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小语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质兼美的课固然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但光靠有限的几篇课,要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开设了“课中课”。  相似文献   

2.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质兼美的写景散。课抓住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紧张”三个方面的特点写出了它的美丽。章词如珠、语如诗、景如画、情亦真,字里行间跳跃着“美”的音符.绽放着“情”的花朵,真是中有“画”,“画”中有情,是一篇加强审美教学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为此。我以“美”为核心,以“画”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提高语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语教材所选的大多是质兼美的课,散、小说、诗歌、戏剧自不必说,议论、说明也都是极有代表性的,它们都以自身严谨的态度、鲜明的思想、周密的布局、个性的语言等屹立于化艺术之林,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喜爱。语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从这些质兼美的课中充分地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语素养(也可以说是化素养),这其中当然包括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语课本中的章质兼美、内容丰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要善于发掘课中的丰富心育内容.在语教学的同时不忘心育辅导,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心育之花在语课堂中绽放。  相似文献   

5.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美读鉴赏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课程标准》、使用语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运用“新课标”指导语教学实践,尝试和探索了学作品美读鉴赏教学的六种课型。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8.
听语课,尤其是一些公开课,常听到一些称得上是“完美”的课:讲完最后一句话恰好下课铃响起,分秒不差;课堂结构一环紧扣一环.课堂提问一个紧接一个,没有丝毫的“冷场”;板书设计巧妙无双,绝无一个多余的字。赞叹之余,不禁疑虑渐生:这么“完美”的课能算是优质课、示范课吗?且不说这些语课是否带有演戏的味道,我们只从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去衡量那些语课.就会发现那些所谓“完美”的课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切都在教师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实有效的途径。而语课程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是生命之声,是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内涵,语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质兼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教学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中的周海燕老师教杜牧的《泊秦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上了一堂好课,少见的好课。好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来概括:让美读引领语课走向了比较高的教学境界。从阅读教学类型上看,这堂课大致属于“美读型”与“咀嚼型”的兼类。美读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对品味所学诗歌的精美语言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课上,有不少精彩的教学细节令我久久回味,像下面这个就很突出:  相似文献   

11.
语教学的“少、慢、差、费”,多年来不断遭到批评却改进不大。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语课上得最多,结果却是“语学得最没底儿”,所以,语教学改革最为迫切。而课堂教学是语教学改革的前沿,课堂教学结构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说,我们必须提高语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棵老师说:“语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课首先要上出语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聚焦于语言字本身,凸现语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相似文献   

13.
郑炳元 《青年教师》2005,(11):23-23
我从事初中语教学多年。怎样才能教好初中语课?一直是我反复总考的一个问题。在反复思考、比较中,我认为一名初中语教师,要教好语课,应当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五个反思”。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是语文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包括语文教学艺术情感引课空白美、语文教学艺术情感过程空白美以及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结课空白美三种类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原则、适时“嘎然而止”的原则、“融洽师生情感”的原则.是语文教学艺术情感空白美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兵 《青海教育》2006,(3):27-27
语是一门美的艺术,其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其他课程所难以比拟的。语教学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美的环境,发掘课本身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欣赏语的美。  相似文献   

16.
处于语教学第一线的人其实都明白,当前的语课改早已陷入重重误区:或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而虚设环节,只图课堂热闹,不管实际效果;或为了体现所渭的“开放性”、“人性”而忽视语学科的自身特点,把语课上成准思想课,甚至准生物课、地理课;或因为其衷一是,教改无措,而将越来越厚的教学参考书奉若圣典,照本宣科,让语课实现了最可怕的“回归”;或因为终究逃脱不了考试,惧怕只认考试成绩说话的“教学质量”排名,而把每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只当作“阅读理解训练”的资料,把语课上成了答题指导课……  相似文献   

17.
王晓霞 《学科教育》2003,(12):12-15
本研究通过纵向梳理的方式,就解放后我国语教材选标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历次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关于“质兼美”选标准的一贯制进行了反思,得出不能唯“质兼美”而“质兼美”的选标准观。  相似文献   

18.
季斌普 《现代语文》2006,(12):51-52
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是劳动,劳动创造了美。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世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爱美,是人类在千万年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天性,人的大脑已经具有美的生理机制。凡是人类认识的一切以及创造的一切,无不包含美的因素。作为教育,德、智、体、劳中部孕育了美,渗透着美。语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教学中强化美育功能,发挥美育功能,让中学语教学美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语课程标准的颁布.给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反映在语课堂上,许多教师一改传统的课堂模式,奇招纷出,神通各显.特别是对作为教材的选的处理上,显得大胆而不拘一格。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进步。记得名语特级教师韩军说过一句话:“上语课不是做广播体操,而应该是下围棋。”这使我想到任何改革和创新要获得真正的成效还必须依靠理性来支撑。上语课是不能像全国人民学做一套广播操一样整齐划一,但也不能跳街舞,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像走围棋,在“胸有大局”的前提下出招。“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那么.我们的语课堂教学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呢?联系我的教学实践及自己的一些见闻,在这里我提出一些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美育已作为“素质”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具体地渗透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讨论,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贯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文最基本的属性还是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凭借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