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统治者无力顾及教育,孔子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孔子培养推行“仁教”的治国人才的教育目的,是形成孔子无试教育的三个原因。文、行、忠、信等内在涵养性素质的培养和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外现才能性素质的培养,构成孔子素质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兼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之能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能说明孔子对才能结构的设计是较为科学的。重视实践,以济世用;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注重启发,循循善诱,是孔子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师说》:“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课本注释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张衡传》“衡少善属文……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课本则注释为:“〔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所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智力与能力,性格特点有差异,学习的效果就会有差异。在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有的学生易于通过听觉进行学习,有的学生易于通过视觉进行学习,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寡言。这就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偷决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决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昵?  相似文献   

5.
文学、文章、文辞,古今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文学泛指古代典籍。孔子因材施教,把弟子按专长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论语·述而》:“文学:子游,子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文谓《诗》、《书》六艺之文”。邢昺也说:“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诗》属文学著作,《书》属学术著作。由此可见,当时“文学”这个概念包括文学和学术,而文章则指今天所说的文学著作,博学则指今天所说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6.
书院的德育     
中华民族具有注重德育的传统。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孔子的话很明确,德行为本,德育居先。俗说:“道德文章,德才兼备,都是认为德比才(包括文章)更重要。书院之设,对学生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道德修养。本期发表彭安玉《书院诚信教化机制试探》、徐雁平《<读书分年日程>与清代的书院》两篇论文,前者是通论,后者是专题研究,各具  相似文献   

7.
《张衡传》写道:“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课本中对该处的“六艺”注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有人提出《师说》中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六艺”的解释注为“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两处对“六艺”的解释不是正相矛盾么?对于这个难点,有一论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人类创造了绘画、音乐、文学、建筑、雕塑等各种艺术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 ,虽然音乐是用音符、旋律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 ,但二者是紧密联系 ,一脉相通的 ,它们都是人类再现自然、社会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最重要的手段。音乐的审美不仅对文学的欣赏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语文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古代的《诗经》、乐府诗、宋词、元曲都是伴随音乐产生的优秀诗歌。“乐”在古代被列为六艺之一。“礼乐政刑 ,其极一也” ,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古人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这与文学的产…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内容及其在儒家教育中的地位,指出高职教育应正视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古代“六艺”教育,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0.
钱海涌 《湖北教育》2005,(7):119-120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快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内容及其在儒家教育中的地位,指出高职教育应正视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古代“六艺”教育,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入了教学目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这里“乐之”也就是指对事物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并取得较好地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陈峰 《考试周刊》2011,(6):122-122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存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还要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关注社会。教师要对德行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正如《普通高中老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系本科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教学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学生专业理论的基础,促进学生历史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胜任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和一般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做好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教学,善于总结,同时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早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对学生提出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其意思是说,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广学六艺之文,而且要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如果能作到这点,就可以做到不违背道理了。这说明孔子兴学也是注重教书育人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指明教师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具有四十余年教学经历的教育大师。他在一生的教学中,所以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①,教学成果累累,与其“谈话法即问答法”②的具体贯彻不无关系。“孔子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指谈话法,引者注)”。③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记录。“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谊谓之论。”“语,与人相答问,辨难谓之语。”④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论语》的实质,也说明了谈话法在孔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籍中,“六艺”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射、御、礼、乐、书、数六种知识技能。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其二,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六艺”指前一种意义。这是因为,后一种意义中,六本书中的《乐》已经失传,流传后世的只有五本书,常称之为“五经”,而很少称之为“六艺”。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40余年教学经历的教育大师。他在一生的教学中,所以能“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教学成果累累,与其“谈话法即问答法”的具体贯彻不无关系.“孔子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指谈话法,引者注)”。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记录。“论,凡言语循其理,得其谊谓之论”;“语,与人相答问,辨难谓之语附.更是精辟地概括了《论语》的实质,也说明了谈话法在孔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囹根据孔子谈话法这一重要的敦学形式和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直观、生动、有趣,开展愉快教学是优化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而愉快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一、情景激趣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别具匠心、引人人胜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相似文献   

20.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