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韦内灵 《体育科技》2003,24(4):11-14
区域联防虽然是一种比较消极的防守形式 ,在具体运用中 ,只要针对性强便能起到人盯人防守所起不到的作用。试就区域联防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运用的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制订的战术训练计划基本上是以区域联防为主,所以教练员既要教如何防守联防,又要教如何进攻区域联防。这就成为对我们的一种特殊要求。我们需要找出一个较为简单、可塑性较大的区域进攻方法,特别是因为目前的防守趋向愈来愈朝着区域联防和联防与人盯人混合防守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训练一种在对方防守变化时,运动员容易执行的进攻区域联防的战术,并且要使他们充满信心将所学到的东西在比赛中运用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浅析山师大体育学院篮球专选学生运用区域联防战术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篮球比赛中,区域联防是一种较安全的防守战术,它往往由于对方内线攻击力太强,不能用人盯人防守对付时,而用它固守篮下,控制进攻形势.保证有效地争夺篮板球,实现由守转攻的目的。区域联防战术是一种既能体现现代篮球比赛所要求的积极、多变、攻击性防守战术的特点,又适用于一般基层业余篮球队的防守方法,在实践中它能起到人盯人防守起不到的作用。通过观察发现我院篮球专选学生对区域联防的认识不够,在比赛中普遍存在着问题,例如:思想认识不够,防守消极;补防意识薄弱;防守位置不合理,精力不集中;防守形式单调;防守不具压迫性和防守不具整体性;以上都直接影响到我院篮球专选学生运用区域联防战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篮球队在国际比赛中遇到对方队采用联防战术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很难攻破他们的防线。如1974年澳大利亚女篮,采用扩大联防,我国各球队都为之头痛。在1978年北京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中,中国队对罗马尼亚队的比赛,上半时对方采用盯人防守,中国队以43:31领先,可是下半时面对罗队的联防,中国队最后却以72:84败下阵来,在下半时我们输在攻联防上达24分之多。多年来,进攻联防成为国内大多数教练员一个棘手的难题,因此各队为了限制对方进攻,就把联防作为基本防守战术,其它战术仅是穿插运用,形成了我国的比赛绝大部分是在攻守联防中对抗。我们对攻联防感到困难的原因在于进攻联防  相似文献   

5.
对掩护在进攻联防中运用的探讨,目的是为改进、发展进攻联防的打法提供参考。一、当前我国进攻联防打法的情况分析: 1.多年来在我国的兰球比赛中,基本上是以攻守联防作为对抗的主要内容,其他的攻防战术仅起辅助或变化运用。有很多情况是依靠联防防守制约对方,改变局面而取胜的,这个情况从1978年全国甲级兰球联赛广州赛区前10名决赛的统计材料中可以说明,整个比赛除了北京女兰,她们的人盯人防守和紧逼防守占总防守的81.4%。其他:男子队,联防防守占  相似文献   

6.
篮球教练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是能否对进攻区域联防战术做进一步发展.近年来,由于流行了一些新的区域联防战术,这就要求教练们能设计一种新的进攻战术,以获得在投篮命中率较高的区域接球投篮的机会.在密斯特中学的前教练  相似文献   

7.
现代篮球的区域联防具确盯人的积极因素,经常形成一对一的对位联防。近年来,我国球队在进攻对位联防时,缺乏方法,战术变化少,打得呆板,成功率不高。因此,很有必要对进攻对位联防进行探讨。进攻对位联防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战术而言,我认为,快速移动、强攻篮下、连续进攻的战术为最好。现介绍一套连继进攻对位联防的方法,与同志们商讨。  相似文献   

8.
在1983——1984年的篮球比赛季节中,教练员的注意力,如果说对比赛的某个方面有所强调的话,那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进攻能力,使进攻战术更加精益求精、卓有成效。每个教练员必须准备对付变化多端的区域防守战术。因为任何一种灵活多变的联防,都被机敏的教练员用来有效地击破目前最熟练的一打一个人进攻,并能使某些采用移动进攻法的球队陷于混乱。专家们普遍认为各种联防有如下优势:3-2联防能有效地盯死对方外围的优秀投篮手,同时更有利于发动快攻。2-3联防由于在内线保留几个高大队员,可以加强防守篮扳球的争夺。1-3-1联防除具有上述优点以外,还能  相似文献   

9.
教给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基本原则,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保持简单化。我们设计了一种进攻区域联防的方法,对我们遇到的所有的区域联防都是有效的。简单地叫做“盒子”。开始配合是在右边,01用右手运球;(如果配合到了左边则用左手运球。)当01运球时,翼侧的03出来为01做一个掩护。01必须运上一步,利用03做的掩护。03做完掩护后,向外切向圈顶。  相似文献   

