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以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误读这一视角出发,采用文化误读的相关理论对作品中改写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进行分析,通过列举和分析作品中的有关实例,试图探索汤亭亭对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误读的原因,旨在论证汤亭亭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的文化误读,是在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现代神话,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英译史上,不少译本中存在误读现象。《论语》英译中的误读可分为两种: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前者是因为译者中国语言和文化水平有限造成,后者则是因为译者为了达到其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有意为之。不管是无意识误读还是有意识误读,最终造成译文和原文相差甚远。在以后的中国文化外典籍译中,应该尽量避免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3.
青春误读     
一直以来.你以为你对他的是爱。你记住了他的生日,你知道他最喜欢的歌星和最爱穿的颜色.你关注与他有关的人.别人谈到他时你会心慌意乱地洗耳恭听却装作神情自若,有什么事儿你最想先跟他说.你会揣摩他说一些话的意思.一段时间没见面你会担心你们关系疏远甚至他会忘了你.你会不停地偶然出现在他的必经之路上.见到他你会很开心.你会对他很...  相似文献   

4.
陈昌梅 《现代语文》2006,(12):20-20
《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一线教师勇于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由于我们认识上的局限,对《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科学全面,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偏差,以致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其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向称难读,为之校正代不乏人,然至今仍有不少遗留,今特举十例予以校说。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期一些批评安德鲁·勒菲弗尔改写论的文章反映出国内译界并没有真正理解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没有看到改写理论的描述性、历时性的本质及其研究的宏观层面,对勒菲弗尔的改写论有较深的误读。在翻译学学科建构日益重要的今天,很有必要澄清这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发表以来就充斥着矛盾的声音,在上海怀旧的文学环境中更是直接被作为怀旧文本阅读.文章旨在指出作品在强大的消费主义掩盖下被忽略的生活意义,揭示出文本对传统朴素生活方式流逝的忧思及对消费主义的警醒这一真正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9.
王光华 《中学文科》2007,(7):104-104
1.踏莎行 踏莎行,原意指的是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是北宋寇准的创制。据说.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他忽然想起唐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兴起马上作了一首新词,定名为《踏莎行》。此词所咏,于暮春季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这是一个"误读"的时代,甚至是一个"无读"的时代。 读书,作为曾经十分惬意和十分高雅的事情,在当下变得庸俗与不合时宜了。阅读已经包含了无数的功利和铜臭气息;全民皆商行为、利益至上心态,左右着人们的阅读和追求。  相似文献   

11.
原载于1935年8月20-23日《大公报》的白梅的文章《(雷雨)的批判》指出:《雷雨》“在质与量上,都是中国剧坛上空前的收获。打算有力的推动中国剧运,创作长的剧本是目前的要图,只靠着翻译和改编外国剧本到底不能独立发展,回顾几十年来的国产剧本还是那些形式简短内容贫乏的几本,不能给观众以大量的满足。《雷雨》便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庞德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就是他在《诗章》中使用了大量汉字,他对汉字的拆解不仅帮助他理解字意,而且帮他深入触及相关的化含义,然而错误的折解使他出现很多牵强附会,贻笑大方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7年第8期发表了杨先武老师的《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一文,杨老师认为:“‘父亲’把改变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台阶却是可悲的”。父亲的可悲在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更为中国农民的落后状态和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叹息。父亲的故事不过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不能不道德相待并缺乏相互尊重的现象。父亲渴望赢得尊重,但他并不懂得怎样才能赢得尊重。只能迎合世俗观念.费尽体力筑高自家的台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谢芳 《现代语文》2006,(8):45-46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新的希望,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权威、作者权威被颠覆,一元解读被多元解读代替。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读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从而赋予了文本新的、独特的生命力。比如选进语文课本中的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和刘心武的《十首足矣》就是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对文本所作的新的、创造性的解读。但是,欣喜之余,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任意解读甚至误读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发现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百分数的例子。于是,我设想就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原汁原味的信息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生活化的数学课。  相似文献   

16.
误读在《雷雨》的接受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 :主题取向的社会化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 ,审美态度的功利化。误读的原因主要来自作品的内在矛盾和时代的期待视界。误读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丧失。多元化的审美生态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误读与误译     
做竞赛评委,一天听了六节课,都是讲授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人教版《语》七年级下)。真是不讲还清楚,讲了倒糊涂了。有老师专门点出选择的路是荒凉的并更加具有挑战性。还有老师在归纳诗歌主旨时强调“选择时要慎重也要勇于选择,选择后无怨无悔”。“选择要与众不同要创新,选择好了就勇往直前”。“选择前疑惑,选择时果断,选择后留恋”,并鼓励学生“坚定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厉佳旭先生说他看了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之后“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而我在看了他的《维纳斯真的必须失去双臂吗?》(载《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2期),也同样是“觉得实在有许多话想要说”——厉先生误读了《米洛斯的维纳斯》,因而也误解了清冈卓行。他的质疑精神是好的,但对别人文本的误读则是令人遗憾的。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沈德潜语),与《木兰诗》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历来传诵不衰,也是中学语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人们对刘兰芝的评价一致比较高,但对焦仲卿这个人物却颇多微词,“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作活活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唐驶集》第九卷)。  相似文献   

20.
复译将竞争机制引入同一作品的翻译之中。不同的《孙子兵法》译者为翻译史地位而相互竞争,贾尔斯、格里菲斯等强力译者因为时间上的先到优势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后世译者处于他们影响的阴影下,难以阐释创新。后世译者中,梁荣锦巧妙地选择蔡志忠的漫画册《孙子说:兵学的先知》为翻译底本对《孙子兵法》进行漫画化改写,实现了译文的漫画化、具象化和剧情化。这种漫画化改写本质上是对前驱译本的误读,它使梁荣锦突破了贾尔斯、格里菲斯等强力前驱的遮护,赢得《孙子兵法》翻译史中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