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九义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是从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下来的。课文写景优美.场面生动,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课文。但我认为文中“项带银圈”中“带”字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方式,虽然看似对文言字词、句式“扣”得较实,但效果未必好。而且这种被多数教师奉为圭臬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嚼烂了喂”的串讲,其结果必然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感。  相似文献   

3.
《家乡的桥》(A版第七册)是一篇语言优美、层次清晰、通俗易懂、充满情趣的课文,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对于这样的没有故事情节的文本并没有很浓的阅读兴趣,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水乡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能显示文章的中心。阅读教学应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实际上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文眼”。我们语文教师如能潜心钻研,抓准文眼;紧扣文眼,梳理脉络;挖掘文眼,升华情感,必能透过这双美丽的眼睛.找寻语文课堂教学的通幽曲径。一、潜心钻研。抓准文眼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刘伟 《河北教育》2007,(9):41-41
课程改革以来,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大量进入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实验教材,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低年级课文的主体,仅以人教版低年级课标实验教材为例,课文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年级上册有15篇,占全部课文的75%,一年级下册有25篇,占全部课文的73%,二年级上册有20篇,占全部课文的58%,二年级下册有17篇,占全部课文的53%。这个统计尚不包括拼音部分的儿歌和“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  相似文献   

6.
周军 《现代语文》2008,(11):87-88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共140篇课文,文言文竟占据40%的份量。可见新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7.
容理诚 《师道》2012,(2):26-28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一节课:《卖油翁》——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为什么还要上一次呢?因为我们的重点在于“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我们先做一个小测验,叫作“听其读、知其学”。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之后,感受很深。  相似文献   

9.
一、课文类别不同,教法有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类别不同,教学方法也应不同。就拿讲读课文来说吧,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读两个方面。教学这类课文就是通过教师的讲,教学生学会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1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12.
梁昌辉 《师道》2010,(10):23-25
教参一般是由教材的编写者来编写的,既有对整册教材的说明,又有对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指导,包含一课的教学要求、课文的分析、教学建议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教参由教材编写者来编撰,  相似文献   

13.
石建 《今日教育》2014,(2):50-50
由于缺乏课程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文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语文教学只是教书——教一篇篇课文,变成了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课文”转变到“教课程”。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先秦散文单元,编选了《战国策·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篇比较传统的课文。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南沙群岛》(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调向学生介绍了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南沙群岛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是“迷人的世界”,课文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在反复诵读与品味中,感悟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学生对南沙的喜爱就会油然而生。教学中,我依照课文的叙述顺序,  相似文献   

19.
[创意说明] 《论语选读》中的课文所选语段一般都比较零散,令人难以有序地进行教学,如果能够重新有序编排一篇课文中的十多个语段,将对教学有很大帮助。《君子之风》共有十四个语段,笔者为之设计了两课时,以下只是第一课时的内容。课上紧紧围绕“君子在利益得失面前的表现”引导学生阅读体会其中部分语段,并进行了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分为两个板块,其中第二板块“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安排了《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两篇阅读材料。这两篇不同形式的研究报告,既不同于教材中的课文,也与第一板块中的阅读材料有所区别。课文是供师生精读或略读之用,而阅读材料,原则上从属于活动;第一板块中的阅读材料是提供学生一些相关的学习内容。而这两篇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