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对“下基层”一词感受颇深。下基层有很大的相对性。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各县,都可谓“下去了”。即使到了最基层的厂矿、乡村一级采访,也还有个深入问题。如果只是听听介绍,点上看看,拿上材料回去写稿,而对于普通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要反映的事情究竟怎么看,自己心里没底,写稿时就难免要犯嘀咕:不知群众买不买这个账?其实,这样的“下基层”很难说是真正下去了。今年春节前,报社布置抓一些节日稿件,我有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工作7年有余,从采访记者到责任编辑,其中感悟最多的是:作为一名地市报的采编人员,一定要坚持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写稿、编稿。  相似文献   

3.
说起地市报记者应该“攻”大报(给大报写稿),许多人会不以为然:“我们有自己的阵地,何必费那个事!”不少同行只写“本报汛”,而不问津上级报纸。我以为这种倾向不利于提高地市报记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利于提高地市报纸的质量。我认为地市报记者经常“攻”大报,至少有以下好处:首先,地市报记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基层.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不应圈于本报狭小的天地,有责任、有义务“攻’大报。其次,经常给上级报刊写稿,可以养成在写作上从高从严要求自己的习惯。相比较而言,地市报稿件就好上一些,有的地市报采用率高达百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脚已经踏进“门”里。将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迅速与WTO“接轨”,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主动,化弊为利。从WTO谈到给《中国军校》“校园话题”写稿,首先也要解决一个写稿与用稿“接轨”的问题。打个比方,你写的话题需要卖,我需要买,这就构成了买方与卖方市场。如果你的话题适合我的口味,我当然要买,而且急着想买;如果根本就不合我的口味,那我肯定不买,你写的话题也只是废纸一张。作者与编者之间解决好了“接轨”的问题,你的话题就有了“销路”,这岂不是两全齐美之事。?闲…  相似文献   

5.
前些时,某报载文,提出要“赶”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去。看到此文时,我曾经联想到我们新闻界也应“赶”记者下基层。果然,最近召开的华东九报第十一次协作会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次会议在强调抓紧抓好新闻队伍自身建设时指出,目前,要下决心把记者“赶”下去,让他们沉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用“动员”、“希望”、“引导”,却非要用这个带有强制色彩的“赶”字呢?其中道理是无需多说的。确实到了该“赶一赶”撵一撵”的时候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数十万记者,现在正蹲在老百姓炕上同婶子大爷唠家常的有多少?正在大漠荒野的帐篷里同石油勘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7.
写稿感悟     
写稿5年,回头看看自己在新闻写作上走过的路,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三种境界。一、发了就好。刚开始写稿时,唯一盼望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稿子寄出后,每天首要的活儿就是到收发室取报纸,然后怀着急切的心情开始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稿子,只要能找到自己的一个“火柴盒”、“豆腐块”甚至“豆腐丝”,心里头的舒坦劲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的写作状况属典型的盲目“寻食”,日日东跑西窜,只要自  相似文献   

8.
夜宿农家听民意,走街串巷访民情,跋山涉水问民生……去年以来,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好的新闻作品涌现出来,新闻工作者的作风、文风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同时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比如,下基层前,拿不准下去采什么?下去了,看到很多新鲜事,又拿不定主意,究竟写什么?要落笔了,面对丰富的素材,又很纠结,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这些困惑的核心是没有  相似文献   

