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今存六种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做一总结。其中,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简称“批点画意本”)问世最早,该书或即“暨阳刻本”,系徐渭“初年厓略之笔,解多未确”。《田水月山房北西厢》(简称“田本”)的正文与“批点画意本”同版,其批语比“批点画意本”多出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最为接近于早已失传的“徐尔兼藏本”。崇善堂刊《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是“田本”的翻刻本。李廷谟订正《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底本是与“批点画意本”关系密切的王骥德校注本,其眉批则直接抄录“批点画意本”,虽不能说是徐评“真本”,但确系徐渭“真评”。以上四本都可归入“批点画意本”评语系统。《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与《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的正文和评语与上述各本有较大差异,显然不属于同一系统,很可能就是徐评“赝本”。  相似文献   

2.
《善本戏曲丛刊》所有的43种戏曲、散曲、小曲选集与曲谱中,收录了众多王实甫《西厢记》的单折戏、套曲、支曲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作品或者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西厢记》作者到底为何人,以及《西厢记》在副末开场、出目、科介、脚色、演唱等体制方面,是如何受南戏、传奇影响的演变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近来阅读了,收在《古本戏曲丛刊》中的《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因书前题署:上饶余沪东校正,书林刘龙田绣梓,人们通称之为刘刊本《西厢记》.蒋星煜先生认为这个刘本《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是由徐土范刊本到熊龙峰刊本演变而来的,由于我个人的孤陋,对上述两个版本还没有看到过.现仅就刘刊本《西厢记》中的韵语念白,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明代万历初,寓居南京的金在衡曾刊刻过一种《西厢记》。此书颇受时人关注,被誉为"善本",但不久即散佚不见。借助明清《西厢记》评点家的引述,可以了解金本正文及评注的内容,并对其价值作出判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出金本乃是今存屠隆校正《合并王实甫西厢记》的底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厢记》的本数问题向来是研究者们探讨的问题,不少戏剧研究者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不是王实甫所做,金圣叹曾把第五本定为《西厢记》的"续书"。这样的论断本身只是存某种考据的作用,但是无意间就产生了一种关于评定第五本价值的探讨,对于崔张完婚大团圆的结局,研究界历来有不同的声音,"草桥店惊梦"可否作为戏剧的结局?在现代的研究中仍是《西厢记》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文章将使用现代视角对于第五本的价值问题作出讨论。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在体例上和其他元入杂剧作品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是受了南戏的影响的缘故。究竟是否受过南戏的影响呢?这种影响表现在那几方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的考察: 一、剧名及其全称《西厢记》的全称有多种。《录鬼薄》和《太和正音谱》都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马廉校注抄本《录鬼薄》作《张君瑞待月西厢记》。徐士范刊本其卷端为《重刻元本音释题评西厢记》,而在第一出《家门大意》中则称为《崔张旅寓西厢风月姻缘记》。这三种不同的全  相似文献   

9.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目可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何璧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法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删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校改了《西厢记》的校注本,想起了一些问题。我在中学时期开始看《西厢记》。那时跟我差不多年纪的知识青年,正处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我们跟老一辈学者之间,不仅有新学和旧学、文言和白话等等的争论,在婚姻问题上也存在种种矛盾冲突。为了防止青年们在这个最敏感的问题上越出封建主义的轨道,家长们照例不许我们看《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等“闲书”。奇怪的是他们越防范,我们越要看。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中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楔记》、明何壁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纭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册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楷第先生1933年为黎锦熙辑校的《雍熙乐府》本《西厢记》所写的序言,是《西厢记》版本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但该文对明万历年向刊刻的王骥德校注本却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在现存的六十多种《西厢记》版本中,王本是最早的汇校本之一,其文献价值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的语言,风流蕴藉、优美含蓄、仙风神韵,令人倾倒,在整个杂剧中,是不可多得的.王实甫能在语言上取得如此成功,向群众学习,大量提炼方言口语并运用自如,是一个重要因素.王季思老先生的《西厢记》校注本(1978年版,以下引文均系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和语法现象是不同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并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中第一人称的使用情况即值得我们探讨。在王季思注本《西厢记》中,使用了第一人称代词"喒"字。在此,就此注本《西厢记》中的这个字进行举例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季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中,列入了杂剧《西厢记》,至今《西厢记》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经过多次的研读和体会,我认为杂剧《西厢记》的某些喜剧因素中是具有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19.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是一部优美抒情诗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瑰丽的名珠。鲜明的人物形象,浓烈的矛盾冲突,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戏曲语言,构成了《西厢记》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戏曲语言上珠玑满眼,精美华丽。曹雪芹赞誉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红楼梦》),明代何良俊说:“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四友斋丛说》)。所以说,《西厢记》在语言上堪称古典戏剧的范本,而叠字在其中大量地运用,形成了《西厢记》一大语言特色。本文仅就叠字的构成和运用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