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名词简释     
名词简释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Demand—PullInflation)是西方经济学中流传较早、较为重要的理论。它认为,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所引起的,即因为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供给,所以物价总水平便上涨。换言之,当消费者、企业...  相似文献   

2.
名词简释     
·名词简释·金融市场是融通货币资金、办理各种有价证券和票据买卖的交易场所。在现实上,金融市场既可以有固定地点和相应的工作设施,也可以不设固定场所,而是由参加交易者利用电信手段进行联系洽谈来完成交易。金融市场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发展导致信用形式多样化、信...  相似文献   

3.
名词简释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中辅助皇帝统冶人民的最高官僚的称谓。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给贵族元老的虚衔,对皇帝在名义上居师长地位,无实职,不常设;国家行政实权,在卿士手里。秦和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构成三公九卿的封建政治机构体系。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国政;太尉主管军事行政,不常设;御史大夫除主持监察外,执行副丞相职务。这时,三公在中央政府中成为最高的官僚,各有一定的实权;但皇帝经常直接指挥  相似文献   

4.
名词简释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僚官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为打击世族官僚,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提倡“唯才是举”,选择各地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建魏,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建立九品中正制。各郡“中正”的主要任务,为品第人物,向政府提供人物的:(1)家世——居住地及父祖的身分;(2)状——中正对于一个人的总评语;(3)品——分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以“状”为重。这种制度仍然保持着曹操压抑世族“不计门第”的原则。至曹芳时,世族首脑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立大中正一人,由世族豪门担  相似文献   

5.
秀才优秀人才之通称。汉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科目之一。唐宋时代,为一般知识分子泛称。明、清时代则专用于称府、城、县学的‘生员’。  相似文献   

6.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时二十八分,四川省汶川县(31°N,103.4°E)发生黎克特制8级强烈大地震,证实受波及范围不仅整个中国有感,以至越南、泰国同样感受到震动。  相似文献   

7.
名词简释分税制通常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区分不同的税种,建立相对独立的中央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的一种税收体制。一目前,通行的分税制大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的分税制,另一种是不完全的分税制。完全的分税制,是将所有税种严格地区分为...  相似文献   

8.
XIA金屋又作“三足屋”,出自中国神话故事。古代诗文中常用来指太阳。钓鳖出自中国神话故事。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钓鳖客”,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彭祖中国神话人物,相传活了八百余岁。后用作长寿的象征。青鸟出自中国神话故事。指传信的使者。月老又作“月下老人”,中国神话中掌管婚姻的神。常用来称呼媒人、婚姻介绍人。阿拉丁神灯出自阿拉伯神话故事。比喻能满足人一切愿望的东西。禁果出自《圣经》故事。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方舟出自《圣经》故事。诺亚为躲避洪水造的长方木矩形大船,常用作避难处所的象征。斯芬克司…  相似文献   

9.
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原称“法国式的社会主义”。1976年法国共产党第22次代表大会正式确定的战略目标。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法共在其行动纲领《香比尼宣言》中就有此思想萌芽。1973年法共总书记马歇在《民主的挑战》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法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并给它下了简单的定义:“民主的社会主义”。后来的22大、23大(1979年)、24大(1982年)正式全面地阐述了这一远景目标。这个战略目标是法共根据二战后的国内  相似文献   

10.
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总量失衡是总量均衡的对称,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额,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甚至就一定时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均状态而言,也不会完全相等,但是,只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不超过一定限度,总量关系仍属于基本均衡状态,在理论上则被视为总量均衡。只有当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超过了一定限度,才可视为总量失衡。总量失衡有两种具体表现,一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相似文献   

11.
后工业社会当代西方未来学理论中一种比较流行的新型社会发展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1919~)提出,他于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是后工业社会理论的代表作。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是相对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言的未来社会。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它的经济以第一产业,即农、矿、牧、渔等业为主,社会成员的主要职业是农民,矿工和牧民等,人们主要利用经验和常识的方法来与自然界竞争,它以传统为轴心,重在考虑土地和资源的作用等;工业社会分布在西欧、苏联和日本,主要从事的是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加工业,主要职业是半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人们用经验、试验等方法来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它以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人学空场”“人学空场”是萨特企图以他的存在主义“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而提出的一个观点。萨特表面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实际上却攻击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主要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忘记了“人”的真正的存在,不了解人的本质,因而把人变成了附属品,抹杀了人的特性,贬低了人的地位,把“人”这个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这样,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出现了一个“人学空场”,存在主义成了马克  相似文献   

13.
为了配合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特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中的主要名词,作了一些简要解释,自本期起,在本刊连续刊载。“教科书”第一章至第二十二章(相当于第二版的导言至第二十四章)的名词解释,已在本刊1955年第9期至1957年第12期连载过,所以现在从第二十三章解释起,使同已解释过的部份相衔接。其中第一章至第廿一章名词解释,已分别印成四个小册子作为“教学与研究”叢书出版。名词解释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篇章和各名词在该书中出现的顺序编排。有的名词考虑到最先出现的章节中不占主要地位,因而放在后面最广泛地应用该名词的章节中去解释。为了便于读者查对,每一名词的后面;标明各该名词在“教科书”中的页码。由于我们的水平不高,在解释的内容和方法上,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敬希读者随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一九八)“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所宣传的一种反动理论。最初提出这种“理论”的是资产阶级的学者杜尔阁。以后马尔萨斯及其他许多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者,都利用这种“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5.
银行利润(一八五)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家经营银行业务所获得的收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是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的转化形态。银行的主要业务一方面是吸收存款,另一方面是放出贷款。银行在吸收存款时对存款人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而在放出贷款时则从贷款人收取一定的利息。银行的贷款利息大于存款的利息,其中的差额就是银行利润的泉源。当然,并不是这种差额的全部都构成为银行利润,从这种差额中扣除了用来补偿纯粹流通  相似文献   

16.
名词简释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构成了企业产权的基本内容,所谓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出资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归属权。在现代经济中,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具体体现为企业的出资者凭借他向企业提供的资产获...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他答复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文的“信”(第1卷,第126页) 是指马克思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一封信。这封信是1877年马克思读到米海洛夫斯基的“尤·茹柯夫斯基先生审判下的马克思”一文时写的(该文是米海洛夫斯基与资产阶级学者茹柯夫斯基论战时所写的,发表于“祖国纪事”1877年10月第10期)。马克思逝世后,这封信由恩格斯抄写出来寄到俄国,在俄国引起了很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一)为了配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教学,帮助初学的同学,特编写本名词简释(初稿),供参考。(二)本名词简释除解释名词外还带有资料介绍性质,以帮助初学的同学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了解。(三)本名词简释系依据列宁、斯大林著作及其原有注释、有关苏联历史及地理的书籍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写而成,但由於我们政治理论水平有限,错误与欠妥之处难免,尚请各方多予指正。(四)每条名词下所注号码,系表示该名词见本校出版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页数,以便查考。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二七七)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学说,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自己的许多著作中,一再地研究和论证了这一规律的作用和意义。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工业部门和各个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跃进性,是必不可免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底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版,第六六页)  相似文献   

20.
第九章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再生产(一四四)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经常更新与不断重复。马克思曾经指出:当我们从生产的不断联系和不断更新来考察时,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再生产过程。人类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一次生产过程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决不能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要。这就要求不断再生产出新的物质资料来。因此,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曾说过:假如一个国家终止了生产,不用说一年,即今是几个星期,它也会因饥饿而减亡。既然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再生产过程,因而,生产的条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任何社会的生产,都需要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前提,同样,它们也是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其次,生产过程是在一定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