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咏叹调     
土家山寨的硬汉子,漩涡里歌唱了四十五个春秋,总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尽管是跟着感觉走,千辛步履,留下了坚实、勇敢和追求。《情哥哥情哥哥》,歌爱我我爱歌,漂流的曲子里给人以自然、幽默和成就。山也还是那座山,泥巴腿子、林兴我荣、事业的探究……举目望苍天,月亮走我也走  相似文献   

2.
俞杰星 《职业圈》2007,(23):34-35
我国素来被称为陶瓷大国,既是陶瓷生产的大国,也是陶瓷艺术的大国.同时在这个行业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与冲突、问题与困惑.文章初步分析了目前我国的陶瓷小工厂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出路.  相似文献   

3.
当西汉王朝迈进鼎盛期时,汉武帝于建元二年(前139)派出了杰出的使臣张骞访问西域诸国。这位大使在两次出使的10余年间,拓展畅通了名垂青史的大陆桥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和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展。当封建社会发展至鼎盛期唐代时,大陆桥已经不能适应国际交流发展之需,于是,另一条国际大道——海上陶瓷之路的开拓事业应运而生。陶瓷产品更适宜于大批量海上运输,于是,中国人民原创的陶瓷制品便大量地从海上涌  相似文献   

4.
张玫 《文化交流》2017,(11):17-21
北京东直门南大街的保利剧院,是北京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每一年,全国诸多重量级巡演的起始站,都从这里出发.2017年9月9日,这座浸淫了无数个华彩篇章文化夜晚的剧场,迎来了英文版歌剧《红楼梦》的内地首演——原本是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如今,以英文唱着咏叹调和花腔女高音的形式,来到了《石头记》的故乡演绎着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5.
郭艺 《文化交流》2005,(2):37-39
应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艺术中心的邀请,一个多月前我赴台湾进行陶瓷艺术的学术交流活动。虽然此前从未去过,但有朋友在台湾,能够时常了解到有关台湾的信息,因此台湾对我来说似乎已不陌生。一早从杭州机场出发,绕道至香港转机,下午乘机赴台北桃园机场。到达台北,恰逢多年不遇的冬季  相似文献   

6.
正“富春山行·张国君陶瓷艺术展”日前在浙江美术馆展出。著名陶瓷艺术家张国君先后四次深入富春山采风写生,追寻黄公望的艺术足迹。这次展览所展出的就是这位艺术家行游富春山水的创作成果。这些林林总总的艺术作品笔调独特,色彩绚烂,充分展示了富春山水的奇瑰意象,吸引了众多文艺工作者和中外观众欣赏观摩。本次展览由安徽省美术家协会、景德镇市文联主办,新加坡馥园国际艺术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7.
楼琹 《文化交流》2017,(7):34-37
正一朵奇葩在异域绽放,那是"土与火"的世界舞蹈。"千年马约里卡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览日前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此展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大规模、系统展示意大利马约里卡陶艺的历史发展、艺术内涵及工艺变革的专题展。141件(组)意大利陶艺珍品远渡重洋来到瓷器故乡,向中国观众展示"一带一路"上意大利陶瓷的精粹与传奇。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陶瓷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陶瓷器的文明古国之一,是发明瓷器的国家,因此,中国早就被世界称作“瓷器之国”。最近,中国世界语出版社编译出版了《中国陶瓷史话》(世界语版)。此书分15个篇章系统地介绍了从陶到瓷的发展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窑系的特色。书中还配有插图45幅,有的是出土实物照片,也有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的绘图。书后则配有一组印制精美的画页,收入历代陶瓷精品照片16幅。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反映中华化的古物十分丰富,其中的陶瓷器更是受海内外收藏家青睐。近年中国古陶瓷器在海内外拍卖价超过百万元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的唐三彩、宋代黑釉天目器皿,更为日本收藏界所喜爱。大阪市立美术馆、出光美术馆等都收藏有大量的中国古陶瓷器精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筑陶瓷只有走品牌创新之路,才是真正的发展之路.文章从建筑陶瓷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建筑陶瓷品牌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姝 《文化交流》2017,(12):37-40
正由《欢乐颂》开启的中国式"季播剧",在都市青春时尚剧的市场定位中,贴近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以人物的成长为中心,立足本土传统,围绕恋人、父女、婆媳、朋友关系,在磕磕碰碰中揭示家庭伦理冲突,隐含价值观的内在引领——"季播剧"《欢乐颂2》今年6月在热热闹闹吃火锅中落下帷幕,"五美"各自举起酒杯,纷纷给自己在这一季里的人生作总结、提希望,也给第3季留下许多情节线索与发展空间。尽管《欢乐颂2》在第1季普遍受好评的基础上高开低  相似文献   

