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关于“吴会”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2课《隆中对》中有个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的“吴会”一词,课文下面的注释是这样的:“[吴会(qul)]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中有这样的句子:“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其中“吴会”中的“会”字,课本注音为“gu&;#236;”,词义释为:“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的江苏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北部。”笔者认为此处“会”的读音错误,应读为“吴会(ku&;#242;i)”。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滕王阁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望长安于日下 ,目吴会于云间。”其中“吴会”的“会”应读什么音?课本上没有注音。据我调查 ,一般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 ,认为应读“吴会(hu尙)” ,理由有二 :1、有特殊读音的字 ,课本上应有注音 ,如课本上没有特别注音  相似文献   

4.
王勃的《滕王阁序》(见人教社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对其中的“日下”与“云间”二词,课本有这样的译注: 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十册(人教版六年制)《丰碑》一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写道:“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教学时,我们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早”字的。 一、查字典解释“早”字。“早”,是在事发之前完成的意思。这里是指什么时候?(部队进入云中山之前)将军早把他  相似文献   

6.
鲁华峰  胡岚 《学语文》2006,(5):47-47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千古传诵的骈文名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中也选入了该文。笔者发现,对于文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中的“吴会”的音义,多种常用的注本及教材都有不同的注释。清人蒋清翊所撰《王子安集注》引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释曰:“吴会,谓吴、会稽二郡也。”  相似文献   

7.
《滕王阁序》历来被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全文几乎通篇对偶,又几乎通篇用典,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障碍,所以编者在文下提供了较详细的解说。但我发现下面两句的注释不够妥帖,斗胆指出,望专家不吝赐教。1.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言读本》第106页)依据这个注释,显然王勃写了一个病句。但果真如此吗?要想准确地理解此句的含义,必须先懂得“日下”、“云间”两个典故。“日下”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  相似文献   

8.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一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的注释是不妥当的。《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古代汉语》解释:“陆云,字士龙,三国吴丞相陆逊孙。陆逊封华亭侯,陆氏世居华亭。华亭古称‘云间’。荀隐,颍川人。颍川,地近京城。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0.
王云 《现代语文》2006,(10):122-123
2002年高考第三大题阅读文言文选择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题目要求通过阅读完成5道选择题,第四大题仍然是根据第三大题提供的文字,完成2道翻译题。其中一题是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这2道满分为5分的翻译题,全省人均得分不到5%,大部分考生因为无法正确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而失分。虽然错误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搞不清“谓”的对象是谁,即不清楚是在说李将军还是李将军说别人;2.句…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168页《塞翁失马》一文末尾一句:“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其中“此”字的意思是什么?课本注解为“这样”。我认为这不太恰当。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此”字在文言文里用作指示代词的时候,它的意思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这”,可指代人,指代物,指代事,还可以指代处所、时间等。如: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这个句子中,“此”就是指代事的指示代词。另一类是“这般、这样”,是指代动作行为的状态、程度、性质、方式等。如:  相似文献   

12.
名人故事     
读书趣事爱国将军冯玉祥在湖南当镇守使时,有这样一个读书的故事。一天早上,朋友胡先生来看望冯将军。卫兵说:“胡先生,你来迟了,冯将军‘死’了。”胡先生顿时一呆,见书房门前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冯玉祥死了!”胡先生将信将疑地问:“冯将军得的是什么病呀?”卫兵脱口而出:“读书病!”原来这块木牌是冯将军亲自写的,当他读完规定的书目后,就将木牌换一面,上写:“冯玉祥活了!”足见冯将军把读书看得多么重要啊!名人故事@丁士风  相似文献   

13.
看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0期上发表的《〈将军的私事〉的思想弱点》(以下简称《弱点》),作者认为:“《将军的私事》渲染了一位将军假公济私,公私不分”,“损害了将军的形象”。初看似乎观点新颖,看法独特,但细读之后,对文中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解答各题(共12分)“不对,这不是将军家里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他家的狗,全是大猎狗.”  相似文献   

15.
一、文言文翻译题阅卷分析:文言文翻译题为5分,材料出自第三大题《史记·李将军列传》选段,从阅卷情况来看,此题平均得分较低。大多数考生能够理解翻译材料的大意,但却不能准确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式,或者漏译,或者误用通假,或者忽视省略成分,导致最终的翻译结果出现偏差。第1小题常见错误:原文:其李将军之谓也?(参考答案:“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误译①:难道不是说李将军吗?“其”在此应作“大概、恐怕”解)误译②: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没有把握材料中“……之谓”的宾语前置句式)…  相似文献   

16.
一次写作课,我给学生们讲了这样半截故事: 古代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在一次战斗中失利,由于寡不敌众,他被逼上悬崖之巅。前进,没有路,再跨一步就会葬身万丈深渊;后退,也不行,闪着寒光的刀枪咄咄逼人。这时,敌军官得意洋洋地发话了:“噢,尊敬的大将军,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不知老兄您作何感想?”故事讲到这儿,我打住了话头,要求同学们想象将军如何回答敌军官,续编故事。于是同学们想象中的“将军”,一个个挺身而出——  相似文献   

17.
(一)时间:西汉武帝时期地点:西汉北方边境人物:“飞将军”李广、王将军、许将军、士兵甲、士兵乙、士兵丙场景:西汉的军营内,李、王、许三位将军正在饮酒叙话音响:《欢乐歌》、《流水行云》[幕启]第一幕画外音:一天晚上,李广将军邀请王、许二位将军来帐中饮酒叙事,他们谈兴正浓……[奏乐]李将军:(轻叹一口气)二位将军,不知你们可否留意,现在有不少士兵思乡心切,这对镇守边关可没有好处呀。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得想法安顿士兵们的“心”。许将军:(皱皱眉头)李将军所言极是。前些天,帐前还有士兵论及家乡的父老。王将军:(点头捋胡)…  相似文献   

18.
先看这样一组句子.例(一):他们打了她.例(二):她被他们打了.例(一)是主动句,例(二)是被动句.例(一)强调的是“他们”,例(二)强调的是“她”.着眼点不同,写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也有些不一样.由些可见,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略有不同.再看下一组句子.例(三):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激动着他.例(四):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  相似文献   

19.
对《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个句子,人教社新编高中语课本注日:“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如下: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