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晋人杜预虽人送外号"杜武库",但他素来为人低调,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默默无闻,不为人所认识。公元178年,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临终前,他向晋武帝点名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的职位,以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这时人们才第一次把目光聚集到他身上。  相似文献   

2.
黄生鑫同志,1959年在启东县中学毕业之后,就到启东县北新民办初中担任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奋地进行业余自学,两年内学完了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的主要课程。1961年暑期,他向我院申请自学鉴定考试,考试结果,解析几何优秀,数学分析与数理统计良  相似文献   

3.
他争分夺秒的真正意义,是在于用自己的奔跑,早早迎上赶集归来的苦难母亲,好让她少走一些山坡上的弯道,少受一段风尘路途的磨难。  相似文献   

4.
要在古丈一中校园里找到杜新民很容易,因为他极少出校门,但要他静静地坐下来给我们一二个小时谈谈他自己却很难。5月28日上午,我们与他本人的交谈是断断续续的。期间,学校基建工地的人找过他,了解学生情况的家长找过他,县长来学校检查高考的准备情况找过他……忙碌的杜新民只好自嘲地说:“瞎忙,瞎忙而已。”但我们从教育局办公室提供的材料中,找到了杜新民“瞎忙”的辉煌:21年来,杜新民7次受到县、州嘉奖,3次记三等功,4次记二等功,3次被州政府授予“模范教师”称号,1989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省“师德标兵”……“做了牛就不…  相似文献   

5.
李清 《教育艺术》2005,(4):33-33
17岁本应是一个享受阳光和欢笑的花季年龄,然而江苏省启东市某中学的高三学生李远(化名)却选择了一条让周围所有人深感痛惜的道路。在一天晚自习结束之后,他一个人爬到学校的教学楼顶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使自己从考试的痛苦折磨中永远地解脱出来(据2004年11月4日《现代快报》)。  相似文献   

6.
坚持到最后     
《招生考试通讯》2007,(2):47-47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接着,林肯着手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相似文献   

7.
人生的钥匙     
安志华 《成才之路》2011,(19):3-I0001
这是父亲讲给我听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孤儿,孤苦伶仃,一无所有,流浪街头,受尽人间的磨难。最后,终于创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而他自己也已到了人生暮年,该考虑辞世后的安排了。  相似文献   

8.
朋友 :谁不祈盼自己的一生一帆风顺?谁不渴望创造并拥有亮丽的人生?然而 ,15年前 ,一场飞来的车祸撞裂了我丈夫的头颅。尽管经过几个月的抢救和医治 ,头颅装上了假盖骨 ,可是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却使他从此丧失了起码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留下无休止抽搐、休克的后遗症和精神分裂症。一夜之间 ,他的才华、活力都被迟钝、暴躁所替代 ,如日中天的事业、领导岗位从此也与他无缘 ,那一年他才36岁 ,我33岁。打那之后 ,我只有挑起家的重担 ,呵护着丈夫 ,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步入人生无尽头的磨难之中……十几年的磨难 ,使我风采的岁月中…  相似文献   

9.
王虹蔚  叶国  吴洣麓 《成才之路》2013,(11):I0004-I0004
32岁斩获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菲涅尔奖,从启东中学走出去的青年才俊陈宇翱的成就让家乡人自豪不已。他的中学老师及家人、发小,共同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既热爱科学又热爱生活,勤思考爱动手,情商与智商同样高的青年科学家形象——一、师徒获同一大奖走进启东中学,这所以屡获国际奥赛金奖而闻名的中学内,依然沉浸在陈宇翱喜获菲涅尔奖所带来的喜悦中。"确认获奖消息后,陈宇翱第一时间向母校报喜,感谢家乡对他的培养。这几天,我已经和他通了好几次电话,他对母校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聊起这位1999年毕业于启东中学的青年才俊,校长王生  相似文献   

10.
鲁滨逊是笛福创造出来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最终战胜了艰苦的环境,创造出了精彩的人生。在一次次坎坷曲折的磨难中,他的自信、善良、乐观、坚韧不拔的性格得到了一步步升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他的精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面对逆境,人们应该像鲁滨逊那样,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湖南教育》2003,(13):1-1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本刊本期推出人物通讯《古阳河畔的奉献之歌——记古丈一中校长杜新民》。杜新民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21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献身教育,团结和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奋斗,硬是把一所破烂不堪的学校建成了一所花园式学校,建成了全州重点中学。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身边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杜新民只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工作岗位,却有着相同的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生动实践,诠释着奉献的真义。发扬…  相似文献   

12.
正我的朋友说,他一生所经受的最大磨难,所面临的最大一个坎儿,不是父亲生病和去世,不是心爱的人离去,也不是有段时间在单位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不是那笔数额巨大的金钱损失,而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得接受一件事—自己在写作上并无才能,甚至应当及时放弃。他出生在小康之家,幼年时,他的父亲母亲、叔叔舅舅就教他背诵唐诗宋词;小学里,他的作文屡  相似文献   

