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2.
刘桢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建安文坛上,刘桢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曾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赢得历代文人的推崇。但对某些问题的探讨,由于受到传统结论的影响和因史料多已佚散的原因而未能深入进行,甚至出现溢美之辞。本文仅就其籍贯、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略陈管见。一曹丕《典论·论文》和《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皆谓刘桢为“东平人”。因此,后世许多著述多将其籍贯视为今天的山东省东平县。东平,东汉时期为东平国,治所无盐,在今东平县二十里处,辖有宁阳、富城、寿张等十县,地域广大。何以证明刘桢就是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呢?恰恰相反,《世说新语》和《后汉书》为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3.
孟子长于论辩,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这样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辩论家,他周游列国,在推行“保民而王”、“以仁为本”的思想中,显示了他高超的谈话艺术。下面我们就简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4.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宗教界对“我”有三个层次的划分:阴我(邪见邪念)、阳我(正觉正念)和真我(先天无为,赤子状态)。江南自古就有信佛之风,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唐自中主始。就与佛教结缘,流风所及,李煜也未能免。从幼年时起,他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帝王之家,深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和浸润,佛教对其人生思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李煜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颅泻,而较少有理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史上对陶渊明思想的研究已成聚讼之势,儒、道、佛、墨之说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实则陶渊明的诗文文本、所处时代特点、家世身世诸方面都透露出他思想的复杂性,呈现儒道兼具特色,通过对其儒学接受研究与儒学影响研究及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探寻,可以发现儒家思想才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寄托,为人行事的准则;而道家思想则是愈合其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疗治其身体病痛的一种需要,也是他性格中委运任化、顺应自然的部分契合老庄的体现,是以他心仪孔学,而也每有与道玄相合之时.综合论之,其思想实为儒核道表.  相似文献   

8.
“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其作品当多亡佚于宋代。而沪版唐人欧阳询之《艺文类聚》乃将《京口记》佚文归于刘桢名下。经由作者从刘桢、郗鉴之相关年代及郗姓源流考证确认,《京口记》佚文非自刘桢之手。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自觉的背景下,刘桢在文艺理论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本文从刘桢对孔融的褒扬之语入手,分析了“气”这一文学理论范畴的演变,并将刘桢的文气论与曹丕的文气说进行比较,得出刘桢论文重气更重势。  相似文献   

10.
慷慨以任气 磊落以使才——刘桢和他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安代表诗人中刘桢与曹植齐名,这史上“曹刘”并称,“递相祖述”。二人中对刘桢的研究甚微,即不合理也不利于建安文学研究的全面深入。刘桢身世坎坷,性格膏爽,品格庄正直,才高气逸,诗作风格源于《古诗》,富有时代精神,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建发风骨。研究刘桢及其诗歌创作,以加深对建;安诗风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是我国学史上的大家之一,对他的归隐,评之为对黑暗社会、丑恶政治不满而忤世隐逸有之(钟优民、李初);评之为立志从以成就功业、为求仕有之(魏正申)(1);评之为救世不成而转向自救亦有之(李春青)(2)。上述评价都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认为若将其归结为对人生美的追求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对于社会黑暗,渊明虽强烈厌倦并最终遁世,但却未有什么具体的救世思想与行动;至于为求仕,虽然渊明诗不少,然中并无强烈的以求仕之念,否则不至拂袖而去;至于自救,则倒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一种人生理想:诗意地栖居,纯美地生活。“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之五)是为求美;“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是为求美;“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之二)亦是为求美(3)。不论从政也罢,归田也罢,都统一在他对人生美的追求与体验之下,并集中体现于其诗创作中。故本将其人生理想界定为人生美,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导致了他的归隐行为。  相似文献   

12.
《哈姆莱特》(1601)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曾被誉为“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光辉的金钢钻”。主人公哈姆莱特复仇时忧郁踌躇的性格几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思考与探讨,其形象也成为世界文艺舞台上经久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子哈姆莱特起初是个充满欢乐幸福与满足的丹麦王子,在人生的大海中自由风顺地航行了一段航程。正当精力、知识、品德、思想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接受了激魂荡魄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对人生和世界充满美好乐观的想像,认为人像天使一样,是“了不起的杰作”、‘宇宙…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歌中蕴藏着道家思想文化的内涵,并展示了人生价值的境界,而“道”之境界就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探究与认识。道家思想文化的本质,是发挥主体的“守静”修炼和自我“反观”的智慧,而超越人为的欲望,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准则,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核心是通过“无为而为”的自然法则,达到“固于道”的境界。李白诗歌所揭示的自我人生体验的心理,正是老子这一哲学思想澄迈的具体展现。探求李白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文化意蕴可知,李白的思想不是儒道合并,他深谙道家思想文化之精髓,巧用道家政治智慧之灵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凭借其所奉行“功成身退”的生活原则,以实现他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他的道路是现实的,手段是有效的。他是对道家思想文化理解得较为准确,对道家政治智慧运用得较为有效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刘梁、刘桢为汉末三国有直系亲属关系的重要作家,《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刘梁》载:“刘梁字曼山,一名岑,东平宁阳人也……刘桢,亦以文才知名。”所以,虽然《三国志·魏书》屡称“东平刘桢”,但刘桢的籍贯仍当从其祖父梁为“东平宁阳”,即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人。这个问题曾有徐传武先生《刘桢应是宁阳人》一文(载徐传武、  相似文献   

15.
刘桢“仗气爱奇”,写成了“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不朽诗篇。这既与其自身的浩然正气有着联系,也和他“爱奇”有很大关系。他仗着自己的博学多才,率直成诗,有意无意间追求比兴的奇瑰、章法的奇巧和用语的奇壮,构成了其诗的奇伟之势,奠定了他在五言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旁及后来诗人。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早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又是他人格的特定表现,所以他后来虽然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又先后信奉“艺术”、“创造”和“人民”,始终保持了信仰者的心理形式。闻一多需要有一种远超出个人存在价值的精神尺度,使他能在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当他认准了新的方向后又能坚毅地前行,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信仰者的心理构成了闻一多性格极为重要的部分,影响了他在关键时候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政治态度,从而使他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7.
<正>梁漱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风格独异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文化哲学以其阐扬和复兴中国儒家文化的努力而闻名遐迩,这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先驱者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奠基人。梁漱溟文化哲学思考的主题,是中国的历史出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的统一问题,他由此而深深陷入了“现代化”与“儒家人生”的困厄之中。梁漱溟的思想矛盾,最深刻地体现了现代化之时代大潮中古典中国儒家文化的反应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18.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王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论陈琳,刘桢、王粲等人的作品时说: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道耳。……仲  相似文献   

19.
正当“三讲”教育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逐步展开 ,批判“法轮功”进入高潮的时候 ,马春生著《理想道德论》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既是他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 ,也是他科研活动的硕果。该书的特点是 :一、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理想道德论》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一部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 ,读后使人觉得茅塞顿开的佳作。例如第一卷的开头说“人之所以有伟大、渺小之分与高尚、卑微之分 ,关键在于人的思想 ,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人的思想中 ,理想、志向则居主导地位。人的理想不同 ,世界观就必然不同 ,人生的目的、个…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大成,在逆境人生中将"道"、"静"、"忍"、"游"、"适"等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运用在他的人生修炼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漫长的思想文化熔铸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性格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