面旗帜从60年代飘到了90年代,从ZO世纪即将飘到对世纪,越飘越红。他的名字及精神越发为世人所景仰、推崇。个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即:真实。雷锋的事迹、雷锋的日记、雷锋的精神,一切都是真实的,不是“笔杆子”编造出来的。雷锋的“货真价实”,来源于当初宣传的严肃认真,容不得半点虚假。就说雷锋的生平事迹吧,一个一个都经过了反复调查核实。据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将军(60年代初,社平将军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生前介绍,宣传雷锋的初期,报道很多。为了慎重起见,中宣部、总政治部、团中央、沈阳军区和雷锋生前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11)
以时代责任感报道典型——宣传新时代的雷锋耿官振的体会文/齐连声去年底和今年初,我和我们陕西工人报社记者杨令青,在西安铁路分局两名同志的配合下,集中近一个月的时间,下大功夫抓了《新时代的雷锋——耿官振》重大典型的报道。春节一过,我们就用4个多版面作了连...  相似文献   

18.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2):18-20
可敬、可信、可学,常常作为衡量典型人物报道是否成功的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敬,是典型人物的闪光点;可信,是典型报道的立足点;可学,是典型宣传的落脚点。三者兼备,典型人物报道便具备了一定的感召力。而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则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3点: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确保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力求典型宣传的贴近性。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凡是能够叫得响、立得住、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典型人物,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等,无…  相似文献   

19.
军人典型在新时期的意义 军人典型呈现了军人在军事生活中特有的精神状态,也折射出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精神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军涌现出一代代优秀人物和先进典型,从张思德、董存瑞到黄继光、邱少云,从雷锋、苏宁到李国安、李向群,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这些优秀典型是一种精神承载,而军人典型报道,其实质是一种精神生产。“雷锋精神”、“好八连精神”教育了我们整个民族,教育了我们几代人;这些高尚的精神,其影响力和辐射力恒久不衰,穿越时空,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力丹同志提出要“淡化典型报道”的观点,并预测典型报道“将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立即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和议论。《新闻学刊》为此特意辟出专栏展开讨论,颇有意义.对于陈的“逐步消亡”论我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过去在典型上出了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我认为典型报道不是“淡化”“消亡”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强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就新时期典型报道,我谈几点构想: 一是要注重典型宣传的时代特色,注意发现和宣扬具有开拓精神、在改革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