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文本理论是一种新近兴起的挑战传统的文本观念,其产生与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互文本内涵极其丰富,通常而言,互文本意味着一个文本与先前的书面或其他形式的文本有着多种联系,它包含了理解一个文本的所有要素,因此,文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互文本理论经历了复杂、繁复的转变与演化,各派理论对其都有不同认识。西方互文理论发展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当代文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强调某一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旅游文本翻译中。分析旅游文本中的互文现象,汉语旅游文本及其相对应的翻译,探讨互文性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运作机制,为旅游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与其他任何文本(互文本)在语言、结构、主体、意象等方面存在着引用、模仿、典故、重写、原型等关系,互文性解读就是运用互文性理论通过研究互文本来更准确、更科学地解读主文本,获取文本的意义和内蕴。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探讨互文技巧在一种特殊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话语中的作用,来研究广告现有文本与背景文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每个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岛屿”,而是与其他的文本相互联系的。在本文中,展示了由消费者在阅读广告文本中所使用到的互文性的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引用,仿拟),这两种表现形式把消费者的个人叙述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更大的文化话语联系在一起。本文用互文性的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来证明恰当的使用互文技巧有助于增强滞费者的购买欲以达到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每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文本形成或风格相似、或主题相关的类群文本体系。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对教材文本的深入理解,常常引入其他文本以进行对比参照,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常常为拓展而拓展,胸中无“度”,结果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6.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认为,每一个文本其实都可以映照出其他许多先于它而存在的或与它共时存在的文本的影子,它是对它们的模仿、吸收与转化.此后,许多理论家对文本互文发生的因为、形成情况和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描述和界定.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另一文本.也即是互文本。可以指向历时层面上的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也可指向共时层面上的社会历史文本。读者对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可以通过戏拟、引用、拼贴、借鉴等互文写作方式来确立,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互文阅读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互文对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无法展示自得的过程时,老师以"课文文本"为中心,巧妙有效地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本相对照,实现词句、题旨之间及其他方面的比较,在互识、互补与互证中,使学生在不同文本的相互交叉中"自得"、提升。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理论主要以文本为对象,研究文本与它所吸收、引用、改写、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张居正传记文本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明显的承袭关系,很好地诠释了互文性的这些特点。分析张居正传记文本的语言层面、结构层面、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互文性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本符号与意义的追寻——对互文性理论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关于作品原创性的神话,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探索新的文本空间.互文性理论认为绝对独立的文本是不存在的,各文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无数的前文本汇织成新的文本.本文主要从互义性理论的定义、价值、分类以及发展等方面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解读.目的是希望人们进一步了解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11.
张皓伟 《学子》2014,(1):34-34
【正】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文本互涉",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首先,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  相似文献   

12.
互文性是指其他文本或知识对当前文本意义的塑造。在文学文本中,相似的事件、场景、人物、意象、经验和感觉重复出现,构成了文本创作和阅读体验的基础。任何事实都是存在于巨大的事件网络和链条中,任何意义也都必须依赖共生的语境和意义。因此,互文性在文学文本理解中形成了庞大的意义网络关系。互文性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可以避免从单一的视角或纬度去孤立地对待文本,在可塑的、交互的、动态的互文性意义网络关系中去分析和解释文本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诗教学常在寡淡的应试分析中致使审美性缺失。运用互文阅读,打通关键“词语”到“文本空间”的路径,诗歌背景、形象、意脉、情志方面都可以超越解释,突破遮蔽,实现诗歌阅读中审美意义弥合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将文本泛化,认为“文本就是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不仅混杂各种文学体裁,拆除文学的“内部边界”,而且试图抹杀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打破文学的“外部边界”,从而构成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共同特征,如意义的不确定性、内容的荒诞性、形式上的非连续性、文本结构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文本自我反映的操作性以及语言高度实验化等,而这些都是通过采用戏仿、拼贴、大众化和互文性等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谭耀华 《海外英语》2014,(8):260-262
互文性理论,旨在阐述特定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是文本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概念,至该理论提出以来,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文学和翻译作品,而对实用语篇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文旨在应用互文性理论,对中文化妆品广告语中的互文现象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广告语的文本内容互文和主题文化互文,探讨化妆品广告语是如何巧妙地应用互文性来获取受众者的芳心,实现广告商业目的的,同时,希望能为广告策划者提供新的策略与视角。  相似文献   

16.
互文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新的文本,总是在旧的文本或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发生,因此互文性写作的每一个碎片,呈现为一个“虫洞”,读者可以穿越它而抵达另一时空。《文心雕龙·隐秀》所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用互文性理论来表述,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巨大繁复的意义网络中,无法摆脱从“隐”、“奥...  相似文献   

17.
“互文本”教学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一是阅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二是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话场域,以文本为介质所产生的对话关系,也是群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对话关系。本文以《赤壁赋》《我与地坛》为例,诠释以“弱者道之用”为特质的东方散文写作范式与文化景观:在互文关系中确证主体:自然或弱“我”;在互文关系中确认结构形态:对举或对话;在互文关系中确立物我哲学关系:小我或大化——力量的获得。  相似文献   

18.
术语"互文性"的提出旨在强调,文本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所读文本,而且涉及与之相关联的所有文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与其它文本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的。通过互文性定义的探讨,互文性理论渊源的追溯,以及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二者之间的比较,深化对互文性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互文拓读”是在阅读活动中,当前文本关涉过往文本,两者之间“相互敞开、相互接纳、相互包容、互相滋养”的过程,形成一种言说的张力和场域,从而创造出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话语空间,使文本解读与对话获得更具品质的深度与广度。在当下的古诗词教学中,“互文拓读”越来越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指向。观照名师的课堂实践,我们深感,互文拓读不仅仅是教学技巧,更是教学智慧与文化气度。  相似文献   

20.
王俊生 《考试周刊》2012,(81):13-14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和其他文本之间的指涉.还包括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即言语所存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的关联。莫里森的名著《宠儿》在创作中成功地体现了文化和文本的互文性,使其成为一部扣人心弦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