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践行主体的内生动力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系统具有基础性作用,内生动力主要是由自我意识动力、需要动力、主体性能动力构成的。践行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存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使自我意识动力成为内生动力;需要的满足性和无限性的特点,使需要动力成为内生动力;主体性能动力使自我意识动力和需要动力所形成的"潜能"和"趋向"转化为现实动力,成为践行主体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2.
张浩 《教学与管理》2006,(12):135-136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者有机统一。教育的主体l生是同教育之外的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等)的主体性相并列的一个同位概念,教育具有萁自身独特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简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 要理解主体性教育,必须理解主体、主体性与教育的关系。 何谓主体?马克思认为,人在自觉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人的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中,就成了主体,也就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心理科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越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该怎样去做。而主体性不强,也称自我意识不成熟,他们往往被动、机械地适应环境。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性鲜明的人,这正是教育应承担的培养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足被动的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足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他的独立性、调控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主体性教育就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所以说主体性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雷花然 《考试周刊》2013,(29):30-30
<正>一要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美的情感课堂。要通过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并进一步创造美,使学生从美的旁观者、欣赏者变为美的实际创造者,这是美育的终极目的。1·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教育。自我意识是一种特殊形态,它是指人作为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一种意识。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自我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语文通过形象向学生展现现实生活,这  相似文献   

6.
对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未成熟主体主体性的特点是为了发展主体性并避免走入误区。作者认为,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各种关系中生成,是社会的产物,以思维为主要机能,以自我为主要内容,它不但包含有主动性,同时还包含有受动性和为我性。本文在研究未成熟主体的智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基础上展现了主体性的三个特点:受动性支配向主动性支配转化;他律向自律转化;发展迅速,可塑性强。这三个特点构成了主体性发展的“欲望”、“他律”、“自律”、“超越”为主的四个阶段。最后本文还对发展与培养未成熟主体主体性提出了发现和尊重主体性;鉴别和引导主体性;提供条件,优化环境,提升主体性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并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因或根据,只能是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主体性和主体活动。主体意识也就是自我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是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只有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这里专就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教育中项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教育主体性的讨论,最初是重在阐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继而延展到阐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现在已经深入到试图说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实践领域的主体地位和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带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教育主体哲学”。这是教育自我意识的一次大觉醒,是  相似文献   

9.
音乐活动课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强烈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更有利于主体性教育的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形式。教师在音乐活动课中,应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实施主体性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一、主体性教育的内涵分析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从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亦即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而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指的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培养问题,认为主体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通过主体性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思想、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从而达到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对主体性概念简述的基础上,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这一特定对象,提出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三项原则,并依照这三项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解构为自我意识、自我超越、自我规范、自由意志、丰富情感五项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涉及教育性质、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教育模式的改革。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强调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消化知识;培养自我意识、发现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内量开发自身潜能,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特殊过程所要求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刘鑫 《文教资料》2013,(12):81-83
"美的本质"关注美的本体性存在问题,是美学学科的立论基础,在美学系统中意义重大。"美的本质"追问因为美在本质上的神秘与复杂性,使得各种结论均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难以立论。主体性视阈以审美主体作为沟通美的理论与美的现实之间的有效桥梁,将"美的本质"考察目光从"美"本身转移到"美"的人身上,力图将"美的本质"存在转化为审美主体的综合存在,以此进行对"美的本质"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从教学论层面纵深到本体论;从义务论、能力论意义上的教育系统主体性回归到权利论等几个转变。为深化研究,须进一步从当前的知识状况,个体的自我意识及自主权等角度出发,夯实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哲学、心理学、尤其是法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5.
幼儿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幼儿阶段,主体性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自我意识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幼儿期主体性的发展却是其将来发展的“星星之火”,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培养。  相似文献   

16.
柏荣 《考试周刊》2010,(8):208-209
今天的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特殊环境: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成长要求强烈,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日趋复杂,文化中的人性和自觉因素膨胀。在此背景下,教育应该如何——我们将其定义为参与中的主体性成长.文章从实践性思考的角度展示这种参与式的教育实验开展的一般性过程与经验反思.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实行主体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参与以及创新思维的涌动应成为主体性课堂教学追求的三个层面,教师应树立主体性教学观并把主体性教学观转化为教师日常具体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8.
马进 《中学教育》2019,16(5):57-64
"格物"一词语出《礼记·大学》。格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先贤圣哲对宇宙万物、人事存在之道的追问和穷究的品格。其含蕴的原始、朴素的理性精神与知识论精神,绽露出一种质朴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觉醒意识,体现了主体的向学性与自我完善性。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召唤下,"格物"的主体性意蕴融入现代教育,既是"格物"突破传统走向现代转化的自身吁求,也是现代主体性教育遭遇生存论困境所产生的文化寻根的教育吁请。在融入的可能方式上,一方面需积极探寻现代教育中的"格物"精神,在古今精神的共通中推进融入;另一方面需回归日常教育,在解决日常教育的难题中实现融入,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19.
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上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这一领域的知识以外,还应有其独具的路径和视角、方法和思维策略、经历和体验,甚至是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等,以此不断完善学生的生命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人生,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能力。唯有如此,学科教学才能将"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为"通过知识获得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理解教师主体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教师主体性发展的现状,并从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为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构教师主体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