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仕满 《山东教育》2005,(34):31-31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深感忧虑。 印象比较深的是一节《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了几节语文课,感触颇深。印象比较深的一节课是《桂林山水》。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读了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几名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说:“同学们感悟得真好,这一段写了桂林的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现在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读完课文后,便又开始了下一段的教学。一连几节课,几乎都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现象一:教学要求虚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教学片段:师: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生字要多读几遍。(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随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检查、巩固生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相似文献   

4.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学法回顾平时我们学习课文都有哪些方法?《山雨》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能体会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一读,画一画,边读边想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二、自读课文,感悟探究(一)欣赏山中雨声,学习第二段。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在这段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4人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①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请学生模拟远处雨声及近处雨声,体会雨声的变化。练读,师生评议。②引导体会句子:飘飘洒洒的雨丝是…  相似文献   

6.
《前后照应》是六年制第十册第七组课文的“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先拟出思考题:(1)什么是前后照应?(2)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7.
《前后照应》是五年制第八册第八组课文的“读写例话”。“读写例话”属于三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读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这篇课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初读课文,理解“前后照应”在初读课文时,先重点指导学生读首末两个自然段。这两段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东西。读前,教师拟出思考题:①什么是前后照应?②写文章为什么要前后照应?学生读时,可以圈点勾画。在自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议论,重点理解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9.
庄亚云 《云南教育》2000,(21):26-27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原,但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课文的讲解分析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充分阅读,乃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生读课文读得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因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运用。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充分发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综合效应,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   一篇课文的整体,应包括由字词句段及标点构成的外在形式和由思想感情等构成的实质性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抛开了学生…  相似文献   

10.
非指示性教学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本文通过教学活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生自拟“非指示性教学”提出“不明确指示学习目标”,即指教师对学习目标不作单向性的预设,不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判断,应让学生从自身特点、文本特点出发,确定目标。在中学,这一做法可在课堂中体现,而在小学,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还不能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可在预习课文时设计一张“三读”的表格。一读课文后,你发现了什么?二读课文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这样对文章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理解深透。北京特级教师王欢上五年级的课文《买小狗的小孩》一课,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买一只小瘸狗的事。她在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对买小狗的小孩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人物说的几句话,通过反复读深入感知人物,增加对人物的认识,在让学生各抒己见之后,  相似文献   

12.
[案例]前几天听一位教师讲《剪枝的学问》一课 ,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检查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再读课文 ,让学生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尔后 ,他分别请5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 ,在学生读到相应的自然段时 ,教师把“满怀好奇”一词板书在黑板上 ,并告诉学生这是文章中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又提醒学生下文还有一些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时注意把它们找出来。课文读完 ,学生也分别找到了其他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 :“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教师也一一把它们板书在黑…  相似文献   

13.
周一贯 《江西教育》2002,(10):25-25,26
实施研究性阅读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要的可行性策略。虽然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实行接受性学习还是实行研究性学习的可能性,但研究性学习更大的实施空间还是在深读课文阶段。即摒弃教师逐段地串问串讲的传统模式,代之以一种新的模式: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坚实基础上,提炼出一两个足以覆盖全文,具有穿透力的研读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并组织课堂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14.
一、读题释题 ,谈话激趣质疑定标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看到课题 ,你们有些什么疑问呢?2 学生提出各自的问题 ,教师调控引导 ,避轻就重 ,导入学习课文。二、以读为本 ,目的明确层次清楚1 请同学们自由把课文读一次 ,要求读准字音。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再读一次 ,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 ,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 ,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 ,练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后 ,边读课文边看课后的注释 ,把课文读懂 ,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 请位同学把课文读一次 ,学生评议。5 老师把课文范读一次 ,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多年,一直以为自读课文的教学是最为轻松、最为得意的,且多年来,自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形成了一种模式,即:课堂上让学生读课文,提出一些大纲、教参要求掌握的问题,再后让学生们讨论这几个问题,最后回答,教师订正,一堂课也就结束了。这样,课堂热热  相似文献   

16.
一、运用整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然而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长期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习惯于教几个单词,读一段或几段课文,然后进行课文的翻译和语法分析。这样,一篇课文往往被分成几个部分,用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她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出现了“愿读哪段就读哪段”的要求。小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朗读各自“愿读”的段落。之后,当一些学生对“小熊为什么乐坏了?”等问题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又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一、揭题激趣 ,初读感知教学伊始 ,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 ,让学生欣赏 ,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然后出示课题 ,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写了两只小狮子的什么事 ?”等问题。此时 ,学生已兴趣盎然 ,教师适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 ,借助拼音反复自由朗读课文。并在自读的过程中 ,圈画出生字 ,读准字音 ,然后检查读生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一遍后 ,再读课文 ,读给同桌听 ,抽学生个别读 ,互相评议、纠正。通过这一反复读的过…  相似文献   

19.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一遍 ,然后教师放映配有古典音乐的相关荷叶、荷叶池的图景供学生欣赏。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 ,听得专注 ,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1 出示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图片文字课件 ,教师范读课文一遍。2 学生们听后评议。学生甲 :“老师 ,您读得很有感情 ,真好 ,我想像您一样读。”学生乙 :“老师 ,你读‘荷叶是我的摇篮’对‘是’字读得没卷舌 ,请重新跟我读一遍。”学生丙 :“老师 ,我想加上动作读这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