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类型复杂多样,对教学手段的要求不一,王崧舟老师所开创的诗意语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化教材为诗意情境,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论文以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为抓手,为提供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从阐释何为诗意语文、应用理由、对当下的教学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为诗意语文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杜鹏 《当代教育论坛》2007,(10):133-134
由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撰写的《语文的境界与追求》,2007年8月已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手捧这本抒写精细、编辑精致的语文著作,在抢先拜读的喜悦中,课余细研,灯下漫思,已经感受到一个  相似文献   

3.
大地乌托邦是海子诗歌的第一心理时期。诗人试图将麦子与诗歌、物质与精神统一于村庄、河流之中,构建一个“健康的麦地”。诗人坚信通过艰辛的劳动,人类最终能够诗意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大地乌托邦中,诗人立足大地,歌颂生存的艰难与劳动带来的慰藉,同时仰望天穹,感受神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生命哲学,“生命”是其理论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诗意语文旨在于课堂上构建审美关系,进而引导学生由共性的审美愉悦上升至差异性的人生体悟;诗意语文的生命在于它的不拘一格、“日新其业”,这一方面源于生命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自王崧舟本人的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生命诉求;诗意语文通向诗意人生,其彼岸特征为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实则为中国传统生命精神的“圆明”之境。  相似文献   

5.
邵婷 《阅读与鉴赏》2010,(8):41-41,40
近期和学生一起赏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围绕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崧舟老师是浙江省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师,一提到他就想到他提出的“诗意语文”,在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王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大气精致、和谐开放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把诗意寄托于诗性言语和诗情意境之中。本文试图从“教学风格”的界定与特征入手去阐释王崧舟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从诗话语言、朗读艺术、挖掘空白点和主线思想这四个方面论述笔者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7.
从教几年以来,越往语文教学的纵深处走入,越是诚惶诚恐,越是有颇多困惑,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语文课呈现给学生,若干年后让学生回味起中学的语文课,留在他们记忆里的到底应该是什么印象?  相似文献   

8.
王崧舟老师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践者。他倡导的"诗意语文",在小语界形成了一派"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他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用诗意语文谱写了他独特的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9.
荷塘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情感所系、生命所系。我们从生态美学的角度解读颜元淑的《荷塘风起》,审视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索取的现状,从而探寻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自然的回归和感悟。我们认为,对审美化生存的期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叶延武 《人民教育》2012,(10):41-44
课程改革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最引人瞩目的变化,莫过于对语文实践的加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定位,一方面意味着语文课程要由教的课程向学的课程转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语文课堂要由知识课堂向实践课堂转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人往往片面地理解了这种教学转型,以为语文知识可有可无,关键是看学生的活动,故而时常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课堂空前热闹:一方面是泛泛的听说读写,一方面则是花样繁多的表演、绘画、演唱、多媒体展示等。一言以蔽之,课堂上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动气象,学生所得却往往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说是一位诗人,童年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时期,它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而是真正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忽视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怎样的人,这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童年怎样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他的头脑、心灵。”为师者,  相似文献   

12.
王建华 《江苏教育》2022,(70):43-44
<正>近年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和学生活动等三块“大地”上深耕细作、开花结果,师生结伴沐浴诗歌、温暖前行。根植课程的视界作家王开岭倡导:“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每个人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童年时光”,童年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学校开发了儿童化诗意课程,为儿童的人生打下“诗意”的底色,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记忆。  相似文献   

13.
周文栋 《学周刊C版》2014,(5):126-126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与其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的徘徊中不知所措.不如让自己的心灵放歌。挑着孩子的梦想.在春天播撒希望.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怀揣梦想.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天地中.  相似文献   

14.
那一堂课,不经意间和学生说到罗素,说到89岁高龄的他到政府门前静坐,激昂地行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仅仅为了呼吁和平;说到他一生著述71种,年近古稀却还开始尝试写作小说……我发现学生眼中有晶莹的泪珠,课堂很静。我知道,我的学生被感动了,被罗素不可遏止的激情和孜孜不倦的韧性所震撼了。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于教学,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追寻幸福的诗意,让课堂洋溢着诗意,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是我们教师一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雷玲 《教师博览》2006,(6):42-43
关于王崧舟,总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来自一线教师,除了他亲手带出来的五十多个弟子,天南海北,无数小学语文老师以听他一堂“诗意的语文”课为荣。在他们心目中,课要是上成这样,就不是在简单地教书,而是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他的一些自恃“才疏学浅”的同行:对小学生大讲“诗意的语文”,太难懂,太玄了吧!  相似文献   

17.
美感教学,事实是喻快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的具体体现。正如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创造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感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王菘舟老师也说过:“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情。  相似文献   

19.
一、缘起《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经典名篇,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淌。表面上看,《荷塘月色》并不难懂,但真正读懂却也不易,需要用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相似文献   

20.
三十多年前助我走出大山的母校,仍不时地映现在我的梦中,当年那充满诗意的学习生活,使我在梦中醒来后还笑意犹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