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蓝霞  陈其射 《太原大学学报》2009,10(2):63-65,73
黎锦晖是上个世纪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其儿童歌舞音乐的评价仍存有争议。因此,重拾历史遗留问题,将其抽象到音乐美学的高度来分析问题,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本文结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和论著,分别从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此来解析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现代音乐教育及专业音乐创作有了初步的发展。儿童歌曲创作在经历了学堂乐歌的雏鸟初啼之后,也转入专业创作时期,音乐家用自己良好的音乐笔触和技法开始创作儿童歌曲。这一时期为儿童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的音乐家主要有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黄自等。黎锦晖最早开创了以培养儿童审美认知能力为主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他先后创作了24首优秀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1部儿童歌舞剧等,如《可怜  相似文献   

3.
黎锦晖(1891—1967)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有创造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他是中国近代文化界一位集多种成就于一身的奇才,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黎锦晖所建立的多元音乐观念的模式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而言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他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了对他应有的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少求  刘艳军 《教育艺术》2006,(2):13-15,1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20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对我国美学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将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就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  相似文献   

5.
张华 《儿童音乐》2010,(7):64-65
中国新音乐文化始于20世纪初,是在中国新式学堂的建立和西洋音乐传入的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主要形态就是所谓的“学堂乐歌”。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国内民族民主革命斗争逐步进入高潮的推动下,音乐的题材内容转变为以革命斗争主题,其主要形式是群众歌曲的创作,活动范围也从学校逐步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通过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相似文献   

7.
儿童歌舞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已被人们更多的重视和认可。其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学特点和美学标准。在教学中严格把握、突出其美学标准,是儿童歌舞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儿童歌舞教学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接受”的内涵 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率先对教育接受活动、尤其是以大众传播方式进行的教育中的接受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燕  程友伟 《中国教师》2012,(11):34-36
<正>儿童天生是有创造力的,然而诸多错误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束缚了儿童创造力的发挥。如何挖掘、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当前学前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对此进行了探讨。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教育思想,能给予新时期的学前教育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柯仲平、后期鲁迅、胡秋原、金公亮、周扬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及其论著的个案剖析,详实揭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的走向和历程,为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从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广泛传播”(李泽厚语)的史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材料和独特解析。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梁实秋和朱光谱之间就“学的美”的问题曾展开过一场讨论。 这场讨论是在观念论的旧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周扬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加以阐释,以便建立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新美学。但他仅仅开了个头,以后蔡仪继续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13.
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这一时期是绘画美学思想转型的时代,也是绘画美学思想争论激烈的时代,其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繁博丰富的审美形态、独具个性的主体、审美意识以及独特的风韵格调,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代院体画及美学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宋代,是我国花鸟画繁荣的高峰,而院体花鸟画是绘画长廊中尤为璀璨的一颗明珠。院体花鸟画有着高雅娟秀、雍荣华贵、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并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宋代美学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并对代的美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日本后现代舞蹈家们吸收了德国表现主义和怪诞派戏剧的审美风格,结合本土的传统符号和身体记忆,开创了闻名世界的先锋舞蹈剧场——“暗黑舞踏”。舞踏艺术先驱们以“非人的身体”“原欲的身体”和“残弱的身体”挑战着当代主流的舞蹈身体美学,最终呈现出一系列荒诞阴翳的身体语言和被社会压抑的身体残影。与此同时,他们将舞蹈创作从西方权威美学公式中抽离出来,扩大到身体美学、现象学和人类学的视野中去,为当代艺术寻求多元化的探索与表达作出努力。同时,作为风靡世界的东方艺术剧场,20世纪的日本舞踏在传统形式和身体哲学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先锋舞蹈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1870~1952)是20世纪最杰出的儿童教育家。现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教育家W.F.康内尔认为:蒙台梭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仅有的三位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从而获得卓著声望的教育家之中的“第一人”。在日益重视儿童教育的中国,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热切关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方法,笔者就蒙台梭利在儿童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感受。一、儿童的教养者必须尊重儿童、探究…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nl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校的教与学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E—Learning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应用与发展。但近两年,人们发现大量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E—Learning出现了应用水平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引发了教育技术界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是其“他者”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他认为艺术是“无世界的实存”,既无须依附于主体而客观存在,又脱离对客观世界的形式再现。以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观照儿童艺术教育,本研究发现其中存在对儿童“他者”的轻视、对儿童“艺术之梦”的破坏、对物质客体再现的执着等问题。根据列维纳斯伦理美学思想,现代儿童艺术教育应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再局限于历史地理.研究边政的新式学会和学术期刊大量涌现,也使边政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