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省略介词宾语是古人的语言习惯,一般情况下,省略介词宾语后的句子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但有时古汉语介词宾语省略后,也会出现歧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的分析,看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探究其发展的规律.分别从词类活用、古汉语语序,特殊助词、成分省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成语和古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在这个句子中,良实是此皆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句子的主语、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是由修饰与限制语充当的而没有中心语,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对省略的考查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句子成分的省略,笔者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省略介词宾语是古人的语言习惯。一般情况下,省略介词宾语后的句子并不影响语义的表达。但有时古汉语介词宾语省略后,也会出现歧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因此“我们还要学习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此可见,从古人语言中吸收有用的词语,是使现代语言更加丰  相似文献   

10.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语法的教学和研究中,人们特别喜欢讲活用。当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用在名词的地方,就说是动词或形容词活用成名词。相反,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用在动词的地方,就说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简虽简单,但在有些情况下,活用说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如,《史记》中有“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的句子,句中的“坚”和“锐”是形容词,但由于分别用在动词“披”和“执”的后面,构成动宾关系,于是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语法易混现象的辨析方法薛儒章我们在搞语法分析时,常遇到一些两种表面形式相同或相近而实质不同的语言现象,很难分辨。这种情况一般表现在对同形异构的区分和对同形虚词词性的确定上。另外,还有一些特殊语法结构,分析起来也很费推敲。当前有些语法著作,对于上...  相似文献   

13.
零形式隐含在结构体中,它是一个结构项和语义载体,但它在普通话的话语中不能出现。它的分布特征为后置定位:一般由助词或虚语素(分析出来的)充当。零形式与省略、“Pro-脱落”以及合音词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定语前置,宾语前置和兼语前置三种句式,总结出古汉语前置句式英语规则:1.准确理解前置部分在原文中的语法成分和作用;2.区分前置句里的助词,掌握句型结构;3.理解前置句的准确意义,对省略部分应适当增补。4.英译时,既要兼顾原文句型,又不能照搬原文句式,既要体现原文精神,又不能随意添加词语。本文每一例句均出两种译文,以示对照。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中的「被减数」、「被乘数」……「某数乘以几」、「某数除以几」……一些人认为它再简单不过了,没什么可解释的.学生也不求甚解,对它的含义也似懂非懂.时间一久,题目中的数哪个是被乘数,哪个是乘数……,就搞不清楚了.如果数学教师能运用古汉语知识讲授这些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得多.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6.
<正>在古汉语中,名词作谓语、宾语前置、谓语前置以及词类活用等,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弄清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这些现象的一般规律是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许多古汉语语法论著对这些现象作了不少论述和探索,稍感不足的是对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很少解释。其实,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人们交流思想的  相似文献   

17.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知道 ,一个单词、一个词组或者一个句子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但在意义上出现两种或多种理解 ,或在结构上可作两种和多种的分析 ,导致读者或听众对其理解与原意不相吻合或捉摸不定 ,或恰恰相反 ,这种言语现象我们就称为歧义现象。歧义通常被分为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两大类型。口头歧义又称为语音歧义 ( phoneticambiguity) ,书面歧义则又分为词汇歧义 (lexicalambiguity)和语法歧义 (grammaticalambiguity)。一、语音歧义1.英语中的词首或…  相似文献   

18.
在语法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作了比较完整和科学的解释,并找出了之所以作这样解释的依据。对近人对于某些文言虚词的误解如训“及乎敌”之“乎”为到,训“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之“以”为“以……身份”的意思等都一一予以驳正。这对古汉语语法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成语源远流长,由古汉语凝炼而成,几乎囊括古汉语的各种语言现象。古音通假通假,是古人书写某字时,因“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或是虽有本字,而临时用另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量大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因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项羽本记》;也有从古典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汉语文字、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