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简称"两个不能否定")"两个不能否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党的历史、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点问题;进一步统一了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是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永不称霸”思想;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在不同时期多次阐发了这一重要思想,并把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在“永不称霸”思想的发展上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俄国远东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世凯与俄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一是袁在朝鲜时期,二是日俄战争时期,三是《二十一条》交涉时期。前两个时期二者的关系对抗,后一个时期则为互相利用,这是由当时民族矛盾的变化而决定的。从袁世凯与俄国的关系演变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早期外交思想没有脱出洋务派"以夷制夷"的巢臼,而到后期则逐步萌生了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相似文献   

5.
埃及政党政治经历了宪政时代、纳赛尔时代和后纳赛尔时代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中埃及经历了多党政治、一党政治和政党政治多元化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埃及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穆斯林兄弟会在这三个时期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对埃及政治民主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以善辩著称于世的。他在论辩时,能够不断揣摸对方心理变化,审时度势,把握契机,因势利导,使对方低首心折,接受自己的观点。《齐桓晋文之事章》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文章的中心是,说服宣王,保民而王。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重在说服宣王施行王道,后一部分阐明具体措施。说服宣王施行王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可分为职前、入职、职后三个时期。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幼儿教师可能面临着一些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困惑,而这些困惑也带有一定共同的规律和特点。本文关注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面临的常见困惑,探讨这些困惑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面对困惑时可以考虑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音乐文化——齐鲁音乐,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章试从古代齐鲁地域文化背景、齐国的音乐特点、鲁国的音乐特点、齐鲁地域的音乐差异、古代齐鲁地域音乐对当代山东音乐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古代齐鲁地域的音乐特点与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叙述。  相似文献   

10.
表达训练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口头与书面的关系;二、模仿与创作的关系;三、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几个方面都有阶段性。口头能力发展在前,书面能力发展在后;开始学习时模仿较多,幼儿学习语言纯粹是模仿,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逐步自己创作;先掌握局部,逐渐掌握整体。但是三者又都有反复性,不是一次完成的。口头语言成型早,但是语言的内容、语言的组织都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口头和书面一直在互相起着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2.
《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人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其内容多为君臣对话,语言生动活泼,保留了当时的一些口语和齐国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研究价值。《晏子春秋》的复音词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并已具备了后代主要的结构方式。考察《晏子春秋》中的复音词,首先界定复音词的判断标准,然后对该书复音词作穷尽性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这些复音词的概况及其结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邾鲁两国之矛盾斗争贯穿春秋之始终,邾国历史中又存在着许多学术界争论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文献、金文及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及分析,对邾国的爵姓、国名、世系及灭国等问题做一重新阐述。同时对春秋时期邾鲁两国关系进行分阶段研究,并从两国的会盟、争斗中分析诸侯大国在鲁西南地区势力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4.
春秋诸国林立,争战不断,郑国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外交策略;建国初期实行强硬霸主外交,中期采取与诸小国共通的“唯强是从”态度,后期向强国争取自主平等对弱国威兵相加。郑国这种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内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紧密相连,它既反映了春秋小国外交的共同特点,又体现了郑国外交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孙武与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双子星座。《孙子兵法》与《吴子》是两部光耀千古的兵学宝典。二者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治军理念以及战略战术原则的认识,有不少相同和近似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孙子》更具理论色彩,展示了对战争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把握。《吴子》较之《孙子兵法》,尽管在战争规律的探索上没有明显突破,但在具体战术原则上,则有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6.
以三桓为代表的鲁国贵族政治的发展进程,以及三桓分公室之于鲁国政治的影响等问题乃是春秋史上的重要课题。通过三桓两次分公室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三家实力的真正强大以及由此所对比出来的公室力量的明显衰落,均是在四分公室之后。虽然鲁国公室实力衰弱了,但三家实力的增强却促进了春秋后期鲁国国力的兴盛,暂时扭转了过去的衰败局面,这真实体现了三桓分公室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当时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建立后,引领了诸子的百家争鸣,齐国激荡而出了齐文化这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那个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舆论最为宽松的时期之一。《晏子春秋》作为齐文化的代表作品,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稷下学宫时期的作品。从舆论角度学对该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当时社会是如何对舆论进行构建的,该作体现的舆论思想对现在的舆论引导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栽有十一位女性的谥号,均为葬后举谥。文章先对经传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十位鲁国得谥女性的书谥体例;然后从当时的贞节观着手,考察为何仪书一位诸侯夫人之因;最后比照独立谥女性一生所行之事,探究其与谥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早期的齐国继承了西周的乡遂制度,推行“三国五鄙制”。战国初期齐国县的职能有所增加,基层行政单位的里管理加强。但乡、州、里的上下统属关系还没有变,都作为县的上级行政机构还没有产生。战国中后期,都的下级行政组织州、县、乡、里上下统属关系确立,齐国封建政体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礼贯穿于春秋时期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战争过程中的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等制度化环节,某些战争规则以及战争参与者礼仪性的措辞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逐渐衰落。礼在当时之所以呈现这种特殊的面貌,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组推动了贵族社会的瓦解,作为贵族宗族组织重要维系的礼制亦随之衰落;但同时,瓦解中的旧秩序和旧意识形态仍对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具奄一定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