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这实在是一对滑稽的双人犯罪组合--张德才是一个"贫农",却是"懒汉"、投机分子、"日伪汉奸""国民党走狗""强奸犯",还成了被贫下中农多次集体批判的对象;回申娃是一个"地主",却勤快、"老实本分""善画老虎",从没受到过贫下中农的集中批判,最起码在成为"投毒犯帮凶"前没有被批判过.  相似文献   

2.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王石、房树民采写,原载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通讯。当年2月2日,山西平陆丰南公路施工现场61名民工集体中毒,这就是著名的"平陆事件"。  相似文献   

3.
36年前,一起因山西平陆民工中毒,北京各界全力营救,终使生命危在旦夕的61位民工全部获救的事件而轰动全国。许多人至今对那篇后来被编入中学课本的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记忆犹新。时隔36年,曾使全国亿万人的心为之牵动的61位遇救民工今何在? 中央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历时近一年.对平陆事件进行了联手  相似文献   

4.
一篇名为"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的报道让周秀云与王文军这两个名字迅速被广大民众熟知,继而关于警察与民工孰是孰非的争论也在网上广泛展开,在很多知名论坛关于此事的讨论贴也是持续升温。毫无悬念的是,这一事件与此前的城管打人等官民对立事件一样呈  相似文献   

5.
项勇 《新闻实践》2007,(10):32-32,33
2007年,"和谐中秋"在浙江再次成功举办。本次"和谐中秋"活动,围绕关爱民工设置了五项活动项目:"最感动您的民工"评选、"最具才艺民工"评选、"感动民工好企业"评选、"感动民工的故事"征文比赛、"和谐中秋外来民工大欢聚晚会"。这五项活动的有机组合,在传统品牌活动的价值再提升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不断创新的活动理念"和谐中秋"是浙江广电集团十大重点活动之一,到今年已经第三次了。  相似文献   

6.
陈静 《新闻实践》2004,(12):18-19
由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发起并主办的"让我们一起欢乐"民工广场歌会、民工广场戏剧演唱会和民工广场端午游艺活动,于今年五六月份,在浙江省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民工文化热"。省委机关报和主流都市报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引导全社会关注民工的生  相似文献   

7.
防止"一稿两投"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向勇  刘国栋 《编辑学报》2002,14(Z1):58-59
分析"一稿两投"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止"一稿两投"的具体措施."一稿两投"主要由评职称和报成果奖等因素造成;期刊编辑部主动查阅作者所发表的文章、强化与作者间的约定并加大宣传力度,是杜绝或减少"一稿两投"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媒领域栖身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新闻民工.本文试从"纸馅包子"事件的当事人訾某出发,看中国"新闻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对如何解决"新闻民工"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2010年2月3日,河南郑州市圃田乡乡政府大院内发生民工讨薪被包工头杀死案件。这个事情是因包工头克扣民工工资引发的,那两个民工去找包工头要钱,包工头说自己没钱,三人就发生了口角。口角中,包工头不知从哪里拿的刀,将他俩杀害。目前,包工头已被刑拘。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由笔者主持的温岭日报"法律信箱"专栏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二等奖;之前,由笔者主持的温岭日报专栏"民工之家",被浙江省记协县市区域报工作委员会评为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三等奖.在两年时间内两个专栏获奖,应该说多少有些不易.之所以能获奖,笔者认为,主要是专栏编辑思想定位为服务读者.  相似文献   

11.
"还我工钱,我要回国",这是被困俄罗斯的中国民工在寒冷的新西伯利亚街头游行时打出的横幅。经多方努力,如今,117名民工已有先后两批共60名顺利返家。怀揣淘金梦的117名民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迈出家门?又在异国他乡遭遇到了什么样的不公正待遇?而他们的返乡之路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磨难?记者分赴安徽亳州和河南周口进行调查。11月9日夜10时许,月黑风高。安徽围堵张瘦"现在你们找我一点用都没有,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纪实性新闻专栏《走进民工》在浙江日报编委会提议并策划下推出。半年多来,栏目不仅受到1500万来浙江务工的外来民工的欢迎,而且受到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并引起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杭州电视台等媒体的特别关注。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率先在全国党报中开辟民工专栏。热情讴歌民工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作用和创新成就,深切关注一线民工的生存状况,满腔热忱地服务于广大民工,是党报认真实践"三贴近"、改进新闻报道的有益探索,反响热烈,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3.
感慨于媒体报道传递的信息,有人惊呼:民工形象被"妖魔化"了! 跳楼秀、赌博、强奸、抢劫、裸奔、讨薪、性饥渴、自慰、偷窥、械斗、口吐秽言、馋嘴、手脚不净--民工一出现在媒体报道中,通常相连的都是这些不雅的行为.信手拈来一份报纸就可以看到这些新闻标题:"在京民工长期性压抑,一年多连续奸杀四名女子""赵薇浑身脏兮兮像民工""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八成建筑工人有自慰习惯,性教育课堂首次进工地",等等.  相似文献   

