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展示现实与生命的负面,拓展了诗歌观照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里尔克的诗歌则是穿透了怀疑和否定后的生命顿悟,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新向度和独特成就。冯至受里尔克影响,接受了现代主义生命哲学关于对抒情本体的思考与追问和对世界的自觉担当,并以一名东方诗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习惯加以再阐释和创造性转换,从而写出了他的重要作品《十四行集》。诗中的这些现代性表征,也使他成为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变的先导之一。  相似文献   

2.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四行集》研究经历过风风雨雨后,终于在新时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回顾自有必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尤为重要,这对于今后进一步对《十四行集》进行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并给予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个新的阐释。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5.
6.
部志云 《文教资料》2013,(32):59-61
作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凭借其20年代浪漫主义抒情诗歌蜚声文坛。1941年,他运用十四行体的形式写出了二十七首诗,结集为《十四行集》。这部诗集与其之前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诗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生存观念等均显示出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的深刻影响,《十四行集》也因饱含“存在之思”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7.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坛的重大收获.在那样一个要求诗人放弃诗美追求的时代语境下.诗人从自己的精神渊源中寻找出路,从诗歌本体着眼,探寻现代主义诗歌与时代主流话语的融合之途,而且最终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潜在融合.  相似文献   

8.
《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蕴涵了浓郁的存在主义意蕴与“蜕变论”思想。如:死亡的先行;生命的承担,沟通的隐喻,蜕变的具化。  相似文献   

9.
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他通过体验的诗学原则置身于自身生命之流中,并与自然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体验是其诗的内核,赋予生命与自然以全新的内在关联,并在伟人不朽的精神中,在现实苦难者身上,在瑰丽的大自然中使诗获得一种超越性,传达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他的诗有一种原野的双重视域即在参照中了解习以为常的东西的非常态,并把原野作为体验的精神之乡。原野意识应成为现代诗学上重要的诗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张保华 《天中学刊》2015,30(1):103-105
冯至《十四行集》一直蕴蓄着诗人"把住人生"的祈求、寻找、思索和经验,即人如何通过"担当"而"成为自己",同时也"担当别人的苦乐"。冯至从歌德、里尔克的"关情""蜕变""谦卑"等诗思中觅得思想的资源,不断"完成自我"。《十四行集》可以说是冯至"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形象诠释,既可看作冯至"自我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年诗人"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11.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12.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一部探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诗歌,诗人揭开经验和文化的遮蔽,直面生存的虚无和孤独,以勇毅、开放、执著的精神,不断开掘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树立起一座健美充沛、无限广阔的生命坐标。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十四行集》因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以其诗歌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独立与联系之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出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存在意识。冯至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存在状态的沉思与追问最终的指向是"正当的死生"和"独立的担当"。  相似文献   

14.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15.
吴正华 《文教资料》2011,(28):13-14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到第三个十年的重要成果。冯至从平常的事物中营构自己的诗歌意象,思考关乎人类生命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体现了庄严辉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玄远的宇宙哲思。《十四行集》并非与社会现实无涉,而是在更深刻、更广阔、更根本的层面上与历史和现实紧密关联。《十四行集》接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构思,也为新诗学习西方格律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在鄂东文化研究里,黄冈蕲春人顾景星所著的《白茅堂集》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把《白茅堂集》里的十篇序言作为探讨对象,这些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平的介绍、著述概况、《白茅堂集》传世的原因和他人对其诗文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惠特曼研究和范妮·费恩研究在美国同时复兴,惠特曼的《草叶集》和范妮·费恩的《蕨叶集》成为互文参照.历史文化研究和文本细读揭示惠特曼和范妮·费恩在宣扬男女平等和母亲的力量时既有共识也存异议.两部文集在美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变化也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8.
就话语理解而言,语用前提应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就其本身而言,则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巧妙运用语用前提的特性可以帮助构建文学语篇。通过分析《雷雨》中的语用预设,揭示其重要的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后蜀韦縠距韦庄时代较近,其唐诗选集《才调集》收韦庄诗63首,其创作顺序与明代朱承爵十卷本《浣花集》诗作次序大致相同,据《唐音统籤》韦庄散佚诗作大抵是入蜀后诗作的观点,《才调集》所选韦庄诗作后半部分多数乃韦庄入蜀后诗作。  相似文献   

20.
<翰林学士集>是初唐君臣酬唱的一本残卷,也是研究唐代宫廷诗的原始材料之一.通过对诗作中的署名、官职以及诗中所涉内容的辨析,对全集五十一首诗歌进行系年考,试图为研究初唐宫廷诗者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