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八.杨伟光教授从世界电视发展的前沿入手,分析了中国电视与世界一流大台的现实差距,确立了经典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展开了对中国电视艺术价值实现和内容生产的理论考察,着重分析了中国电视艺术生产战略中的优秀节目为王、精品意识、大制作等一系列论题,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电视在理论、机制、组织等多个层面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演进,各国传统文化也正借助全球化走向世界,语言的国际推广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机构,孔予学院的建立与快速发展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其文化传播价值在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外档案鉴定工作体制、鉴定理论与标准、鉴定程序与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曹巍 《现代出版》2004,(1):22-25
赖德胜:1966年生,江西省安远县人。经济学博士,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收入分配、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7)和北京市新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1),先后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200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和北京市“五四”奖章(2003)。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奠定了基础。从当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促进我国媒体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维东  左翰颖 《新闻大学》2008,44(1):129-136
消费文化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的前提,也是中国自身经济成长的重要保证;在跨国公司渗透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在短短的20年中培育出了西方历经百年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电视媒体作为传播消费文化的利器被大加利用,其对消费文化中享乐、暴露和自恋主张的回应是导致中国电视媒体低俗化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在推广消费文化的同时,借助其在本土媒体市场中的代理人——跨国广告公司和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媒体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构,在欧美模式的广告代理制下,作为跨国公司重要代言人的外资媒介购买公司实现了对中国优质广告客户的控制(跨国公司和本土大品牌)以及对本土优质电视媒体资源的掌握,在压缩本土电视媒体经济利益的同时,出现了向内容领域扩张的倾向,对本土电视媒体的社会利益提出了挑战,需本土电视媒体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7.
嵇晓萍 《视听界》2011,(2):98-99
作为商品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电视购物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大的方面看,电视购物的成败,总体上取决于商品、覆盖和服务三项根本要素;就电视通路的组织构成看,电视购物又分为前台(接线服务和商品呈现)和后台(商品置入、物流、资金结算等)。相对而言,商品呈现环节的“演播厅竞争”,值得引起购物公司的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将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决策服务提上了改革日程,提出了"使哲学社会科学界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发展方向。思想库和智囊团在欧美国家称智库(Think Tank),一提到智库,许多人习惯以英、美等国家作为参照,认为智库是社会"第三力量",是独立于政府的政策咨询机构。因此,"独立性"被许多人视为现代智库的重要属性。受这一认识影响,不少人批评中国的智库体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缺乏独立性,进而将智库改革引导向加强独立性这一方向,要求"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建立新体制。这一认识有两个问题:第一,模糊性。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西方国家智库的独立性到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二.面对当今电视界呈现的"秀"浪潮,周星教授从梳理中国"电视秀"的发展脉络出发,围绕着"电视秀"这一媒介景观的文化语境、文化表征、媒介规则的失范与自律、文化自觉等范畴,着重从理论的层面,媒介与文化的双重视角,对"电视秀"展开了深入论述,并对"电视秀"的走向和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报业集团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效益上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进步,同时它也面临着国内外生存环境的全新变化。面对新形势下国内外的竞争及发展机遇,我国的一些报业集团也暴露出竞争力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其中体制与机制落后成为关键性因素。如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多数报业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访谈,统地梳理了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通过对电视批评主体、客体和批评方法的阐述,揭示了建立和完善电视批评学的意义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当前电视批评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五。面对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电视理论建构的时代性命题,胡教授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电视美学论、影视文化论、观念论、传播艺术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本框架,在目标确立、路径设计、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完整而又富有创造性地阐述了他的“创新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纪录是一种态度 --访钟大年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兼跨学界和业界,拥有研究者和策划者双重身份的钟大年教授将研究取向从偏重主题元素的"表现了什么意思",转向偏重功能元素的"如何表达某种意思",在开始发问"如何表达"的同时,那些隐藏在纪实表象之下更深层的逻辑元素被创作者的动机引领,在利用现实的影像创造一个意义系统的路上,纪录片被贴上了愈发鲜明的"人工制品"标签.从"纪实论"到"表意论"的构建过程中,钟大年教授在纪录片的学理分类、社会功能和市场化等范畴发表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三。尹鸿教授以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电视为基础框架,从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层面考察中国电视的生存现实,就电视媒介承担的公共服务功能、电视文化生态中的娱乐霸权、创意生产中的差异性传播以及电视内容产业的集团化战略等一系列关键命题表述了富合思辨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四.针对当下电视艺术出现的一些生存现状,张凤铸教授从电视艺术技术本体出发,着重探讨了高科技语境中技术崇拜、技术理性和艺术法则、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对电视艺术的文化生存困境予以精炼的阐释,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七.王伟国先生以缜密精炼的表述阐释了他对于中国电视剧创作、生产及本体理论研究中纲举目张的三个重要理论支点的理性思考市场化是中国电视剧生产的现实生存和未来之路;审美化是电视剧艺术对观众实施美育、怡情娱心的必然之境;影像化则在电视剧艺术丰富多样的外在形态中日臻完善的本体特征;为电视剧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提出了富有包孕性的理论设想和框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九.立足于国际电视业专业化频道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吉象教授系统分析了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多重背景,并就发展历程、运作体制等问题展开深入论述.针对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整合了国内外相关专项研究的最新资料,对专业化频道的生产模式、评价标准、节目分销系统、营销策略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