14.
冯瑄  杨鲜 《新闻前哨》2007,(11):41-43
从农民工形象"妖魔化"说起曾几何时,"民工"变成了一个1昧的词。"欺骗、自杀、跳楼、爬塔吊、赌博、卖淫、强奸、抢劫、裸奔、讨薪、性饥渴、手脚不净……"成为媒体报道中描述民工形象的常用语。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新闻媒体的许多此类报道里却包含着一种刻板的成见:民工永远不可能如城里人那样文明。这种偏见潜意识地支配着媒体在社会语境内捏造可怜、无知、没有教养、邋遢、低人一等的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春,两部同样拍摄民工题材,又相继上映的电视剧《生存之民工》与《民工》撼动着无数观众的心。有别于以往因题材相同又相继播放而出现的“前高后低”、“一家欢乐几家愁”的收视状况,《生存之民工》与《民工》虽几乎同时播出,却均引起了观众如潮好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这样一个拒绝重复拒绝雷同的视听时代,何以两部不借助靓女帅男的  相似文献   

16.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大概有200万民工。他们承担着这座城市90%以上的体力活。有一种民工在本地被称为“棒棒”。谋生的工具是一根扁担和两根绳子。谋生的手段是帮我这类所谓的城里人搬运重物。公司也一样.职员不愿意搬的重东西,就叫这些民工来搬。公司行政部的大姐为了图方便。就固定了一个有联系方式的民工,大概三十五六岁。一来二去.大家也就混了个脸熟。  相似文献   

17.
王岭  杨慧明  郎凯 《新闻三昧》2003,(11):14-15
阴影乍现2003年8月4日,(也就是“8·4”芥子气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1点,我们就得到消息说有几个民工施工时从地下挖出几个金属桶,因被桶内物质泄漏而中毒住院了。出于新闻敏感性,我们感觉到,这将是一条特大新闻。记得有人说过:“灾难是记者的节日。”但我们却没有因此窃喜,反而有一丝忧  相似文献   

18.
《河北科技图苑》2011,(3):F0004-F0004
近年来,一稿两投或多投的现象时有发生。作者急于刊发自己稿件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想过:一稿两投或多投了,就需要有两家或多家出版者为此付出稿件审阅、编辑加工等重复劳动,从而给出版单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一稿两投或多投的做法,既有法律问题,也有道德问题,它是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表现。一个作品只能有一个版权保护,而不可能有两个或多个版权保护。作者应当对自己的稿件有个客观估计,投往比较合适的刊物,只有在收到编辑部不录用的通知或在投出稿件后超出该刊限定的时间没有消息时,才可以再投给其他刊物。  相似文献   

19.
民工荒是好现象,说明中国产业正在转移,说明目前对民工极端不利的恶劣环境有了改变的希望,说明前两代民工无法受到教育、代际传递的贫穷有可能得到扭转.民工荒是产业转移的正常现象,目前这轮产业转移主要在中国进行,中低端制造业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是大势所趋,是全球战略转移的成果,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将工厂开到家门口".  相似文献   

20.
背景资料:2003年2月13日到2月28日,齐鲁晚报陆续推出了《民工进城实录》、《民工招聘会播报》、《民工专场招聘会反思》三组关注民工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2月24日、25日,与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的山东省首次“民工招聘会”,更是招来一片叫好声。招聘会上共有省内10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提供岗位7000多个,吸引了1万多名进城民工参加,两天内近5000名民工找到了“饭碗”。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予以突出报道。其中,除齐鲁晚报之外,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生活日报等媒体都在头版头条做了突出处理。一家媒体策划的活动,众多同行媒体自发“追捧”,这在多少有点“同行相轻”的新闻圈里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