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新华新词语词典>中新的双音节复合动词类词语进行考察,对每个双音节复合动词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从语素及其结构关系中找出新双音节复合动词的构词方式的特点.通过统计主谓式、述宾式、述补式,联合式,偏正式五种结构关系在双音节复合动词中出现的数目,和"n n""n v""n a""v v""v n""v a""a a""a n""a v"九种构词类序在新双音节复合动词出现的数目,以及五种句法关系在主要构词类序的出现次数,进而从宏观上把握了新双音节复合动词的语素构词规律,是以语素按"v n"排列的述宾结构为主要构词方式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诗经》中的双音节动词性述宾式结构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关系角度来考察此类结构内部的语义关系,以总结《诗经》时代述宾式结构内部的语义构成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金瓶梅》为蓝本分析了助动词"可"的演变过程,着重从语义句法结构等方面阐述了"可"由动词到助动词的转化过程,并分析了双音节词"可以"的句法结构、意义及其成词标准。  相似文献   

5.
词语拆析     
《扁鹊见蔡桓公》一课中,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说:“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又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节词,现在却演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疾病”。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大多都是由古代两个单音节词演变组合而成的。对现代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拆开进行辨析比较,对我们理解这些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汉书》中表责让类双音节动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分布和表义功能,从而揭示了汉语双音节词在汉代的发展状况。本文认为,双音节动词与单音节动词是同一种语法功能,却是一种新语法形式,具有更强的表义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词汇表一年级词汇中的84个标注为动名兼类词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动名兼类词的动词意义与名词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大多是动词经过“转指”和“自指”后获得的,“转指”是动词获得名词意义的重要方式,主要有8种情况;动名兼类词的名词意义显著度存在着差异。意义标准在判定动名兼类词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同其它类词一样,以单音节的居多,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多音节连词存在。而在多音节连词中,又以双音节的为最多,其次是三音节、四音节的连词。本文避开单音节连词,只对多音节连词的构成方式进行分析论述,以求加深对古代汉语连词的较全面了解与研究。试观古代汉语中多音连词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两种:联合式与非联合式。一、联合式所谓联合式,指的是几个同类词复合为一个连词。其中又可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1.并列式  相似文献   

9.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双音节动词尤需重视.文章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实用汉语课本》和《发展汉语》的双音节动词进行穷尽式的计量统计,分别做出双音节动词、共现词分布情况统计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语言独具特色,其中的双音节形容词数量多,内容丰富,极富表现力。《诗经》中的双音节形容词可以分为重言形容词、联绵形容词和复合形容词三类,对每一类双音节形容词的语义和语用特点进行分析,可以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品味诗人的用词之妙。  相似文献   

11.
玉林话的小称变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林话实词中的一些词语,在表示原有的基本意义之外,还常常附加“小巧”、“可爱”等意义,类似普通话的儿化,称为“小称”。表示小称的办法是改变声调,有时还会改变韵母。它是用最经济的办法来增加词语附加意义的一种词语增值手段。小称的语音变化,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两种。单音节由自身音节变调或变韵。双音节的前一个音节按多音节连续变调,后一个音节按小称规律变调。入声类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第二个音节在变调的同时,把塞音尾改为同部位的鼻音韵尾。这种语音变化属于共时的条件音变。能够发生小称音变的不仅是名词,还有形容词、动词、数词、量词、代词。  相似文献   

12.
形容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楚辞》语言的一大特色,尤以双音节形容词最为突出。文章对《诗经》、《楚辞》的双音节形容词进行穷尽式的考察,按照重言形容词、连绵形容词、复合形容词三类进行量化统计。从构成、语法、词汇组合等各个层面对《诗经》、《楚辞》中双音节形容词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虎 《现代语文》2010,(2):46-48
"曾经"是一个经过虚化后演变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它虚化成词的时间不会早于梁代。受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的影响,"曾"与"经"同义复合构成了双音节词"曾经"。从内部的关系来说,由于经常出现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曾经"的语义逐渐抽象化,凝固成词,从而最终虚化为副词。  相似文献   

14.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有些人解释为“望着海洋发生感叹”。这是不懂得“望洋”是个联绵词。联绵词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把它拆开来讲的,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司马崔注:“(?)洋,犹望羊,仰视貌。”可见,把“望洋”当作“望着海洋”讲是望文生义的。要避免这种把联绵词拆开来,望文生义的情况,必须正确辨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是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代表两个音节,单看哪个音节都毫无意义。如“蜘蛛”,把“蜘”和“蛛”折开来单看哪一个字都毫无意义。根据联绵词的定义,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去辨别它。第一,从联绵词的语音特点上去辨别。联绵词是语音学造词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副词性连文由若干不同音节组合而成或由同一个音节相叠而成,结构形式轻松散,内部语序较固定,构成成分一般为副词,其意义与其某一构成成分的意义无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叠根词使用频率颇高,且较为复杂,很有探讨的必要。叠根词属何种词性,古今学者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凡叠根词皆为形容词,而古今有的学者则认为叠根词中有少数名词和动词。文章从前人的训释及词根的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叠根词确属形容词。至于后代产生了一些重叠式的名词和动词则另当别论,不可与《诗经》中的叠根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国内《现代汉语》教材论及的大都是双音节动词ABAB的重叠形式,本文探究双音节动词的另一重叠形式AAB式。从动词结构类型的角度剖析了双音节动词的ABAB、AAB这两种重叠形式,主要对AAB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盘问"一词中"盘"与"问"的语素义及"盘问"一词的成词过程,得出"盘问"一词的构词方式应属于"动+动"状中式复合词的结论,纠正了前人将其归入"名+动"偏正式双音节动词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东晋汉文佛典《中阿含经》中双音并列复合结构的语义复合关系有同义语素的组合、反义语素的组合和相关义语素的组合三种,每种之内又有名词性语素与名词性语素的组合、动词性语素与动词性语素的组合和形容词性语素与形容词性语素的组合等多种方式.语义关系上,有两个语素共同表义、两个语素融合后表义和仅有一个语素表义等.  相似文献   

20.
西汉桓宽所著《盐铁论》出现大量双音节动词,其中包含不少新词新义。《汉语大词典》对此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作了相应的收录,然而仍有一些双音节动词漏收,甚至其他辞书也未予以收录,尽管其古今皆见,比如《盐铁论》中"减除"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