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感培养便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何谓语感?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即言语形式感.即听觉语感和视觉语感。语感是在听觉主体中.把客观物质言语形式转化为主观的精神现象.转化始于听觉主体对言语形式的感知,在感知的同时生成声音表象。这就是说.听觉与语感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依据语境感知、理解和评价印入性言语的能力,它是言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按接受言语信息的途径划分有两类:一是视觉语感,它与言语视觉分析器相联系;二是听觉语感,它与言语听觉分析器相联系。语感按言语信息的表达途径划分则可分为相互对应的几类:有声语感,与有声言语相联系;形体语感,与形体言语相联系;副语感,与副言语(表情)相联系;书面语感,与书面言语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词除了表示概念性的抽象意义之外,有许多还具有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就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是词的附属意义。例如“鸡冠花”这个词,除了表示“一种植物的花”这样的概念之外,人们还会联想到这种花的形状像鸡冠子,从而产生形象感。当我们听到或看到“眼镜蛇、杏黄、哆嗦、鱼跃、轰隆、雷鸣、香喷喷”等词的时候,恐怕不仅想到它们所表示的概念,还会得到一些概念  相似文献   

4.
礼貌语言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使用的,能够表达礼仪的词或句子,它包括"赏脸" "你好吗"这类礼貌意义已经固化的词或固定格式,也包括人们为了表示礼貌而选用一定句子的言语行为.本文将以老舍作品中的礼貌语言为研究对象,找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探讨汉语礼貌语言在句子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无论是歌唱、器乐演奏或理论创作,都要通过声音来表达。而这些声音又要通过听觉来感受。因而,做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具备较好的音乐听感是必备条件。但好的音乐听觉并非人人具备,而是通过  相似文献   

6.
文字的属性     
一、文字的物质性 文字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形体。任何文字都有一定的形体,它是文字的物质形式,人们就是通过文字的形体而感知到文字这种物质的存在,正如人们通过语音而感知语言的存在一样。 文字作为一种物质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而使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虽然它并不一定有重量,有体积,但它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是能用肉眼看得到的,因而任何文字都是视觉型的,都是能“看”的。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因为盲人已经失去视觉,因而用触觉来代替  相似文献   

7.
词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一定的声音形式,词是声音与意义的统一体。词以声音与意义的统一形式服务于交际,服务于社会。做为一个统一体,词包括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声音和意义。词的意义赋与词的声  相似文献   

