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是我国梁代的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勰(公元465—520),字彦和,原籍山东莒  相似文献   

2.
将多种内容和形式不同的书,加以编辑或整理,成为一部书,并另取一个书名的就叫丛书。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俞鼎孙、俞经弟兄二人所辑的《儒学警悟》。他们搜集了《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嬾真子录》、《扪虱新语》(上下),《萤雪集说》和《考古编》七部书编辑而成。但这部书流传很少,清代光绪年间才发现明抄本,至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才由陶湘刊行。在这部书未发现以前,考证丛书源流的都以宋咸淳癸酉(公元1273年)左  相似文献   

3.
王应麟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述《文心雕龙》,比较集中在刘勰的诗学理论,此体现他对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文论性质的深刻理解。《玉海》引用《文心雕龙》涉及文体较广,恰与《困学纪闻》形成对照。总集与类书在叙述文体流别时,自刘勰《文心雕龙》问世后,一般取代了挚虞的影响,王应麟《玉海》大量征引《文心雕龙》,进一步巩固了后世在编纂同类文献时,《文心雕龙》在编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此几乎形成了一个编纂传统。  相似文献   

4.
《征圣》《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和讨论创作的第一部专著,《征圣》是其中的第二篇。作者刘勰,字彦和,东莞莒(山东莒县)人。《文心雕龙》是他在南朝的齐朝时代写成的。《征圣》篇是说明讲创作理论要从圣人那里找到根据,也就是要从儒家的经典里找到根据。这正是当时人迷信儒家经典的表现。可是由于他要从圣人那里去找根据,便提出了创作理论,再用儒家的经典来印证这些理论。这样,这篇文章里就既有创作理论,又有实例来作为印证,理论跟实例结合起来,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老普里尼与《自然史》谈论西方百科全书史,不能不提到古罗马的老普里尼及其百科巨著《自然史》(又译《博物志》)。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生于公元23年,23岁投军,还指挥过舰队,学过法律,当过官(在西班牙代理过总督),但一生主要以著述为务,曾留下7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史》。全书37卷,分为2500章节,引据500多位古代学者的著作。书成于公元77年,老普里尼将它题献给罗马皇帝提图斯(公元39~81)。题献不过是表示一种意思,但全书160卷羊皮纸书卷手稿并未献出去,而是传给了他的养子小普里尼(Pliny the Younger,公元61~113)。后者也是一位学者,以传世的书  相似文献   

6.
雕版印刷的渊源及发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鹏生先生经过多年艰苦细致的考证 ,首次依据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木刻加彩佛像》和翔实的史料推断出我国雕版印刷术始于隋代 ,比韩国发现的唐代《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约公元704~751年)还早100多年。有关论证已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木版水印概况》一书。  相似文献   

7.
《永乐大典》是我国五百多年以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代初年,明成祖朱元璋对藏书还比较注意,早在北伐进军时,他就命征虏大将徐达把元大都(北京)的藏书运回南京。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登基后,就开始下诏征求遗书,并建立“大本堂”收藏。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一次下令征书。到了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开始编书,总负责人学士解缙,另外还有140多人参加了这项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成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地进行补充,扩大收录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因为这书是在明朝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年号修成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1980,(3)
我国刻版印书,大约起于唐僖宗中和(公元881—884)年间。湖南最早刻版印书的人,据现有史料记载,是北宋初年的朱昂。朱昂,衡山人,宋真宗时为翰林学士,致仕后还乡,以“知止亭”、“幽栖亭”名义刻过书,但其书今尚未见。现在还有书可查、有记载可考的,是南宋初年刻印的孔平仲《续世说》十二卷。据《宋史·孔平仲传》称,孔为北宋时新喩(今属江西省)人,绍圣(公元1094—1097年)中曾知衡州。《续世说》是仿照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体例编写的叙述南朝及隋唐五代  相似文献   