9.
多想几招     
所谓“多想几招”,就是在写稿时不要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要从角度的选择到主题的挖掘,从思想的提炼到情节的安排,从语言的运用到题目的确定,都要想一想,除了这样写,还能不能那样写。这就好比打仗,常常研究几个方案;盖房子、搞建筑,往往要设计、制定多份图纸和方案。写稿了,多想几招,等于在头脑里多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工,业余嗜好就是每天爱翻看新到的报刊和写稿。提起写稿还有段来历。 1984年7月,我从职业高中毕业后,暂时没有分配工作。待业期间,感到无聊,每天拿起书本翻看,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于是提笔写了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体会,投寄《塔城军垦》报社。没多久,这篇习作印成了铅字,心里很高兴。可是许多冷嘲热讽跟着来了。有的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就会吹牛,你是这样想的吗?”还有的说:“连里没一个写稿的,就你爱出风头!”这些话好似一盆凉水,泼到我的头上。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地市报要有所作为,必须在报道内容、形式以及理念上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从鹤壁日报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地市报只有不断增强贴近性,才能不断地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读者,争得更大的市场。联系鹤壁日报的实际,我们体会到,地市报增强贴近性,必须要在“快、短、多、特、活”五个字上下工夫。新闻要“快”先睹为快,这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从报纸发行区域特点来看,地市报更要“快”。所谓“快”,即新闻采访快、新闻编发快和报纸…  相似文献   

12.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13.
“喜新厌旧”本多指男女爱情上的不专一。可一位朋友硬说这是所有编辑的“通病”,而他,就是针对编辑的这种“通病”投其所好,才摆脱了以往的只写稿、不见报的窘境,并在短期内跃入了优秀通讯员的行列。由此我也联想到,我们不少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刚寄出了三、五篇稿件没见报就自暴自弃,要么埋怨编辑不识货,或者认为是自己在报社没“内线”。其买,这是这些同志还不了解新闻要新的这一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为党报写稿,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10多年来,刊用的稿件大约在400多篇以上。 俗话说:10年磨一剑。回顾十多年来我为党报写稿的实践,我确实有好多体会,好多酸甜苦辣,要而言之,有以下几方面: 要有认真的态度。为党报写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必须有认真的态度。有了认真的态度,才会把写稿当作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当成“负担”;才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不是应付“差事”。十多年来,我的工作岗位经历了好多次变化,包括从机关到基层的变化,从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的变化,从部队到地方的变化等。由于我认识到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每个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周强 《新闻前哨》2021,(3):24-25
地市媒体融合是大趋势,融媒体中心建设是重要支撑,内容建设是融合的核心。地市媒体融合要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做到“全媒体、融传播”,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刚当通讯报道员学写稿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过:一篇文章总是由无数个字、词、句组合起来的,同样一句话,怎么个说法,各有巧妙不同。老话、套话、大话、空话是文章之大忌,多些鲜蹦活跳的语言、定能为文章增色添彩。在我多年的业余写稿的实践当中,我牢牢记住那位老师的教导,遣词造句注意在“鲜活”上下功夫。   一、要多些与时代精神合拍的鲜活语言。一次,我们下基层围绕发展经济搞调查研究,基层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乡土人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有的说,在农村首先富裕起来的,是那些跑码头,闯市场的“田秀才”、…  相似文献   

18.
为谁写稿     
新闻报道的长风是怎样兴起来的? 从表面上看,新闻写得冗长是个业务问题、技术问题,其实,它在相当程度上关连到一个根本问题——“为谁写稿”的问题。是为革命写稿,还是为个人写稿?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同志中间,不能说都已经解决了,不能说每个人  相似文献   

19.
武警青海总队五支队近两年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500余篇,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们主要做法是:勤动腿,多留心,常联系。勤动腿。“新闻是跑出来的。”支队根据这一共识,要求报道员每周下基层采访3天,剩余时间用来读报、整理材料、写稿。实行这一办法大大提高了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写稿的积极性。今年5月,支队政治处两位报道员主动深入到200多公里外的执勤中队采访,采访中当他们了解到该中队一个班长打骂体罚战士被劳教和火炮中队一战士违章参与经济活动被处分等素材后,便采写了《五支队严惩违纪现象不手软》一文,恨快被《人…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通讯员,4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从蹒跚学步到跨入新闻门槛,经受了不断耕耘的艰辛,也得到了有所收获的喜悦。有的同志说我写稿“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头”。这当然是过誉之辞。我写稿的“劲头”是哪里来的呢?正如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