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学情分析: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我能行"。我在班级召开了"交流名人自信故事"的活动,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随着学校自信月活动的开展,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班级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目前,班级出现了很好的典型,在前段交流名人自信故事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认识  相似文献   

2.
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我们今天的老师不只是引领者,而是要给学生一个舞台。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找到他的位置,而一切能力在活动中形成。开展"责任与我们同行"的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帮助同学们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并改正,增强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让同学们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做有责任感的人"的内涵。通过活动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习惯,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  相似文献   

3.
<正>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高中林老师用爱心诠释了一位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展现了自己的教育情怀。高老师巧用"爱"的艺术。他认为,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学会爱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高中林老师爱学生,他不仅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与学生一起运动;还努力走进学生内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经常采用"我说教你服从"的办法,站在教育者的高度,或自以为有比较多的知识和历练为本钱,居高临下,用教训的口吻或方法"填鸭式"的让学生接受他的观点或服从他的理念,更多地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苦口婆心"的教导,而没有看到学生心理特征、品格行为甚至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和形成规律,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人格等教育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苦口婆心"的教导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的情感与价值观,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有一位学生向我说出了困扰他很长时间的一个烦恼。他说,他总是觉得自己过去这十来年一事无成,很是惭愧。所以常常自责,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且,让我惊讶的是,在后来的讨论中,居然有许多同学有着与这位同学差不多相近的心态。他们也因此苦恼着,并努力寻找着他们认为的"出路"和成功。其实,  相似文献   

6.
法国哲学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提出了学生学习要主动体验的主张:“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儿童用自己的耳目接触自然界,自己动手做自己想要的东西。”从他的教育主张中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相似文献   

7.
学期过半,其他学生的"苹果树"上都挂满了"果子",只有周昭的"苹果树"上没有一个"果子"。班干部说给他加过分,以他目前的分数是能够换回一些"果子"的,但他从来不兑换。班级开展"争章"活动,其他学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表现自己,得到印章后一个个欣喜若狂,而周昭对  相似文献   

8.
一、对"反思"概念的考察 "反思"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使"反思"成为教育界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的是洛克的经验论哲学.洛克认为"反思"是心灵通过对自己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关注和反省,产生"内部经验"与知识的途径.他认为"反思"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许柬 《中国德育》2014,(7):61-62
正北京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724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学校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上更是不断探索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从2009年9月起广泛开展了"百位名人走进校园、百位校友走进校园、走进百个学生家庭"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又陆续开展"百位教师进班级、百所高校进校园、百节学科素养课"活动。至今"六百"教育活动已成为北京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德育课程的特色、品牌、亮点,使学生在向他人、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学会判断、选择和规划自己。  相似文献   

10.
赵永红 《学子》2013,(3):24-25
案例背景:去年我接了一个新班。有几个学生,按常理,应属差生或问题学生。同学老师对他们都很有意见,他们本人似乎对自己的处境也清楚,但是无能为力。尤其是一个姓李的同学,问题更严重。全班学生和老师都对他很是发愁。我对他们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育方案,在这些措施当中,我感觉到最应该指出的是要  相似文献   

11.
苏楠 《山东教育》2012,(32):20-21
我发现学生中有一个叫涛的男孩子总是自己一个人待着,他不太合群,上课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他的家是临沂的,学习成绩中等,平日也能遵守纪律,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事情,我也不会特别注意到他。有一天下午,他突然发起了高烧,我连忙带他去医院,医生给他做完了检查,就开了几个  相似文献   

12.
杨万奇现在正在参加连队里的文艺汇演集训,负责语言类节目的策划。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在部队就是一个很活跃、很"爱出风头"的人,生活过得很有目标,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提高一点。最难过的事情就是想家,因为自己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了。  相似文献   

13.
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W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男生,他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恰当处理与同学的矛盾,一言不合就动手;升入三年级后甚至开始说脏话,对于表扬、批评都没有很大的反应。我与家长沟通后,家长态度很好,但不对W进行后续的教育。针对W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我做了不少努力,如小组评比等,但他所在的小组得分总是最低的。由于经验不足,家校合作不畅,以上措施均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让我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优化教学就是借《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获得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道德真理,形成道德理念,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民主关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探究知识,发展能力。一、体现平等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培养特长的活动,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在全班讨论通过,确定研究主题。再针对研究主题,全班学生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各…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77):16-17
一部分家长们把孩子禁锢在自己设计好的成功"蓝图"之内,恨不得拔苗助长,而一部分教师也是充当了助推手,唯恐学生偏离规划好的轨道,一旦出现问题急于"扭转乾坤",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学生自己的感悟能力,结果对于自己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伤害,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它特殊的性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使这一梦想成为可能。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开辟一个宽阔的旋转舞台。那么该怎样来利用好这个活动舞台,让学生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自信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的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不在于他对知识的获取多少上 ,而在于他对知识的获取能力上。有自信的学生终究能战胜困难 ,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缺少自信的学生 ,永远只能在知识的大海前“望洋兴叹”。因此对学校来说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能力 ,远比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要得多。在普通的初级中学 ,学生缺乏自信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感到对普通初中的学生而言 ,学生成绩落后的关键不是他们不懂学习的重要性 ,更不是他们智力水平低 ,而是他们…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无法改变学生的,我们能做的其实只是协助学生让他自己改变自己。而犯错是学生天生的权利,学生就是在不断犯错中不断成长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以足够的耐心来面对学生们犯错。我把教育好一个孩子的方法概括成一个公式:"耐心+机遇+技巧=成功",足够的耐心,碰上了好的机遇,再加上教师的一点点的教育技巧,就等于成功。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第一个条件——耐心。耐心是教育学生的最大前提,我们都知道任何好习惯的形成和坏习惯的改变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都是需要花大量时间的。  相似文献   

20.
赵娇丹 《考试周刊》2011,(18):87-88
数学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常常会使用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之功效。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既可以表现自己,又可以接受他人的评判并评判他人。在这种合作学习中,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