9.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书。历代学者解释《周易》的著作很多,最早的《周易郑注》(东汉郑玄注)亡于南宋。后经南宋王应麟从诸书中搜集、整理成书,名《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郑玄字康成),大体上保存了郑氏的《易注》。今存其书最早之本,是元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主要的通行本还有魏王弼、晋韩康伯的《易注》和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影响历史的爱情》一书(金永华著,知识出版社出版),其中“美貌是她上升的阶梯——武则天的爱情与抱负”一节写道:“公元705年,狄仁杰、张柬之乘机联络武将李多祚率兵入宫斩了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看到这里,心有疑惑。翻开《资治通鉴》查阅,方知公元705年间,狄仁杰早已不在人间,何以率兵入宫,斩杀奸臣呢?《资治通鉴》载:则天后久视元  相似文献   

11.
新儒林寓言的戏谑演述──评戴维·洛奇的《小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维·洛奇是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世界》(《SmallWorld》自1984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多国文字,获得了极高的世界声誉,被中国学者盛赞为西方的《围城》。1998年2月,作家出版社郑重推出《戴维·洛奇文集》,其中即包括了由赵光育先生翻译、罗贻荣先生审校的《小世界》一册。洛奇是一位学者型的作家,他一面进行小说创作,一面从事文学批评,在两方面均建树颇丰。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理论自觉。洛奇在他的代表论著《小说的艺术》中曾系统地提出了小说创作的理论主张,书中对“作者闯入”…  相似文献   

12.
洪淼 《大观周刊》2013,(11):10-10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本书继承了许多儒学的内容。研究《文心雕龙》儒家思想,对研究该部作品有很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阐明了《文心雕龙》j-儒家思想的来源。然后阐述了儒家思想在《文心雕龙》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反映在作品中的许多篇目中,《文·心雕龙》继承了儒家的的许多观点0最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详细展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美学规律。文章从《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入手,揭示了《文心雕龙》的哲学基础与基本文学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战国末,一阵秋风吹过,秋叶秋草黄落,宋玉不禁心为之动,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成为千古言秋之祖;数百年后,潘岳读之,发出"四时忽其代序,万物纷以回薄"(《秋兴赋》)的共鸣;又两百年后,刘勰读罢宋、潘,会心一笑,论之以"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进而悟出"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文心雕龙·物色》)——在这里,刘勰虽然谈的是创作状态,实际上未尝不是一种感同身受的阅读体验,作家创作中实现天人合一的从容境界,也是刘勰阅读中实现与作家心灵共振的从容心境;他便是这样由阅读中的心灵穿越,体悟到前人创作中的心物比兴,使间接的阅读感受与直接的生命体验冥合于心灵时空.  相似文献   

15.
2002年末,上海博物馆等举办的《晋唐宋元国宝展》中,宋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书法《欧阳氏谱图序》是其中之一(见影印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据明代宋濂在该书法跋中提到:“欧阳文忠公谱图序作于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一百三十一年后,欧阳修的同乡,南宋丞相周必大把该书法作品与欧阳修于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书写的“夜宿中书东阁诗”联为一卷装裱,至今已近千年。该书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1980,(3)
图书,顾名思义就是有图之书。图,就是书中的插图。书中有插图,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过:“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惰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那时虽然沒有发明印刷术,但给书籍插图,已开了先例。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所刊,卷首就有一幅精美的佛说法图。到了宋、明,绘图书籍更盛,水平也更高了,如《三国演义》的附图达二百四十幅之多。清代也有《避暑山庄图咏》以  相似文献   

17.
谷利平 《出版广角》2018,(15):79-81
《文心雕龙》是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在史学上的影响甚至超越了对文学的影响.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它对我国古代文学传统建构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明代之前地位一般,并不为人所看重.为了给《文心雕龙》一个客观的历史定位,文章基于古代影响史,对它的性质进行反思,旨在还原《文心雕龙》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8.
郑樵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他生逢北、南宋之交的乱世,以一介穷儒之身蜗居于闽兴化军一隅,他之所以能“汇天下之书为一书”,撰写出《通志》等近千卷巨著,当时兴化的私人藏书为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图书条件。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公元一六四○-一七一五年),山东淄川蒲家庄(今淄博市)人,字留仙,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他的作品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诗集》、《聊斋文集》和《聊斋俚曲》等著作。蒲松龄二十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成书在四十岁前后,以后又不断增订、修补,年五十始写完。在这样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人竞传写,远迩借求”,流布很广,所以《聊斋志异》版本较  相似文献   

20.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版(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四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二)史学、地理学两汉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部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原名《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大约东汉以后才有《史记》之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