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文后公式:1950年,数学家吴文后发现的关于示性类公式,这是拓扑学的基本公式。黄方程:1950年后,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提出了声子——电磁波的耦合震动模。吴氏通用理论:五十年代初,物理学家吴仲华创立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华——王方法:1960年后,数学家华罗庚、王元在筛选及运用方面,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2+3”。童鱼:六十年代初,生物学家童第周人工育成了新鱼种。朱——刘算法:1965年,数学家朱永津、刘振宏提出的最小树形图算法。侯氏定理:1974年,数学家侯振挺提出了“Q过程唯一准则”的一个“最小非负解法”。龚氏物…  相似文献   

2.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认为,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又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还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些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会问问题。  相似文献   

3.
黄方程: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学家黄昆研究极性晶体的(?)学振动模时,提供一对唯象的方程。国际上称为「黄方程」。陈氏定理:指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吴文俊公式:中国科学院数学家吴文俊1950年发现的(?)于示性类公式,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吴文俊公式」。华——王方法: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王元,在筛选法及其应用中取得的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华——王方法」。龚氏物质: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龚立兰在人工合  相似文献   

4.
算理,简言之就是计算的道理,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计算的理由。我国晚清著名数学家华蘅芳说得好:“一切算法,其初皆从算理出。”这充分说明:算法来源于算理,是算理的体现,算  相似文献   

5.
师生双赢     
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在1950年提出“纳什均衡理论”,通俗理解为“每个人都从利已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即双赢。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等领域。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6.
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认为第一道选择题可能是一道错题。同年11月5日,12名院士用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为标题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向教育部提出质疑。这场“错题风波”也引起了我——一位普通小学数学教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理论,而且还要反映得到这些理论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现在我就谈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钢、郑金洲商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钢、郑金洲商榷●周浩波拜读了吴钢的“论教育学的终结”(载《教育研究》1995年第7期,下称吴文)及郑金洲的“教育学终结了吗”(载《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下称郑文)两篇争锋对垒之作后,感到有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教育学是否...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理论的历史和现状的多维透视,是当代教育学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显著标志。吴纲著《论教育学的终结》(刊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七期,下称“吴文”)而掀起学界不小的波澜,诸多论辩唤起我等对教育学“生命力”的深切感触,为求同存异,启发思路计,现谨将愚见不吝托付,不耻就问于吴织及诸位同道。一、教育学历史发展最极端的理论可能性或教育学“废墟”的实质是什么教育学‘“终结”的论辩,作为教育理论反思过程的自觉升华,于澄清学科发展现状的迷雾大有神益。“吴文”是从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一系列悻论和困境开始展开其教育学…  相似文献   

10.
一位著名的西方数学家曾这样殷切地说道:“我的后半生就是期待着在东方发现一位拉玛努扬那样的数学奇才……”新世纪来临之际,中国出现了一位研究拉玛努扬数学的奇才,他的工作引起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即便 20世纪初印度数学天才拉玛努扬有知,也会为此而欢欣…… 来自河南的数学家   2000年 10月 27日下午,美国享有盛名的伊利诺斯大学数学系古老建筑的穹顶下,“ Q级数及其在数论、组合论与物理中的应用”国际会议正在进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及荷兰、瑞典、比利时、韩国等多所著名大学及高等科研机构的数学家赫然在座。 …  相似文献   

11.
对一类有序错排问题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查志刚 《数学教学》2009,(10):22-23
错排问题,最早由十八世纪初法国数学家蒙摩提出:“某人给五个朋友写信.写出了信和信封后,叫秘书把信装入信封寄出去.但是秘书却把所有的信都装错了信封.请问,这五封信与信封错误组合最多是多少种?”最终错排问题由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完全解决,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读了贵刊2003年第11期吴进老师的文章“坦克中的人在何处看到外界的范围最大”(以下简称“吴文”)后,认为有一点值得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一般折线”研究综述天津市宝坻县教研室杨之中国人应该搞中国自己的数学,不要老是跟着人家走.——陈省身“一般折线”是我国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的四类新的数学研究课题之一.事实上,我国数学家傅种孙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正星形折线进行了研究,以后又有对...  相似文献   

14.
吕峰波 《中学教研》2009,(12):23-26
1“数学好玩”与做数学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程技术的先导、国民经济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好玩的特性.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举行,9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大会活动之一的“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开幕式上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送给青少年数学爱好者4个字:玩好数学.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1908年,克莱因当选为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并在之后的演讲和著作中一再强调: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因此空间的直观、  相似文献   

16.
刘晓力 《科技文萃》2001,1(1):157-158
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数学家大会上,被称为“数学巨匠”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向全世界数学家提出了20世纪亟待解决的23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100年里,这23个问题不知使多少不乏才力的数学家倾注心血,为之欢乐为之忧。23个问题中的第二个,是证明初等数论形式系统的无矛盾性。然而,处在世纪之初的希尔伯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给他本人和20世纪的思想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充分运用数学家轶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书中著名数学家阿贝尔说过:“一个人如果要在数学上有所进步,就必须向大师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轶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办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也不无稗益...  相似文献   

18.
《职教通讯》2000年第2期刊载了吴昌盛同志的文章《论职教市场》(以下简称“吴文”),“吴文”认为“职教市场是指职校为社会培养的专门技术人才和用人单位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并进行供需双方交换的场所及交换的总和。”“是指教育产品(教育所产生出来的人的劳动能力,其现实形式是学校输送出来的毕业生),按照其各自形成过程中各自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形式。”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在有关教育经济问题的研讨中,不少同志提出的新观念,不仅丰富了教育理论,也促进了教育实践。但有些思想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17世纪末,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文章中,首先使用了“function”一词。我国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在翻译《代数学》(1895年)一书时,把“function”译成“函数”。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包含”的意思。李善兰给出的定义是:“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中国古代用天、地、人、物4个字来表示4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这个定义的含义是:“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所以“函数”是指公式里含有变量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瑞士数学家欧拉发现了多面体顶点数V、面数F和棱数E之间的关系式:V F-E=2,人们把它称为“欧拉公式”.其实,在平面上也有类似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