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制约因素,探索其未来发展策略。主要研究观点:①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既保持了以往学生体质调研数据的连续性,又有新的趋势性变化;②现行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体质教育缺失、学校体育执行不力和生活环境变化等是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建议: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之路仍旧任重道远;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强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部分中小学生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在城市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眼镜学生。从我县情况来看,最近县教育局统一组织对4所初中和3所高中共2048名学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评价等级达优秀的仅有55人,优秀率为2.68%,良好的也只有537人,良好率为26.2%。年级越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越差,这样的结果非常令人担忧,为什么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就我个人观点,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的《体育课…  相似文献   

3.
选取山东省10所初中学校的1 734名初三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和问卷调查,结合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分析山东省初中学生体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比较,各项指标有所下降,与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相比,各项指标略有提高;认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项目设置不合理、体育教师知识更新较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家长与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重视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重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测试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韶关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试图寻找粤北山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宏观干预措施,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目前学生体制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困惑的基础上,揭示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各种因素,提出只有把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置于“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置于社会的“关系和条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构建一种相对完善的、标本兼治的“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教育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学生体质健康主要指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澄清了“升学考试压力论“等一些错误观点;同时提出:进一步强化教育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观念,强化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新闻媒体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宣传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中普遍出现了既不觉得自己体质下降又不会因之产生危机感、更无增强体质意识的主体缺位现象,这与体质认识偏差、体质下降“时间差”、“主静”观念陈旧、社会发展使然等诱因得不到祛除不无关联,而要培养学生在体质促进中的主体意识,惟有选择教育启蒙先行、教育普及随后的消弭路径,从治本层面调动体质促进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体质促进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西北五省学生体质下降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方法,调查分析西北五省市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体育活动动机因数及面对学生体质下降学校管理者和家长所持的态度,从而揭示学生体质下降同就业、高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下降与高考、就业之间存在很多必然联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针对这种现实状况,提出切实增强学生体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管理作为一种健康新理念,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近在中国也逐渐流行起来,我们试图将这一理念引进高校校园,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如何开展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做了一些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开展的一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活动并不满意,专家也指出主要的问题出现在指导干预措施不到位。高校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是具有可行性的,并且会有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对2010年云南省的汉族、白族、哈尼族、傣族、佤族、纳西族、傈僳族等7个民族学生的健康状况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总体比2005年有所改善,但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大幅增加,部分民族学生肺活量及速度、耐力下降,视力不良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健康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从2002年新学年开始实施以来,对提高我国学生整体健康水平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浙江省入学时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从形态发育水平、学生营养状况、体能素质、肺活量等六项指标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高职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城乡差异缩小。呼吸机能水平城乡差异加大,身体素质水平城乡均有下降,体质综合评价结果城市优于乡村。  相似文献   

12.
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连续3年对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超重与肥胖有增长趋势,下肢力量及爆发力水平不高,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六盘水师专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2007下半年对六盘水师专全校427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合格率与教育部规定的97%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大部分成绩集中在及格水平,女生分数略高于男生;体重较低、营养不良的学生超过丰敖;进入大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未开设体育课,成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分析影响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变化趋势,探索、制定体育教育的方向及目标;扭转旧模式,建立新体系,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化;注重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注重体育理论教育,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适时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积极性建议及对策,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东省4个城市的70余所中、小学校,近20000名学生,开展《标准》现场抽测复核、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调研结构显示:2014年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标,部分身体素质女生800m/男生1000m、女生50m跑、女生1min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指标略有回升;身体素质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男生50m跑指标,身体形态BMI指数指标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部分指标略有回升,但整体仍呈现下降趋势.针对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积极践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的重要职责,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系统分析等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状况展开论析,提出体育大课程观改革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优化途径。为继续落实《标准》和提高同类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与育人的综合素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青海省1985年、1991 年和2000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对土、撒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15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为高原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土、撒学生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发育水平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发育过程有提前的趋势;肺活量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族学生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撒拉族学生除速度和耐力素质外均有所提高.2)9年间,土、撒学生健康状况的患病率多数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8.
从教育评价的视角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教育活动。当前由于忽略了它的教育功能,导致对监测效果的评价出现了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测试工具单一等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以真实性评价理论为依据,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如何开展和应用真实性评价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具有评价任务的真实性、评价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评价方式的真实性等特征。据此提出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真实性评价的五个步骤,并设计了四种类型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方案,为拓展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教育功能、提高体质健康监测效果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验对照,寻找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并就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进行多维探讨和分析,寻找其解决办法,提出干预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比较,结合笔者多年测试的经验和有关统计数据,指出了两个方案的不同点和新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更好地执行新标准的建议,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及普通高校有效执行新标准,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