13.
杜预(公元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其祖父杜畿为曹魏尚书仆射,父杜恕为曹魏幽州刺史。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257年),在90余岁的退休官员乐详的荐举下,35岁的杜预袭祖爵为丰乐亭侯,后因功位至征南大将军、开府,封当阳侯,是一位“有大功名於晋室”的功臣。但是,史学界对杜预的评价甚微,甚至于忽略了杜预在西晋立国与“太康之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社会历史地位。杜预虽然出身于宫僚家庭,又是晋王室的皇亲国戚(杜预是司马懿的女婿),但是,他不同于西晋的一般势官,他才华横溢,不仅是西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经济家、发明家、天文历法家,同时又是一位学有成就的儒学家。  相似文献   

14.
都濡春味长     
<正>题记:人的意义不在于他所达到的,勿宁在于他所希望达到的。——[黎巴嫩]哈·纪伯伦:《沙与沬》"只有那些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并且为它牺牲的人,才会有坚实的内在生活。"这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杜·加尔长篇小说中的经典语录。生活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仡佬族教师阚南忠,虽然没有接触过杜·加尔8卷本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但他30多年的工作经历却印证了杜·加尔话语的真谛。一1973年秋天,阚南忠10岁,他担任鱼塘生产队队长兼保管的父亲,把他从老家田坝送到了石水小学启蒙。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石水小学除校舍破旧外,学校招生和管理也极不规范。阚南忠的同班  相似文献   

15.
佚名 《课外阅读》2010,(8):34-34
胡适有二子一女,长子取名祖望,次子思杜。他在《我的儿子》一文里说:做父母的,对子女绝不可居功,绝不可示恩,千万不可把自己看作“放高利贷”的债主,而要彻底解放孩子。所以,他一直主张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祖望在苏州读中学,胡适有一封家书给他,对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表示很难过,但是,“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心灵不哭泣     
约翰·库缇斯出生在澳大利亚一个平民家庭。他出生时只有矿泉水瓶那么大,脊椎以下没有发育,双腿像青蛙那样细小,而且没有肛门。经过手术,他也只能痛苦地排便,医生断言他活不过当天。但是,他挣扎着活了下来。医生再次断言他活不过一个星期,可是一个星期后他仍然活着。一个月后,一年后,他依然活着,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医生的预言。面对残酷的人生,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承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磨难。在18岁时,他决定将自己不能发挥作用的双腿截掉,这样他就成为了真正的半个人。后来,他学会了用双手走路。他笑着说,自己看得最多的…  相似文献   

17.
十年磨一剑     
<正>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生命加诸给他的一切;如果一个人心中有愿望,有动力,有目标,有意义,他就能够挺过各种磨难和挫折,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1995年至今,从教的27年,也是我人生理想由模糊变得清晰进而坚定的27年。对我来说,每一个十年就是一行脚印,既见证了我的成长,也让我在教育这条长路上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并朝着它——做有使命感的教育科研领跑者,做未来课程的学习设计师,做他人成长的引路人,不断奋进,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18.
种树小记     
有一天读希腊神话,尤利西斯流浪一生,经历无数磨难,几十年后他回到故乡,认出了自己童年跟父亲种下的树。这是一种幸福。我小时候特别崇拜我们大院里的一位爷爷,他总是很得意地第一百次告诉我们,院子里的老枇杷树是他种的,然后咧嘴一笑,那个枇杷鬼也是我放进去的,我们在童年的黄昏中吓得四处逃开,躲到母亲的背后。另一天与黑人诗人阿发聊天,他老家在美国,他说他的家门口有一棵老柳树,他母亲去世的时候,老柳树也倒下来死了。  相似文献   

19.
王飙 《中国教师》2004,(10):26-27
公元70年,在罗马人即将攻陷犹太人居住的圣城耶路撒冷的时候,一个叫约哈南的拉比(即学者)冒着生命的危险出城出去见罗马人的主帅韦斯巴芗,只是为了向他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罗马人在破城之后,能给犹太人留下一所小小的不受侵害的学校。”韦斯巴芗对他如此热衷于教育非常的感动,就同意了。约哈南在得到韦斯巴芗的允诺后,曾镇静地对随自己来到罗马军营里的犹太人说:“犹太人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存在,教育就会存在;只要我们的教育存在,我们犹太民族不管将经历多少磨难,他就是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民族,日后他必将重铸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想想苏东坡     
杨岷 《老年教育》2007,(2):20-20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正如陶渊明对晚年苏轼的影响一样。我在不如意时,常会想起东坡先生——不是想他的成就与造诣,而是想他经受的磨难和他在磨难中的言行。这样想了,自已的一颗愤懑不平的心便能慢慢回复原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