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一部以人生悲剧和悲剧人生为主旨的现实主义巨著,但它在具体故事构建和叙事策略上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象的沉淀.这种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象的沉淀就是<红楼梦>对下凡历劫母题的继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一、将历劫主体由神仙变为石头,使下凡历劫母题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二、充分运用神话原型结构,赋予下凡历劫母题以深刻的历史人文意识和哲理意蕴;三、以宝黛爱情悲剧替代下凡历劫母题的世俗性爱等风月之情,尽情彰显人类本真情感;四、以形象真实的封建家族兴衰史,丰富充实了下凡历劫母题的现实内容、认识价值和批判意义.<红楼梦>对下凡历劫母题的继承与超越,不仅提升了下凡历劫母题的艺术品位,也使它自身具有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作为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决定着行动研究最终的成效,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方式等,都会对行动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结合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经历,论述了在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下的教育行动研究中,研究者反思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更好地改善教育实践,而是在于和行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沟通以及对行动者提供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而行动研究者的反思应当坚持书面与口头相结合,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内隐与公开相结合,单独与集体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方式来不断地促进行动者的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4.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5.
"婚内强奸"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内强迫性行为在现实社会中日益突出,丈夫对此是否构成强奸罪并受到刑事处罚?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公安司法机关对该行为往往要么持否定态度,要么观望.法律的空白使其处于尴尬境地.但从性权利的产生,性秩序的建构与消亡,我们初见端倪:权利与义务相较而言,权利为上.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的实践场所,是由处于各种"位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者构建的客观历史关系网络。其建构和优化的基础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重新定位,应从抽象的人转向生成的人;其建构和优化的关键是理顺两种关系,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主体间性关系和反思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记忆方面,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国家记忆错误,也就是抹除或制造错误的记忆。这种所谓记忆错误综合症,往往是文化退化的标记。在记忆错误的几种形态中,完全性失忆是具有代表性的病症,比如日本教科书完全抹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而无独有偶的是,我们正在忘掉文革带来的历史性悲剧,由此导致了民族反思的重大空白。忘却历史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为哈氏的整个理论大厦提供了一个基石。但这种基石却是虚幻飘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所说的“交往“相异甚至相反的交往。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抗拮的角度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反思,是走出理论与现实的悖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次来看,它既是社会政治的悲剧,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剧与道德理想的悲剧。影像屈原的构建终归要落实到叙事艺术上来,其中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与话语方式的讲求,要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文学与影像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对于苔丝悲剧的实质,通常的看法是一个社会悲剧。笔者并不否认这种看法,但同时又认为它欠全面、欠深刻,它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无数的女性悲剧和此后的现代社会远未绝迹的女性悲剧是何以产生的。苔丝悲剧的实质应该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悲剧、双重性道德悲剧。妇女要获得解放,既要消除男性思想意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观念,也要不断地审视、反思与克服女性自身的负面与残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背供是我国戏曲独有的表演方式,场上之人通过用一只水袖抬起、向前走一步或转身动作直接面对观众自我招供和抖露,场上其他人均听不到(唱白)或看不到(表情)。而宋元南戏和明传奇中,有一种背供表演可以为场上其他人听到或看到,称为"不完全"背供。"不完全"背供表演不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发挥着作用,扩展了学界对于背供表演的认知,而且丰富了无"墙"之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作为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着重描写的对象之一,"戏子"的形象几乎贯穿于其小说创作的始终。作为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艺术还只是供人消遣而尚未受到人们充分尊重的年代里,艺人的悲剧命运值得人们去反思。通过对《啼笑因缘》和《夜深沉》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张恨水笔下的戏子形象及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并由此来考察张恨水小说在暴露国民性弱点和鞭策民族劣根性、重塑民族魂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  相似文献   

