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作文题目】朱自清永远忘不了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为他买橘子的背影。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难忘的背影?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解析】八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在文中细致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几乎识字的人都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也是一篇记事散文。先生在后来写道:“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写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6.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7.
读了朱自清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父亲的背影”深深地烙在脑际里,父子间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一段描写非常感人,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两年多没看到父亲,接到了父亲的平安家信后,情不自禁流出了眼泪。作者在文中只忆起父亲送自己上火车一段,那么琐细,那么平淡,却又那么动情,那么难忘。字里行间透…  相似文献   

8.
作在1947年7月1日答《艺知识》编问中说:“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二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  相似文献   

9.
想念父亲     
今天课堂上,我又一次领着学生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开篇读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喉咙发紧哽咽着,眼泪不禁滑落.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幻化成了我的老父亲——身材臃肿,腿脚不便,不说蹒跚地走,就是挪到门口院子晒太阳都呼啦呼啦喘着粗气.  相似文献   

10.
重塑父教     
《父母必读》2013,(4):88-88
提到父亲,我的头脑中总会《背影》——那个穿着黑布大马褂,体态臃肿,步履蹒跚的形象。相信在很多人心中,作为与母亲同时存在的另—位家长,父亲的角色相对要模糊得多,正如最近微博上被转发多次的一张图片所示:饿了,找妈妈;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作者极深的语言造诣,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他散文超乎寻常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的情韵美《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融情于叙述、描写之中,是《背影》语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作品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谢世而奔丧回家,丧事之后“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临行时,父亲又特地去为“我”买了几个桔子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13.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14.
在所教的语文课文中,《背影》是我最喜欢为学生有感情地范读的课文之一,尤其读到年迈的父亲艰难地攀爬月台亲自为儿子买橘子那一节时,我扫一眼课堂上认真听读的学生,总能发现有一些学生眼睛已酸,坐在下面悄悄地抹眼睛。
  本文的刻画角度真的是很新颖,选择通过"背影"来刻画父爱———尤其是在一个沉重灰暗又笼罩着生活的辛酸的环境氛围中,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年迈父亲动作艰难甚至可笑的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让多少人为这种朴实无华甘心情愿为孩子付出的父爱而潸然泪下?生活中,人在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时候,只注重前面表情、言语的修饰和美化,把光辉灿烂只留给了正面,往往忽视了背面,让背影始终处于原始状态。所以,背影所呈现的只有人故有的真实、朴素。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如同电影中一个特写镜头,拍得那么细,拉得那么慢,"攀""缩""倾"等这些准确传神的动词的运用刻画了一个努力、笨拙而艰难的背影里,这一背影承载着太多的人生的艰辛和不易,承载着太多的沉重的爱和责任······仿佛凝重的父爱就定格于那一幕,让每个人为这个身体臃肿但仍不辞劳苦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意、爱戴和怜悯之心。作者通过超乎常规的视角,刻画父亲的背影,让人产生深思,产生联想,获得感悟。所以本文着重刻画背影的第六自然段,为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情感,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的分析,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感受父的亲形象和无言的父爱,同时让学生得到写作上的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特写镜头”,是将电影术语移用到写作文中,是指对写作对象进行细致、详尽的“放大”描述。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拍几个“特写镜头”,就能把人、事、物、景的特征和情状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就虚试作文来说,自然也就能提高得分率。特写镜头拍“人”。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父亲是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编筐扼篓,重在收口。”文章结尾,就跟编篓子要收好口一样重要。大家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结尾不仅点了题,而且形象地描绘了父亲为生活奔波劳碌的身影,流露了对父亲眷念的深情。假如结尾写成“啊,父亲,我是多么敬佩您!”也未尝不可,但那样就显得淡而无味了。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也能构思出许多好的结尾,不妨给大家介绍介绍。那一次大家都写的是命题作文《微笑》。各人的结尾都不一样,没一个…  相似文献   

18.
生:老师一再强调写作文要写好细节。师:是啊。写细节很重要——比如,朱自清先生通过父亲过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感动了数以亿计的读者: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大师的笔下,衣服往往被赋予复杂的社会文化内涵,有时寥寥几笔,就使人物神情毕肖,其性格奇峰般凸显出来;有时看似闲笔,但它的映衬作用和暗示功能却胜似画龙点睛。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典范也不少,如下:一、“父亲”的袍褂——家境折射点朱自清的《背影》打动了许多人,其中服饰描写是助了一臂之力的。当文章叙述到“父亲”为“我”买橘子时,作者抓住了“父亲”的衣着进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一个“黑”字,折射出了家境的惨淡,隐匿了暗自伤感的许多潜台词:本是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被…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同志的《背影》最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一封书信,导出写作缘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