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对从说:你们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吗?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窝。下对卞说:出头的椽子先烂。1对7说:站直了,别见人就点头哈腰!郁对有说: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几对风说:谁那么缺德,在你身上打叉?口对回说:你什么时候怀孕的,肚子里多一口?真对慎说:哥们,你的心怎么跑到外面来了?凡对几说:胸无点墨!者对都说:别以为长了只耳朵就什么都会了!云对去说:叫你别强出头,现在回不来了吧!太对犬说:低调一点做当家夫人,张扬一点成异类畜生。日对旧说:丢了拐杖,我比你帅多了!煎对剪说:火海刀山一样都不好受啊!“字”说…  相似文献   

2.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3.
说“字”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4.
说“的”字     
“的”是我们经常见到用到的一个词。作为实词,它是鲜明,明白的意思。宋玉的《神女赋》有“朱唇的其若丹”的句子,其中“的”字就是鲜明的意思,全句说的是“红嘴唇象朱砂那样红得鲜明”。“的”又当箭靶的中心讲。荀子劝学篇说:“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这个“的”就是箭靶的中心;“质”是箭靶。这句是说,“因此箭靶的标的挂出来,弓矢自然就射来了”。又引申为目的、标准的意思,现代汉语经常用到“目的”这个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转换字"的五个方面:有无转换字、是非转换字、整体与局部转换字、正负转换字、一个与几个转换字。  相似文献   

6.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7.
说“三”字     
三字搭配其他数字,词语颇多,这是汉语里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仅仅以三起始的珠算口诀,就有好几个成了固定格式的成语。三人合伙做生意,大家谈好,出资和利润都是三一三剩一。此语是三人均分,各占三分之一的意思。饥肠辘辘之时,发现一桌美味,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这又是个珠算口诀,是说不管怎样,无所顾及(去做)。  相似文献   

8.
说“剔”字     
"剔"是一个具有很多义项的动词,作为一个义项众多的动词,"剔"的语义发展有自己的一个演变过程,即动词"剔"语义扩大,使用范围宽泛的一个演变的过程。下面就从"剔"的本义说起,通过探讨其在各个时期的历史演变,以及词义发生变化的原因,来更加深刻地认识"剔"字。  相似文献   

9.
说“何”字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说“樑”字     
今日翻阅南宋袁文(1119—1190年)的读书笔记《饔牖闲评》(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7年10月版),此书卷四有一条是这样说的: 米元章写《遂州圣母庙碑》,“梁”字更加“木”而作“樑”字,“梁”字自有木,何用更加木也!  相似文献   

11.
说“乾”字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干”字的繁体之一写作“亁——干:干幹亁。其它一些古代汉语教本在讲到繁简字时也有举“干”字为例的,却几乎均把“干”的繁体之一写作“乾”。究竟是“乾”对,还是“亁”对呢?有些语文教师说,“干湿”的“干”的繁体应是“亁”,只有“乾坤”的“乾”才写作“乾”。是这么回事吗?我为此查阅了一些字典词书。查阅的结果是:《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均只有“乾”字而无“亁”字;一九七九年版的《辞海》虽收有“亁”字,也认为通常  相似文献   

12.
说“的”字     
“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说熟悉,是因为常见,它的“出场率”很高,使用频率达3.59%以上;说它陌生,是因为多数人不知道它的“来历”,更不知它的多种读音和用法。《说文解字》说:“的,明也。”段玉裁注:“旳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所以小篆以前的“的”字左边不是“白”而是“日”。后  相似文献   

13.
说“口”字     
口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字,至今基本字义不变,指的是能吃饭、会说话的嘴。其实,从古代造此字始,口的说话功能都被挤到了第二位,最重要的是指吃饭。其他意义则是口的借用义、引申义了。中国人将吃饭看得很重,这是因  相似文献   

14.
说“茶”字     
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茶。茶不仅能体现中国人安逸闲适的生活情趣,而且成了一种文化象征。喝茶是中国人的发明,并传遍了全球,因此世界上主要语言的茶字,由于最早西方人买茶地点不同,或来自中国福建语,或来自北方话,总之各国音译茶字多源于汉语。  相似文献   

15.
语言大师毛泽东幽默的“了”字对话,至今仍传为佳话。在红军转战陕北的艰苦日子里,一天深夜,部队进驻田家湾。由于人多,村小,房少,毛泽东同志和十几位同志共睡在一孔小窑洞里。房东老太太不安地说:“这窑洞太小了,地方太小了,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209页:“共25个省级行政域和内蒙古等盟旗。”“行政域”应为“行政区域”;“内蒙古等盟旗”应为“内蒙古盟旗”。少了“区”字,多了“等”字$宁夏固原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7.
漫话“了”字低年级学生在使用“了”字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正确地理解。“了”为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用法。了(liao)用于“明了”,“一目了然”,“了解情况”等。了(liae)用于“了望”,“你在远处了着点儿”等。了(le)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  相似文献   

18.
该用了时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了”字打油诗@林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大概就是“你”了——“你太不像话了!”“你真是槽透了!”“你应该……你不应该……”在一片“你你你”的批评、质问乃至斥责声中,孩子或惶惶然, 或茫茫然,或愤愤然,效果都不怎么好。效果不怎么好的原因,固然可以从孩子自身去找。但是家长不太讲究教育艺术,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试想,连珠炮式的“你你  相似文献   

20.
星期六早上,童童睡得正香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童童表哥,我回来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童童似醒非醒地问:"婷婷表妹,这么早你从哪儿来?有什么好消息?""我从作文王国来呀!你忘记啦?是你把我写在作文里,我就到了作文王国了。作文王国的人都说我一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