12.
郎红 《文化交流》2008,(3):88-89
从浙江走出去的张海国,在上海的收藏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在全国陶艺界颇有名声,称得上是位陶艺大使。练就一双犀利的眼睛张海国在大跃进年代考进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分配在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工作,专题研究国家用高档瓷器,与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研究中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和瓷雕大师曾龙、周国桢等指点,从前辈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3.
走进"玉林陶艺",犹如走进了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如置身于绚丽多彩的霓虹世界,给人以美轮美奂的震撼。这里纷呈的色彩、多变的造型、润泽的光芒,让人目不暇接。这些质地古朴、形  相似文献   

14.
丁山 《文化交流》2017,(10):76-79
正浙江温州苍南,玉苍山南坡玉龙湖河谷中上游处,有一个隐于茂密林木之中的小村落,层层叠叠的老房子依山而筑,大都为穿井式木石架构,称为吊脚楼,风貌古朴。300多年前,这里曾是民窑生产地,而且至今完整保留着古陶瓷生产线遗存。它便是碗窑村。遗存仍在,可知当年碗窑盛景碗窑村《巫氏宗谱》载,清康熙年  相似文献   

15.
一家子全“玩”陶艺 虽然生活在太湖边的小县城浙江长兴雉城,但青年陶艺家钱樟法却常有上海、杭州、南京及国外喜欢陶艺、紫砂人士的拜访,一些国际性赛事和会议也常邀请他参加。就在去年5月,他应邀向在日本举行的2008年日本美浓国际陶艺展寄去了作品《溪水源源》;接着又收到9月在西安举行的第43届国际陶艺协会大会的参会邀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首次举行的大会,钱樟法的作品通过筛选将参加“精品”展……  相似文献   

16.
刘敏 《文化交流》2016,(3):61-64
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给我一个火把!/你们看/我这火把/亮得灼眼啊/这是火的世界/这是光的世界……"艾青的这首《火把》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中华民族发出自己的呼声与呐喊。在抗战时期,艾青的诗歌就像火把,鼓舞着国民奋起抗战。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中国青年出版社同时出版了《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与《时代:艾青诗选》两本书。其中《我爱这土  相似文献   

17.
景德镇景东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晓东其曾外祖父徐仲南为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父亲张松茂为全国陶瓷行业唯一获“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殊荣的艺术家,母亲徐亚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弟弟张晓杰、妹妹张慧均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家学真传承,一门皆大师。  相似文献   

18.
张瑜 《文化交流》2004,(3):28-30
春日,正是龙井茶飘香的时节,杭州双峰村里鸡笼山。阳光暖暖地照着这个远离闹市的小村庄,满山的清香,夹杂着几声时有时无的犬吠声,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其间。沿着中国茶叶博物馆旁的山间小径一直往上走,就可以看见一幢古朴的独立小楼,院子外面的铁门上挂着一块木牌”。这是一幢砖瓦结构的老房子,矗立在周围簇新的小洋楼中间,显得有些标新立异,裸露在外的砖墙显示出它曾经的沧桑。据说,这原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战备电台,早就废弃不用了, 屋顶也已经坍塌。不过,喜爱艺术的胡小军却一眼相中了它,租下后请人一番修整,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爱巢。没有…  相似文献   

19.
朱朱 《文化交流》2010,(12):65-67
运河老船坞 创意新天地 走访浙窑陶艺公园是在一个阳光温煦的秋日午后,整个园区显得静谧恬美,沿着石板小路,便可望见绿树掩映中的一群建筑物青瓦白墙,气脉相通,充满艺术韵味。通道之间摆放着老石臼、老榆木长凳,小狗慵懒地穿梭在其间。  相似文献   

20.
The film Black Swan, directed by Darren Aronofsky, provides a fruitful context for thinking about Deleuze's conceptualisation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s a ‘presubjective’ process involving a critical and creative politics of engagement. Nina is a young dancer who has just secured the lead role in the New York Ballet's new production of Swan Lake. This role not only requires her to dance the pure and innocent character of the White Swan – a role that mirrors Nina's character in real life, and for which she is well suited – but also as the seductive and darkly erotic character of the Black Swan, a role quite alien to Nina. The film traces Nina's desperate effor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is doubled characterisation. Through new forms of engagement with her peers, she enters into a ‘becoming-swan’ that frees her from the restraints and constraints imposed by her existing self. While this transformative process enables her to realise aesthetic perfection in her art, this comes at a heavy price: Nina not only is creatively destabilised, but ultimately is destroy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she endures. By considering this work of cinema in light of Deleuze's writings on cinema, on ‘becoming-animal’, and on ‘Porcelain and Volcano’, this essay reflects upon a crucial question underlying much of Deleuze's political thought: how is it possible to privilege radical subjectiv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out these structures of necessary coherence also ‘cracking up’ and being destroyed i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