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也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中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评改效率,有效地减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负担,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意见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和改进作文教学,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人总是要交流的,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是口头表达,就是训练说话能力;一是文字表达,这就要从作文训练开始。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力求自主、合作、创新。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教学活动说到底又是师生间的互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以往的作文评改常常是教师费尽心血,学生心灰意冷,缺乏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无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动作用。笔者根据“主体参与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结合当前高中作文评改现状及高中生特点,以作文评改能力梯级发展为序,  相似文献   

4.
泮慧敏 《现代语文》2006,(4):110-110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自己提出的“学习模式”中认为:知识的前提能力、情感的激励特征和教学程序结构是取决教学效果优劣的三个主要变量,三者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影响分别占50%、25%、25%。这对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很有启发的,作文教学以提供足够的前提条件为基础,以激励情感为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体现这三个变量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建构教学模式,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英语作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有效教学手段。学生利用互动活动中获取的信息、通过作文写作的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大学英语作文教学中互动与反思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有目的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到作文的内涵,从而促进英语作文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朱萍 《云南教育》2002,(13):18-19
一、“作文研究性学习”的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人的创造性。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它渗透于各科教学中,极具开放性。在作文教学中,可让学生以研究者身份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写出研究报告和其它类别的文章。这样做,尊重了作文教学的本质意义,同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意识,可发展其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避免长期以来传承式的、接受型的、模仿式的作文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二、“作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作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来源有二:一是可选材于我们现有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我校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中,进行了在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验,改变了以往作文课的固定模式。网络的资源优势,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和写作环境;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放了作文教学的渠道,使老师在教学时更为方便快捷,打破了传统的限制,给学生的作文活动提供了更方便、更广阔、更自由、更有益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陈莉 《成才之路》2010,(18):I0015-I0015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在语文教学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觉接受刺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到: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提倡多媒体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仔细观察身边的变化,及时捕捉有效信息是很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些作文情境,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让他们有感而发,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于是我尝试着将学生喜爱的电脑游戏引进课堂,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作文材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形成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我们确定了自主作文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建构“以生为车”的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自主作文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作文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作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提高学生掌握作文学习的要点,是很多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感知,提高对语文积累的能力,从而运用于作文写作当中,提高写作的质量。本文就以如何让作文教学有效地进行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张月芹 《现代语文》2011,(9):123-123
在初中作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为作文写作积累丰富素材,还有就是要发挥信息手段的作用以及拓展作文教学空间,以此来全面提升作文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本文着重介绍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作文,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激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高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是学生作文写作的现实却让人困惑,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作文核心素养的残缺,因为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还处在浅层学习阶段,忽视了学生作文能力的真实的自主建构的深度学习。基于自主学习的高中作文教学,语文教师要敢于以自主命题方式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真实情感,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过程支持。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效益不佳.基于此,本人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将合作学习理论运用干作文教学的一次大胆尝试,目的就是改变传统课堂作文教学的固有模式,以合作小组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希望能给语文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小组合作作文学习,大致分为准备(其中包括成立小组、组内分工,激发思维)和课堂组织(其中包括合作命题,合作审题、合作构思、合作选材、合作批改).其学习核心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其群体意识,创新意识,强化创造人格,提高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6.
辛素云 《考试周刊》2013,(56):52-5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是新一轮课改的主要内容。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立足培养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在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这样,学生在参与作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作文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初中作文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作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初中作文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作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59):41-42
如今统编教材中写作板块的安排是以随文学习为主要原则,而各年级再各有侧重。基于这个主原则,教学中可充分挖掘教材,把教材当例子、引子、载体,为作文所需提供支撑,通过老师引导帮助使学生潜在发展水平提升,潜能得以激发,打开学生作文之窗,助力作文教学突围。  相似文献   

20.
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真实为文,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要指导学生从课本和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生活,注重体验积累.善于联想且"好想",多读、多思、多练、多改的良好作文习惯.只要教师抓住作文教学的几个关键节点,紧紧围绕作文教学这几个关键词,作文教学必然会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