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60-1640年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英国社会阶层状况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伊丽莎白仪式时期的王室政府积极引导,重新梳理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出台积极稳妥的社会政策,平衡各阶层的经济-社会地位,由此,社会秩序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但早期斯图亚特时期的增加贵族数量、新设贵族爵位和出售爵位官职的社会政策,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分为代理腐败和寻租腐败两种类型,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影响两种腐败行为的相关因素.要遏止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要提高检查腐败行为的工作质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使政府机构的腐败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3.
特权腐败是导致苏共垮台的主要内因。苏共的特权腐败是伴随着苏联高度集权的执政体制的形成及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而产生的。特权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使苏共执政丧失了群众根基。同时,特权腐败的主体——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惜“自我政变”,实际上成为了苏共垮台的真正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腐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是领导干部受到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蜕化,对权力的不当使用缺乏有效的制约,应该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实施制度,以制止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6.
运用《个人传统性和个人现代性量表》和《腐败归因问卷》,选取261名中国大学生为对象,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对政府官员腐败归因的维度、团体归因偏见以及文化取向与腐败归因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对官员腐败主要归因于“反腐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商勾结的国内体制”和“腐败风气”等外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及“官员对家人和周围亲信管教不严”、“反腐只是口号和手段”、“个人道德品行低下”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中国大学生在官员腐败归因中,没有表现出“团体自我服务偏见”;“传统人”对中国官员腐败原因的认知,偏重于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而“现代人”对腐败原因的认知,则偏重于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早期国外有关论述认为宗教因素是这一时期英国移民向北美“大迁徙”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也是我国学术界直到今天的主流观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外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学说已经受到后人的修正。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国外学对“大迁徙”问题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和有价值的结论,对“大迁徙”的原因结合新的史料和国外学的研究进行补正。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不应仍然停留在比较初步的层次之上,仅仅关注“大迁徙”的宗教原因,忽视“大迁徙”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动因素即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8.
腐败现象像毒瘤一样侵蚀着党的肌体,危害着党的健康,这颗毒瘤若不及时摘除,对治党、治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均极为不利。最终还将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导致亡党亡国的结果。文章在认真剖析腐败的表现及成因的基础上,探究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准确界定腐败和科学测量腐败是建立完善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两个基本任务。在民众越来越关注腐败,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惩防腐败的背景下,准确界定腐败和科学测量腐败显得更加突出和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从一般意义上界定腐败的同时,我们应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因素,做出能够准确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界定。在测量腐败方面,坚持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相结合,以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为最低值,以民众的感知程度为最高值,这有利于相对准确地把握我国目前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10.
腐败决策包括无风险条件下的决策与风险条件下的决策。在无风险条件下,腐败必然大规模发生,而在风险条件下,执权者决定腐败与否取决于他对腐败纯收益的评估。对于政府反腐败的决策,是在对腐败者构成风险的条件下减少甚至制止腐败的决策,决定其效果显著与否的关键环节是监督,而监督的有效性则取决于监督机制的有效性与监督成本的提高程度。  相似文献   

11.
日前,江西省景德镇市民政局以建某干休所离退休干部安置房名义,建造了30套豪华别墅,市价百万以上的别墅,每套只售20多万元。这是继河南省信阳国土局“处级领导别墅群”每套只售20万元事件后,又一官员福利性集体腐败事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 1 350~ 1 640年英国农民分化问题 ,对传统的商品化导致两极分化理论模式提出质疑 ,认为该模式不足以解释英国农民分化的复杂性 ;同时论证英国农民分化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作者认为 ,只有结合长期的人口变化趋势和家庭人口周期以及商品化来考察 ,才能充分理解农民分化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许多国家开始探索和加强企业在腐败犯罪防控中的作用。英国作为世界上较早关注腐败犯罪防控的国家,企业参与国家腐败犯罪防控工作已有较成功经验。英国《2010预防贿赂法案》设置商业组织预防贿赂失职罪,英国司法部解释又为企业预防腐败内部控制提供范式。借鉴英国经验,可考虑在我国建立"国家—企业"双本位腐败犯罪预防模式,通过立法指引、监督跟进、奖励辅助、加强宣传、设置专门主管机构、鼓励反腐败风控行业发展六项具体举措,以实现企业与国家在反腐败领域的良性合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因贪污受贿中箭落马者不乏其人。面对高校的腐败犯罪,我们在依法惩治、严厉打击的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探究高校腐败的成因,寻找防范、治理高校腐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11—14世纪,英国封建体制渐趋完善,在这一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城市特权具有明显的封建属性。这种特权根植于教俗贵族的政治意图或财政危机,是以金钱为代价的贵族特权的一种割舍;城市特权是封建贵族特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贵族特权的等级性和排外性。城市通过这种特权来履行其封臣义务,完成在封建体制下作为地方统治单位的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6.
1985年以来的社会转轨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这次社会转轨过程伴随着严重的政治腐败。进入21世纪后,也就是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俄罗斯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腐败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性,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17.
转型国家和地区的腐败与反腐败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情况的侧面反映。俄罗斯、韩国、台湾等转型国家和地区民主政治发展中腐败放量增加,既有腐败的一般性原因,更有转型期制度约束缺失下政治分权导致腐败切入点分散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权力设租和寻租恶性循环、传统政治道德体系解体下公职人员从政心理发生裂变等特定因素的推助。我们必须看到导致腐败的因素会随着问题被暴露以及社会寻求完善的民主与法制而发生改变,民众的民主监督技能也会因民主的教育而大大提高。对于转型国家和地区民主化发展中不断上演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我们不能在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下固步自封,停止民主政治发展的探索,更不能背离民主。需要借鉴当代民主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民主实践的经验与教训,顺应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垂正确制定未国臣章政治发展酌方略有莳揭制叔力腐败  相似文献   

18.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本文认为,腐败的人性基础是性恶论,但在腐败的预防上又要借鉴性善论,既要从制度体制上预防腐败,又要运用教育感化的手段预防腐败.腐败产生的社会原因主要有权力寻租、价值冲突、权威失落和角色失调.  相似文献   

19.
腐败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思想道德力量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行政道德失效和官本位的历史遗毒;二是权力监督力量的失效,主要表现在社会与政府的二元分化还没有完成,监督权威不够以及普遍存在崇圣意识的臣民心理、权力崇拜心理。要从根本上遏制腐败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加快以权限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厉行法治,提高公务员素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