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学习中属于工具性知识,是搭建完整化学知识体系的单元,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化学基本概念的编排系统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线,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组合起来.很多基本理论都是在形成某些基本概...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属于化学知识网络的节点。而将认知灵活理论应用于化学概念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基础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每一概念都处在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之中。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对于一些相似和易混的概念,要善于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不同之中找出相同点,同时从相同之中找出不同点,从而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现帮大家对几组易混化学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概念网络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否有其他反映是否需化学变化性质物质生成决定变化体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概念对比1.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素养做基础,能力也无从谈起。知识的掌握和储备是提升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有效复习的前提和基础。一、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概念是思维和获取知识的最小单元,是交流的基础,概念理解错误,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概念理解到位是知识储备的重要环节。所以复习的首要环节是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5.
<正>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两部分组成:原电池、电解池。电化学内容包含的许多知识点是高考化学的考查热点。高考通常会根据化学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案例考查学生的电化学知识。要解决高考电化学问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而很多学生对高考电化学试题的解决效率较低,平时的学习也不太顺利。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学生的电化学知识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电化学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6.
化学概念作为化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学习化学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化学学科相关知识理论与实际技能与技巧,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本文主要针对认知同化论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解决化学问题一般运用算法推理或概念推理。运用教学实例说明算法推理要建立在对科学概念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不能机械套用由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和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当解决的问题情景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概念创造性地解决的问题,需要把概念推理和算法推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郑眉崇 《亚太教育》2024,(4):158-160
大概念教学主要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能够将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统整为一体,形成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完整课程体系。为增进高中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立足于大概念视角,分析高中化学单元教学实施途径。首先,从大概念内涵的解读中提取大概念下单元教学实施方向。其次,从确立单元主题、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创建评价体系四个方向,形成贯穿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活动,为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 ,教材内容简单 ,但教材中化学用语、概念繁多 ,初三学生虽然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掌握的知识却较琐碎 ,很难完全理解掌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化学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感觉困难较大 ,我认为化学用语、概念掌握上的欠缺 ,是他们感觉到困难的重要根源。准确、系统地掌握化学用语和化学概念 ,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其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工具 ,初中化学复习阶段必须重视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下面是我在化学用语、概念复习时的几点做法。一、认清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清化学用语、概念在学科中的…  相似文献   

10.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学科中的物理现象的生成过程,以及其本质属性的一个真实而直观的反映。一个物理概念往往会与其他的物理概念产生关联属性,而这种关联的属性不仅具备逻辑性,且科学性又极强。这些物理概念及关联是生成物理公式及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深刻认知物理知识体系,以及构成这个体系的基本元素,进而让学生对物理规律产生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吴晓霞 《成才之路》2021,(11):90-91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与保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发挥演示实验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特殊作用,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引发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文章探究提高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对自身与他人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升华形成的客观知识,对于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增强教师主体性存在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理念性存在的前提下,对现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进行批判,且以其主体——教师为视角对其开展全新研究,并积极探索立足于生活、建构、理解、实践基础上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所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化工原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力学及高等数学等知识将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典型的单元来加以研究和介绍 ,在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之间建立了一道重要的桥梁 ,因而向为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重视。通过对化工原理知识体系及教学过程的分析和总结 ,提出了在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类比、突出课程特性、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等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教学视频因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特质,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研究者较少对不同类型教学视频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为此,文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以初中生为实验对象,以概念性知识为实验内容,从学习成绩、认知负荷和专注力三个角度探究了实物视频和动画视频对学习效果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概念性知识学习中,动画视频在提高学习成绩、降低认知负荷方面优于实物视频,但这两种视频对学习者专注力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此结论可为探究不同类型教学视频的有效性、选择课堂教学视频提供参考,并对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课程是实践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聚焦MOOC带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影响,从MOOC本质及当前民族文化MOOC发展现状着手;从提升地方性知识的本土教育价值、切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理念、突破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原有制度制约三个角度阐述M OOC给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借助“长尾理论”剖析这一实践行动的思想基础;以基于知识视觉化的资源数字化为其技术路径;最后探讨了联合开发、推进国际化、注重协作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the main principles of the framework theory approach to conceptual change and briefly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a text comprehension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some of the hypotheses that derive from it. We claim that children construct a naive physics which is based on obser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lay culture and which forms a relatively coherent conceptual system—i.e., a framework theory—tha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explanation and prediction of everyday phenomena. Learning science requires fundamental ont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and representational changes in naive physics. These conceptual changes take a long time to be achieved, giving rise to fragmentation and synthetic conceptions. We also argue that both fragmentation and synthetic conceptions can be explained to result from learners’ attempts assimilat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nto their existing but incompatible naive physics.  相似文献   

17.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和意义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庄子》中的部分经典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庄子》部分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庄子》部分寓言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庄子》部分寓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背后的深层认知操作机制,丰富《庄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和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itchie支持概念隐喻理论,反对Vervaeke & Kenney提出的批评。虽然Ritchie修正了概念隐喻理论,但他始终坚持抽象思维主要依赖体验经验的隐喻投射的观点。Ritchie的观点存在着简化论的危险,极为错误地表达了抽象思维.和不能解释概念隐喻理论通常预设的有意义的认知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对普遍存在的映射(例如空间关系映射到其它领域)的更认知的解释,以代替依赖体验经验的解释。我们的解释非常符合Ritchie提到的程序知识和相似性。Ritchie主张把概念融合理论作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但概念融合理论并不能如他所愿产生足够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 and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of English idioms by us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It aims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three teaching methods:building idiom teaching on th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categorizing the source domain of conceptual metaphor,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etapho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the paper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knowledge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and that teachers need help students heighten their sens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emorize English idioms.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tudents develop when they engage in digital media production and analysis in school settings. The metaphor of ‘digital building blocks’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material practice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and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at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literac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two established approaches to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critical reading and media production, do not adequately explain how students develop media knowledge. It suggests there has been too little focus on material practices and how these rel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media learn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four-year investigation in a primary school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using actor–network theory to explore ‘moments of translation’ as students deploy technologies and concepts to materially participate in digital culture. A generative model of media learning is presented with four categories of building blocks that isolate the specific skills and knowledge that can be taught and learnt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in digital media contexts: digital material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s, media production and media analysis. The final section of the article makes initial comments on how the model might become the basi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d argues that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needs to occur to confirm the model’s u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