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金林 《江苏教育》2001,(18):24-25
四、让语言和精神在感悟和运用中同构共生 促使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根本途径。言语实践的方式很多,针对当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要着力抓好言语的感悟和运用。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浅显明了。如何通过简单的文本内容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的同时又滋养孩子的心灵呢?找准切入点——在情景引读中入境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例如,教学第二自然段,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心和爱护,这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在熟读课文、理解"嘱咐"这个词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回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约定成俗的符号系统,富有工具性和稳定性;"精神"是语境中的内涵,具有个体性和情景性.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同构一共生一再同构—再共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言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促进学生这一能力不断发展的教学科目——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性质。不断增强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育特有的、根本的目标。新世纪语文教育要走出误区、走上康庄大道.必须树立“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最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所上的课题研究课,发现他们都把“采访”作为了激活学生身心、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有效手段。我觉得,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二者统一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6.
教师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可以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下面,我就结合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桥》一文谈一点文本细读的心得。  相似文献   

7.
我们知道导游的小红旗一挥,游客惟其马首是瞻.因此导游的眼光与品位至关重要.他能够宏观把握住景点特色,精准定位景点价值,往往左右游客的收获与感受.语文教师就是“导游”.一个在课堂上能够精确致“导”的教师,必然能够引领着学生实现语言文字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为他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听话、写话。下面,谈谈自己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如果缺失了语言实践,那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但是语言实践如果成了简单、枯燥的文字训练,缺乏魅力,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将会事倍功半,高耗低效。语言实践应该和情趣、诗意同构共生,寻求最佳结合。一、语文课要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语文学习要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完成,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都必须通过训练。语文训练关系着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这训练指的就是语言实践活  相似文献   

10.
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亲情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情的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的融融亲情。  相似文献   

11.
《姥姥的剪纸》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  相似文献   

12.
一、立足句子,写中明辨道理案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师:汤姆有遗憾吗?他后悔吗?师: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师: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  相似文献   

13.
最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所上的课题研究课,发现他们都把采访作为了激活学生身心、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有效手段。我觉得,这是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的。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领悟言语者的思想情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依凭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二者统一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如果缺失了语言实践,那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但是语言实践如果成了简单、枯燥的文字训练,缺乏魅力,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将会事倍功半,高耗低效。语言实践应该和“情趣、诗意”同构共生,寻求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陆锁福 《考试周刊》2011,(68):49-50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扎实、真实、丰实的言语实践,能帮助学生将已经积累的但并不系统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酝酿着自身情感的、彰显自身个性的“话语”.从而成就一个个鲜活、充满绿意、朝气蓬勃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4课《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从多个方面表现一个事物的写法。  相似文献   

17.
一、走进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师:请说说你从课文的哪几件事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生:给儿子买沙果;客人来时,端走沙果为儿子消除尴尬;把大个的荔枝留给儿子吃;在临终前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了小孙子。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语文课程性质这一长期争论不休、悬而未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必须看到,语文课程性质虽然在理论上有了定论.但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凸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将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定位为“习作教学”.初中阶段则称为“作文教学”。这样的课程定位,决定了习作教学有其自身的本质属性。然而,在理论界和不少一线教师心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共识:儿童不会写作.教写作或者训练写作,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代表着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人文性则意味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因此,实现言语与精神的共生则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文字意识,引领学生从静态的文字中探索动态的情感,学习语言、感知语言,在语言构建的情境中,走进精神自由与精神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