8.
对"离合词"的认识人们并不统一,其实,"离合词"是扩展法留给我们的难题,在扩展法的指挥棒下,词可离可合的形式阻碍了我们对这种现象的本质的认识.事实上,离合现象并非词独有,而是词汇单位的一种普遍现象.词汇单位的历时态为词汇单位的离合提供了可能性,在共时平面,这种可能性在语境中得以实现.语言中的词汇单位是抽象的、概括的,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于言语中,包括凝固形式和分离形式.表面形式被分离的词汇单位是语言中的词汇单位在言语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变异形式.因此,离合词是词汇单位动态性的一种体现,而不是一种特殊的词.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汉语视觉词的多义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来自辞典的语料,对汉语视觉词"见"的词义扩展进行归类分析。最后结论表明,多义视觉词各意义不是并列的,在地位上有典型与边缘之分。它们之间以人们的基本认知能力为机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意义之间的延伸遵循着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扩展的单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模态是事物通过一定模式或形式所表现的属性或情形。不同学科对模态的划分也不一样。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认为,人们通过一系列具有意义潜势的符号进行交流,主要有语言(文字)、言语(声音)、图像、肢体动作、音乐等模态。认知科学则从人类的感知通道出发,把模态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情境教学中的模态专指情境的呈现方式、形态,如实物、图画、音乐、游戏等,多模态情境则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协同创设的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 感知法感知活动是幼儿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也是幼儿学习词汇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总是尽量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时词汇的感性认识,以促使幼儿从粗浅的抽象与概括中掌握词义。不仅学习实词时这样做,学习虚词也可这样做。如学习“渐渐”一词,我让幼儿通过听觉感知声音渐渐变大与渐渐变小;通过视觉感知气球渐渐吹大或渐渐缩小;通过运动感知皮筋渐渐拉长或渐渐缩短,从而让他们获得“渐渐”一词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幼儿就能较快地正确运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一、具体——抽象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作为艺术地把握世界方式的精神活动,其根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是以感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的內容是具体的。但作家表现的物质媒介语言却是抽象的。“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感觉表明实在;思想和词表明一般的东西。”这就叫做具体——抽象的矛盾,即具体的感性內容和抽象的表达媒介的矛盾。形象思维不象抽象思维那样在很大程度上用概念进行。作家既有语言活动,还有各种表象活动,这些表象除了关于人物语言的声音表象外,其余都是非语言的直感活动。文学家的形象思维既包括各种表象也包括情感、概念认识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动,而这一切都要用语言来表现。这样传达阶段就显得更加复杂。因此泛泛指出具体和抽象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一、原生态的语文感知 原生态是自然科学术语,指的是物质的初始状态。语文感知。就是学习者(学生或教师)通过他的视觉与听觉主动感知言语对象(口头或书面的言语)后,对所提供的信息刺激进行独特的搜索选择评价,在重新组织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结果的一种物质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视界与文本视界发生互相碰撞、对话、融合,从而生成具有创造性的文本意义。原生态的语文感知就是指学生与课文发生对话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文本的一种信息搜索、意义评价、文本构成、成分关系等方面的具有创造性的初始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14.
形式美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美的形态,同作为与美的内容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的美的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形式美是指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各种可感的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构成的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美。美的形式则是指审美对象中呈现或表达美的内容从而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联系,主要在于美的形式中包含着一部分形式美,或者换句话说,一部分形式美来自美的形式。 作为审美对象,一般是由一定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其中,形式的因素可以区分为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所谓内在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组织联系和结构安排。所谓外在形式是指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5.
化虚为实亦称化抽象为具体,是古典诗词常用技巧。它往往运用拟人、比喻、侧面烘托等手法,借助具体事物把抽象的声音、情感等对象描摹得真实可感。《李凭箜篌引》《琵琶行》《听颖师弹琴》都是描摹声音的佳作,它们不仅借助联想、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而且对乐曲的节奏变化、音乐的影响效果进行渲染烘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人称代词是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词类,其特点在于:人称代词没有实体意义,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指称对象,它的具体指称总是寄寓在言语行为进行的具体语境中或连贯性话语之中,它在言语中的作用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行使指示功能,而第三人称则主要行使内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与任何事物一样,词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意义是词的内容,声音是词的形式。某个意义为什么用某一声音来表示,而不用别的声音来表示,则是有原因的,有根据的。因此在一定情况下讲清词的声音来源是必要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词的形式教学的任务。从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统一上来讲清生词,能够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把机械识记转化为意义识记。如果教师只向学生讲解词的一般意义,不告诉他们这个意义内容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语音形式的原因,这样,这个词的形式与意义的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就是机械的,不可理解的,这种  相似文献   

18.
<正>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是用数学语言揭示事物的共同属性及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认知心理学把数学概念定义为"符号所代表的具有标准共同属性的对象、事物、情境或性质",这里的符号主要指具有一般意义的词。例如,看到"圆"这个词,人们首先从生活中想到具体的圆的表象,然后从中抽象出圆的概念。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离开具体圆的抽象圆,这时"圆"这个词就代表了一个概念。概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  相似文献   

19.
地理课形象化教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课形象化教学初探●陈定珠/杭州八一中学如何把抽象的文字知识通过形象化模拟,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目前地理教学研究中的一大课题。形象化教学就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动作,强化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使视觉中枢与听觉中枢建立起对应的紧密联...  相似文献   

20.
在抽象处组织言语实践 抓住课文中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组织言语实践活动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