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符号-道德——论《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崇德的倾向。其中的女性或者用慷慨激昂的言语、或用自杀的激烈行为成了封建政治、道德的传声筒,她们不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工具,道德的标签,忠义的符号,泄欲的工具。而其中重情不重德的女性就成了反面形象。这生动反映了男权文化下古代小说女性形象发展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程明社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3):25-27,41
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以《三国志》为背景,《三国志平话》为出发点,《三国志演义》为归结点。《三国志》尚无貂蝉其人,故事粗具梗概;《三国志平话》中已有貂蝉、有了美人计;《三国志演义》中貂蝉形象更加饱满、美人计更加缜密。貂蝉形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人们的价值选择:美人计日益缜密说明从晋代到宋代再到明代,人们崇礼与尚智兼重但更为尚智;貂蝉逐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证明女性价值逐步得到凸显;借助貂蝉,人们还阐释了对关羽这样英雄的理解,即英雄当不好女色。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无貂蝉其人,一直探佚寻踪、争论不休。貂蝉,也许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却能够与有稽可考的西施、王昭君和杨贵妃一起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民间的巨大魅力与影响力。《三国演义》中貂蝉的形象是罗贯中结合自己的思考,在历史和民间流传故事的基础上,经精心选择、取舍后加工而成。从貂蝉这一形象的塑造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罗贯中本人深受儒家思想人本意识、忧患意识与力行意识影响的印迹,并将这一印迹通过貂蝉这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之成为中国人文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记忆中。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系列栩栩如生、可触可摸的男性形象的成功塑造相比,女性形象可谓面目模糊、黯淡无光。她们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男人眼中,她们是仅供淫乐、侮辱与蹂躏的对象,是政治交易的工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究竟实质,乃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权至上、以男性中心主义以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这正是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顾杨 《现代语文》2007,(12):45-47
在《三国演义》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作为一个智勇双全而深明大义的女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当她在书中的第十九回再次出现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劝说吕布放弃谋士良计的平庸妇人。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形象是前后矛盾的。那么,蔚为壮观的《三国演义》为什么会在人物塑造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基于嘉靖本《演义》和毛本《演义》中貂蝉形象的对比,可知这一矛盾形成于毛宗岗对嘉靖本的修改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貂蝉是《三国演义》中最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但在艺术描写上却前后不一,缺少艺术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这种情况表现出罗贯中世界观、妇女观和道德观上的矛盾。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相比,貂蝉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意识的傀儡。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的传奇美女夏姬历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在男权社会男权话语下夏姬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红颜祸水",并以此来借古鉴今,直到近现代才有学者从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寻找原因来为夏姬辩解,但又似乎只是在批判男权社会,为女性打抱不平,并未深层剖析夏姬性格形象的成因。该文通过史书中对夏姬的陈述以及历代研究的梳理,对夏姬形象做进行历史审视,并从当时生存环境的政治、风俗等方面分析其性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女性的地位与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程度,解读传统文献中的女性形象是我们认识女性地位和男权意识的一个窗口.本文以女性文学视角,分析了敦煌变文中出现的丑妇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男权文化背景下这一系列形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湘妃,名曰娥皇、女英,本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肖献军先生在其对湘妃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湘妃怨》。小说以湘妃与舜帝爱情故事为原型,通过湘妃与舜帝的爱情故事,对湘妃形象进行了再现与重构,展现了一个逐渐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女人被动卷入政治纷争,最终沦落为斗争牺牲品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制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
武大郎作为《金瓶梅词话》中一个极其次要的人物很少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就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却无处不显示着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从"蝼蚁形象"到"搬运工形象"以至于最后的"变色龙形象",武大郎的多面人格和人性的蜕变一览无余,"男权至上"和"好面子"的武大郎最终从一个懦弱怕事、任劳任怨的老实人蜕变为圆滑世故、面子至上的"变色龙"。  相似文献   

11.
《唐的聚会》是戴维.威廉森的代表作之一,亦是澳大利亚新浪潮剧作家寻找适合个人写作风格的尝试中所取得的一个经典成就。威廉森被认为是最权威性的奥克式男子沙文主义的塑造者。该剧中的男性角色所体现出的男子沙文主义、拉伯雷式的幽默和酒与性的纠结是三大典型的奥克男性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该剧中的奥克形象,进而揭示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家张艳茜的长篇小说《貂蝉》以她特有的散文叙事方式讲述了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艰难坎坷的人生传奇故事。小说故事结构完整,叙事风格鲜明。透过故事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们仿佛进行了一次时空穿越,看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文术论,通称为创作论。它既是《文心雕龙》中的精华部分,又是龙学研究中歧异较多的症结所在。笔者针对其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范围问题、性质问题和要义问题,综合古今各家之说,进行反思和辨析,主张“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力图辨正囿于一偏的旧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混乱、动荡的时期,为了宣传救国救民的思想,王独清以诗人的气质观察历史、选择人物,写出了两部带有作者主观理想和诗之特点的历史剧:《杨贵妃之死》《貂蝉》。王氏一反传统,把更深厚的悲剧注入历史人物,在中国的新文学文坛建立了“悲剧的宫殿”。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黑人女剧作家洛琳.汉斯贝莉的剧作《阳光下的干葡萄》描叙了上世纪中期芝加哥一个黑人家庭在种族歧视与不公的社会中求生存的故事。剧中的三位女性——妈妈蕾拉、儿媳露丝、女儿毕丽莎都有着对"家园"梦想执著而坚韧的追寻。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她们的梦想都受到了白人、男权社会的两重抑制。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7.
回避作者创作角度,而从读者接受与作品本身出发,站在女性主义的本体立场之上,对《神雕侠侣》文本中的李莫愁人物形象进行定位分析,并对其悲剧进行探因,能够发现金庸小说中女性创作的独特魅力。事实上,抛开李莫愁的残酷滥杀,她其实是一位追求爱情与个性解放女权主义的先驱。她的悲剧由男性中心主义造成,金庸对该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对男权主义进行反思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与《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弼“执一御万”哲学观对《文心雕龙》“乘一总万”方法论颇有影响 ,但鲜有人探及。因此本文首先考索王弼哲学观的渊源演变 :《周易》彰显的“以一御多”观是其原始根艹亥 ,王弼开掘、延展了这一观念 ,并参会孔老思想 ,提出自己的“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体论 ;进而分析它在《文心》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全书结构等所建筑的金字塔式体系 ,以及创作论建立的博———一———博的模式 ,揭示出刘勰对王弼思想有承继更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月”意象,是他追求、探索的美学象征,也是他主体精神的象征。“月”意象给我们展示出了一种空灵静寂的禅宗式的意境,使其散文呈现出浓郁的禅宗韵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