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峰 《考试》2011,(9):49-50
一、对“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示意图的数学解析 在各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在描述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都插入了“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示意图,图中把各地的昼长精确至分钟,那么任一天任一纬线的昼长如何计算呢?下面用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的有关知识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解球面三角形得出半昼弧公式。通过该公式对昼夜长短纬度分布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对昼夜长短的其它因素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鲁爱华 《考试》2008,(Z2):112-114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的意义,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着力点。在2008年全国Ⅰ卷和Ⅱ卷中该考点的考查各占12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考点进行深入研究。一、考点解读考点1昼长与夜长的关系、南北半球同一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情况  相似文献   

4.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上稳定 ,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 ,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使得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随纬度、时间而发生变化。一、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同一天 ,不同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有规律地变化。如图 1:图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示意图a.夏至日 ;b .太阳直射 15°N纬线时 ;c.二分日 ;d .冬至日从图 1可以看出 ,同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前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等;也研究了教材,认为一节课的容量只能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变化的结果即四季和五带可放到下一节课去学,并进行练习巩固。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规律。2.根据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纬度、不同日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在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提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赤道上,每天的昼夜是等长的,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白天和黑夜各12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这种移动会导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状况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有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种关联性是否可以通过我们熟知的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表示出来?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目前研究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的文章虽然不少,但是大多都集中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所造成的影响。其中包括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极夜的范围互求,南北极圈极昼极夜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凹凸状况。[1]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讨论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分析方面。[2]关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问题有用数学分析和推导的,也有利用黄经推导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δ=arcsin(039.7775sinλ),λ是黄经度。并有分时间段利用日期推导太阳直射点纬度,如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到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n 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0,186];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sin(n-186)o],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186,276];在冬至日到次年春分日这个时间段,δ=-arcsin{0.39775×cos[×(n-276)]},n为从春分日开始太阳运行的天数,n沂[276,365]。[3]但对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至今未发现有人利用函数研究地球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夜变化。本文拟对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图进行函数分析,从中找出其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考点解析] 考点一 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基本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则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相似文献   

9.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2.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规律(1)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规律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纬度越高偏转越明显,只有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偏转。(2)地转偏向力人们把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是一个假设力,只有受力者,没有施力者,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并不改变物体运动速...  相似文献   

10.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用高中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知识去定量化分析高一地理课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从中我们不仅能感悟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也能精确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 ,太阳光线在任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 ,由于黄赤交角为 2 3°2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移动 ,从而导致地球各地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在冬至和夏至时 ,南北极圈内还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如下图所示 ,设A点纬度为 φ ,此时A点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所成夹角 ,即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H ,优弧BCD代表昼长 ,劣弧DA…  相似文献   

11.
邓继明  杨友之 《数学教学》2004,(5):42-42,41
由于“求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依赖于天文三角形”,以至高中地理课本只能给出正午太阳高度(阳光与地面所成的角)及昼长的定性分析.其实,用向量的内积来计算任一时刻的太阳高度或某一纬度昼弧的大小是件很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2.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教材中有关该内容是用夏至日、冬至日和春秋二分日三幅图配合文字来说明的,如果将该部分的三幅图综合成昼长曲线图(图1),就大大地缩小了教材文图之间的思维跨度,学生也就更好理解了.  相似文献   

13.
上图是“太阳直射点位移简图” ,虽然很简单 ,但包含了太阳直射点位置、纬度、时间等信息 ,还可以从中推出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可以运用于各种相关综合题的分析 ,现举例如下 :一、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例 :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 :A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北移动B .在北回归线上C .在北回归线以南 ,并向南移动D .在北回归线以北 ,并向北移动分析 :当地球位于远日点时 ,时间是 7月初。如下图 ,太阳直射点在P点位置 ,从而可选出答案C。二、判断昼夜长短变化1 判断相同地点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万玉琴 《南昌教育》2007,(10):22-2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引起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进而引起日出日落方位及日影朝向的不断变化。本文分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要点,着重分析总结了日出日落方位与日影朝向的判断方法,以期有效地指导高三文科生对此类试题的解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降低并突破“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意义”中许多内容复杂且抽象的知识重点和难点:①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②“二分二至”及“四立”等节气的天文含义;③冬夏半年的划分及天文含义: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时间)和纬度(空间)变化规律;⑤四季成因及天文含义;⑥五带的划分及天文意义,五带范围大小与黄赤交角大小的关系;⑦不同季节太阳的出没方向:⑧太阳直射点纬度数和极点太阳高度.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度数(亦为极昼夜的最大范围)及正午太阳高度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常常会有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考题。此类题目重点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转换能力,难度较大,考生掌握情况不乐观。因此在高一的新授课学习和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教师应予以特别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学生本部分知识的接受情况分析,我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一)昼夜长短的静态定性规律  相似文献   

17.
袁亚玲 《考试》2004,(12):53-54,52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单元因其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读图能力要求高,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昼夜长短部分又是其中必考内容。今将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出日落和极昼、极夜等知识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复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单元因其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读图能力要求高,倍受高考命题的青睐,昼夜长短部分又是其中必考内容。今将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出日落和极昼、极夜等知识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高三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题例1]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  相似文献   

20.
徐育 《考试》2011,(9):42-44
历史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谈到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古今中外,尽兴探讨;地理从宏观上的怎样复习,到微观上的“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示意图如何用,既概括又具体;政治主打“时政、教材知识与方法”的结合,从当下时事到主观题的解法,鲜活又规矩,“考生资料”的“回归”,更加保证本期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