10.
我省在少年篮球比赛中明确规定:不准采用联防防守。这是因为盯人防守是一切防守方法之基础。这一竞赛制度的改革对少年篮球运动员防守水平的迅速提高,作用是积极的,并已初见成效。但是,从目前比赛的实况看,一般常见盯人防守有紧逼盯人和松动盯人等。这是在强调不准采用联防防守以后,改变了过去那种龟缩于禁区周围,站着防的所谓“联防”带来的一种崭新局面。然而,在比赛的实践中发现,这两种主要防守方法又各有利弊,不尽完善。紧逼盯人防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但是很难交分发挥全队的协防能力。松动盯人防守,对控制对方禁区附近的攻击确较紧逼盯人防守更具有实效。但是  相似文献   

11.
很多教练都认为区域联防是比较容易教的。它对于队员身材高,积极性强,但经验较少的队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守方法。一般认为区域联防比人盯人防守有更多的休息机会,但是据统计并非如此。当攻击者开始进攻时,区域联防的防守者采取的对应动作也许少一些,可是随着球的迅速转移,进攻队员的穿插移动,防守者就必须要做出与人盯人防守相同或是更多的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美国一些教练针对每一种区域联防形式都有它的弱点的客观情况,比较普遍地把几种不同形式的区域联防结合起来运用。这样,一方面可弥补单一联防的弱点,又起到了迷惑对方的作用。这种被重新组合起来的防守,主要是由一个中锋在他两侧的四个同伴中间,上下移动来改变区域联防的防守阵形。这种  相似文献   

13.
<正>一、当代世界篮球强队进攻区域联防的现状(一)中、远距离投篮仍是进攻区域联防的最重要的手段。各队均有1名~3名投篮准确的队员,甚至中锋队员都可以拉到三分线外投三分。据统计,在一场比赛中,进攻区域  相似文献   

14.
《篮球》2006,(12)
2-3和2-1-2区域联防是篮球比赛中比较常用的防守战术配合方法.因而设计一种有效的进攻2-3和2-1-2区域联防的战术配合方法,是每一位教练员都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进攻区域联防配合时,首先要掌握区域联防的特点。区域联防是以防区为主,人随球的转移而不断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对持球队员采取盯人,重点加强对有球区和篮下的防守。因此,在设计进攻2-3和2-1-2区域联防时,首先要根据其防守队形,选择合理的进攻落位队形,可以采用1-3-1进攻落位队形。这一进攻落位队形能够较好地与防守队员的防守位置错开,做到插空落位,占据防守的薄弱位置。同时,在战术配合上。利用内线队员的上下及左右的移动,以及外线队员的穿插和溜底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的提出由于篮球竞赛规则的三分球规定,各运动队都十分重视培养1-2名神投手,以外投内攻的方式,进行长短线结合攻击联防阵式,造成防守队鞭长莫及和联防阵式混乱的比赛态势。而防守队既要组织高大队员密集3秒区防守,控制篮板球,又要钳制神投手的长线攻击,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防守队针对这种进攻,往往采用2人盯人,3人组成三角形区域联防,或1人盯人,4人组成方形或菱形联防的盯、联防混合防守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教练员中,对于防守有两种不同类形的指导——人盯人防守和区域联防。在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以及关键时刻仍能保持良好的防守位置时,我们对持球人都实行紧逼防守,这会帮助我们尽力与身材高大的球队进行对抗。在这一点上,将会证明,我并不反对区域联防或人盯人这样的基本的防守阵形。然而,我们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必将会收到更为积极的效果;也更能使观众对比赛留下美好的印象。基于这种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1—1—3半场区域紧逼战术(图1)。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对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是射击比赛中常见的一种不利运动员技术发挥的心理现象。射击运动员苛求心理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整体苛求和单发(组)苛求两种。 整体苛求:整体苛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为整体比赛所设置的目标不合理,心理定向不正确造成的。当运动员对整体比赛活动出现整体苛求时,他所  相似文献   

18.
一、对位联防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本世纪三十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现了一种移动区域联防,教练约翰·劳瑟的球队,在打“2—1—2”区域联防时提高了移动速度,这种防守有它的独到之  相似文献   

19.
<正> 通过比赛看,应用联防者约占半数,因此,攻联防的研究就成必要。兹就“一三一”攻联防战术研究所得,愿作引玉之砖。一、特点:“一三一”战术的布阵体现了内外线、左右翼、前后方相结合的纵深队形,它拉得开,  相似文献   

20.
对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的6场比赛中区域联防攻防情况进行技术统计与分析,研究当前世界强队运用区域联防的攻防特点。结果显示,当前世界篮球强队运用区域联防比例增加,2—3联防运用最多。区域联防防守范围大,伸缩性强,联防与盯人相互渗透,区域联防与人盯人防守转换频繁,变化增多。迅速地大范围转移球、适时突破结合外围远投是进攻区域联防主要的进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