13.
舞剧主要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和音乐来展现戏剧冲突,由于舞剧的特性与职能所决定,它不擅长去表现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隐晦的人物关系与以及人物心理矛盾。舞剧《一把酸枣》群舞过多,冲淡了双人舞的叙事抒情表现。过于复杂而隐秘的人物关系,很难靠演员的肢体语言来表现。推动舞剧发展的关键动机设置也不够合理。这些,都是这部舞剧的硬伤。  相似文献   

14.
人不同于物的特点在于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者,人作为战争的物质力量之时渗透着情感、意志、智慧之光。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各国人民表现的高度的历史能动性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灭亡,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依靠全国亿万人民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才能改变落后面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比落后更为可怕的是人缺少上进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动因是国家发展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现实转型中,一直存在转型进度缓慢、成效不足等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从行动者"文化-认知"的视角来看,家长和学生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文化认同,教师对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教育缺乏身份认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文化自觉,高校管理者对传统本科教育存在观念及制度上的双重路径依赖。这些因素导致现存政策遭受合法性质疑,同时也掣肘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转型困境的突围既需要政府与师生、家长、企业等行动者之间进行"观念"和"话语"的持续互动,以消解其在"文化-认知"上的分歧与冲突,形成良性的制度环境,也需要学校组织管理者突破"路径依赖"陷入的"锁定"困境,摆脱原有的观念、规则、程序或惯例的束缚,创活转型动力。  相似文献   

16.
行动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动研究是一个术语,一种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强调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行动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计划、行动、反思以及评价的动态性、实践性的研究,并且将研究成果在较短时间内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育领域,行动研究对于促进教学过程中优化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行动研究在于问题的及时解决,而不在于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因而其效度不高。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自它产生之日起便盛传不衰。立足文本加以解读,可发现其成为唐五代社会一个独特文化现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红叶意象所具有的美丽而凄凉的美学特质,唐五代人好奇的心理和审美情趣,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等,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揭示唐五代宫女的悲剧生活以及当时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8.
代际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代际学习项目是基于代际学习理论所开展的实践形式,其如何运行,是困扰我国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要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并形成的异质性网络的社会学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追随核心行动者的运行脉络,向公众展示以此核心行动者为中心的网络建构过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对C市的L代际学习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发现:代际学习项目的运行要素主要包括核心行动者、强制通行点(核心利益诉求)和异质性行动者三类;主要通过核心行动者引领项目的拓展,按强制通行点赋予行动者角色职责,基于利益赋予情况动态招募异质性行动者,积极动员行动者参与网络运行、促进网络可持续发展。从运行效果看,L代际学习项目不仅可以帮助老年学习者获取与时俱进的知识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积极认知,使其保持良好生活态度,实现终身学习。我国代际学习项目运行中,一是要注意将核心行动者从单一来源向多来源转变;二是要跳出"学校"边界,凝聚异质的组织行动者;三是要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构建合理的强制通行点;四是要实现运行的正规化和互动的非正式化。  相似文献   

19.
Drawing on findings of a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es of individuals working in environments characterised as enterprise cultur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nceptualisation of work knowing as co-emergenc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invention, identity and environment. This conceptualisation is based upon an ecological theory of learning called "enactivism", which holds that human beings, natural objects and cognition emerge together as intertwined systems. This theory appears useful in the examination of work knowledge produced by a growing number of individuals who are entering the ranks of the self-employed, becoming entrepreneurs in the new economy. Three dimensions of enactivist theory in particular are argued to hold heuristic value for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subjectivity in the new world of enterprise. First, that knowledge unfolds in systems, whereby cognition co-emerges with environment, individuals and activity. Second, that understanding is embedded in the conduct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systems and sub-systems, rather than the minds of individual actors. Third, that learning is continuous invention and exploration, linked to disequilibrium experienced in systems.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r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reported by those negotiating the world of enterprise.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作用下,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影响都在显著增加。然而,国际关系学界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涵义和作用问题却存在着诸多分歧和争论,实际上,非国家行为体的涵义和作用都是相对于国家行为体而言的,因而,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对地位和相互关系问题是国际关系各学派争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