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形象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变化,变化原因以及对中国提出的构建美好国家形象的策略。经探究,中国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形象经历了边缘化,负面化到理性化三个阶段。本文认为这些变化源自于美国主流媒体对于新闻客观主义的回归以及中国的日趋开放和自信。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国妇女的生活成为西方来华人员广泛讨论的议题.传教士、外交官和文学家、诗人在写实作品和虚构文学作品中共同塑造了愚昧落后、狡诈无耻而又封闭麻木的中国小脚女人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中西权力关系互动的结果,又是意识形态的文本建构的结果.直到今天,这一形象还有一定的市场,形成了西方观察中国妇女的“套话”,影响了其对中国女性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3.
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阐述了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演变历程,探讨了教师形象背后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经验型教师严重依赖经验与技术,反思型教师则是对经验型教师的超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视野内人们对现代范式下经验型教师的批判与解构,预示着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4.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中国报道歪曲了中国形象。关注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改正与建设,在媒体报道的公共空间搭建起对话的桥梁,有益于建构起一个合理进步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为助力温州形象的海外传播,检索统计1980—2022年西方主要媒体关于温州的新闻报道中的高频词、词汇搭配、主题词,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从自然、经济、医疗、法律、文化五个维度,总结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媒体所建构的海外温州形象。研究发现,西方媒体建构的温州形象以负面为主。因此,温州海外传播过程中自我形象建构的外宣工作,应强化报道翻译中中性词汇的运用,增强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7.
媒体形象是体育明星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日益受到社会重视。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明星的媒体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讨媒体形象塑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从民族———国家的话语层面过渡到个人话语层面,创作出脱离社会集体想象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形象,有效的实现了对社会集体想象中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演变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手工业经历了遭受破坏、畸形发展与停滞不前的复杂过程,如何看待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破坏论”与“发展论”均有失偏颇。近代外国资产阶级利用中国劳动力与原料价格低廉、社会动荡与市场不稳定,竭力维护中国落后的手工生产与“家内劳动”,短见的中国商人也竟相插足,使中国近代手工业长期陷入落后深渊。  相似文献   

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已经开展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西方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始作俑者"是西方在华传教士,此后,不断有西方学者开展中国国家形象研究,产生了大批中国学著作,其中,西方媒体也是西方文化形象的重要建构者。中国应该积极构建自身形象,输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4):50-54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飞原本是蜀汉集团中一位睿智神勇的大将,唐宋以来逐渐被神化成赐福免灾的一方神灵,被儒化成允文允武的一代儒将,这一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传说、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民间崇尚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吸血鬼和中国鬼都隶属亚文化中的鬼文化,但是却拥有不同的文学形象,传递着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分别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对东西方鬼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从而为东西方文学作品的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学者周宁的著作《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大概可以为我们理解国民性话语背后隐藏的殖民本质提供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视角,本文通过解读周宁的这部著作,着重探讨了关于中国的国民性话语是西方殖民者"制造"出来的服务于他们殖民侵略和统治的工具,而与真实的中国人的形象和特征没有关系这一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6.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唐僧形象经历了一个由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元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平话》、《西游记杂剧》,再到小说《西游记》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唐僧由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巾,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犁: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定位、认知及价值判断的演变,折射出国人经由认知"他者",进而"观照自我"的曲折观念嬗变历程.西方他者形象的不断重新建构表现出传统社会文化心态的急剧变化和生存演化中的无可回避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20.
“王允赤心托红粉,致令董吕成矛盾”,整饬的诗行表达了一种历史的庄严感。“善恶书于史事,毁誉流于千载”,董卓倒行逆施的恶行和貂蝉以身取义的正举应同载史册。然而,翻检历史文献,并无貂蝉之人。“董卓之乱”是“黄巾之乱”后的大事变,谨守实录原则的史官,应不会修改这一重大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