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高速摄影机,现场拍摄了我国优秀曲棍球运动员的4种传球(轻击、重击、推球、挑球)技术动作.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曲棍球4种主要传球技术的运动学规律,并对运动员的击传球技术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
短角球技术是当今曲棍球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手段,在曲棍球比赛中短角球技术的精湛程度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为确立较规范的短角球动作技术模式,以提高我国男子曲棍球短角球的射门技术水平。研究对象为:中国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短角球射手宋义,身  相似文献   

3.
拉射技术是曲棍球项目中一项复杂的专项技术,也是短角球进攻战术的主要得分手段之一。拉射技术最初仅出现在男子比赛中,随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身体能力的提高,直接用拉射技术破门得分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水平女子曲棍球赛事中。在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过程中,一直把提高重点运动员的拉射能力作为训练突破的重点,在2011年冬训期间,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在训练中加入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方法,以提高2名运动员的拉射球速。  相似文献   

4.
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和屯适宜的状态是比赛成功的保证.因此,本文就目前曲棍球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及促进曲棍球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策略进行了阐述,最后重点对曲棍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控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男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参加第11届全运会曲棍球比赛的男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比赛跑动能力进行分析,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曲棍球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表明下半场由于体能下降导致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有所下降。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的第1速度段跑动距离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在下半场下降更明显。在划分运动员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对比发现,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跑动距离存在显著的位置特征,前锋运动员和前卫运动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运动员。前锋运动员、前卫运动员和后卫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高于下半场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蒋善华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2):44+63-44,63
提高羽毛球专项素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多球训练法,它对提高运动员的球技、战术和实战水平都有显著的效果。本文对羽毛球多球训练法的概念、具体实施方法和其对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羽毛球多球训练法是一个提高运动员专业技术的好方法,并为羽毛球运动员提高专项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上海闵行第三中学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已有15年之余,期间中国曲棍球协会命名其为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为了促进上海市第三中学青少年女子五人制曲棍球项目又快又稳地发展,做了本次探讨研究,在了解现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有科学化训练的意识;教练员、老师、家长应协助运动员来平衡学习与训练,运动员自身也要学会自主调节.  相似文献   

8.
向参加2010年全国女子曲棍球冠军杯赛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各队的队医、教练员进行访谈,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无接触情况下受伤比例较高,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项目特点,如被球击伤和被棍击伤,此外他人侵犯、力量不足、场地护具欠佳等也是运动员受伤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队伍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江苏省女子曲棍球后备人才来源较为狭窄,年龄结构偏大,选材方式科学化较高,运动员从事曲棍球前均参与其他运动项目,绝大多数运动员训练年限在3-4年,运动员训练态度和动机较为成熟,但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普遍不够理想,退役后的就业情况不佳。建议:推动曲棍球项目普及开展;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拓宽运动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曲棍球运动规律与我国曲棍球运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访谈和比赛观摩等方法,对我国曲棍球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发展 方向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曲棍球运动是个人和集体相结合的运动,是有氧和无氧混合供能项 目;体能是条件,对抗是基础,快速是保证,灵活协调是核心,技术是手段,短角球是关键。根据以 上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曲棍球运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抢篮板球意识,是运动员头脑对抢篮板球规律的自觉、主动的反映,是客观条件与身体运动密切相联的积极的心理活动。抢篮板球意识(以下简称“抢球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对抢球有积极意义的词语和观念性的动作模式。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抢球技术动作才有可能达到获球的目的,而能否产生这种动作  相似文献   

12.
球感是足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是控制球的基础,是技术水平获得高度发展的前提。足球运动员技术动作完成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对球感的熟练程度。球感的正确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对影响足球运动员球感发挥的若干因素,即感觉敏锐度、足球意识、注意力分配能力、自信心、情绪以及对比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行了分析论证,力求找到各因素内在的积极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旨在为足球运动员的球感训练及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足球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它包括作风、身体、技术、战术、意识等诸因素。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意识是发挥技术的先导,是驾驭足球比赛的灵魂。只有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足球意识水平,逐渐认识足球比赛的意义,掌握其规律、特点,才能很好地指导训练与比赛。什么叫足球意识呢?我认为;就是对足球比赛意义的认识。指运动员在临场比赛中,通过全面地观察、正确地分析判断,采取合理地、适时地(有球或无球)行动,达到战术配合目的的认识能力而言。足球技术只有在足球意识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4.
在足球比赛中 ,跑动是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观察、统计和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情况 ,找出具有共性的活动规律 ,掌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特点 ,可对教练员在训练中运用合适的训练方法提供参考。1 跑动时的活动轨迹都是不规则的曲线运动。根据观察和统计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有球和无球活动情况 ,其共性特点是 ,跑动时的轨迹是不规则的曲折线运动。如在攻守不断地转换过程中 ,摆脱、盯人、运球突破、抢截、插上、补位等。在有球活动中 ,曲折线运动约占97 %,在无球活动中 ,曲折线运动约占86 %。2 跑动时的动作应急多变。在比赛中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录像拍摄、观察统计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速度水平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项目的重要性,揭示了不同位置的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速度水平的特点,为曲棍球运动项目的速度水平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G849.13.G804.8 9800628浅述曲棍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刊,中,Ⅰ]/徐富,田东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3(3).-17-18(BJ)曲棍球∥训练∥比赛∥意志∥培养对曲棍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在当今曲棍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在训练和比赛及提高整体运动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曲棍球运动存在不重视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如何培养曲棍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等做了系统地论述.G849.92,G804.23 9800629运动生理研究在壁球训练中的应用[刊,中,Ⅰ]/钱铭佳,陈安∥体育学刊.-1997(3).-16-21图  相似文献   

17.
选拔优秀的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后备人才,是提高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水平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观察测量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心理测试法等方法对北京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了研究,并就选材原则、身体形态、气质类型及专项身体素质与选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选材观点,以期提高青年女子曲棍球运动员选材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时尚球类》2005,(3):18-18
去年11月9日国际曲棍球联合会在阿根廷宣布了2004最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和最佳青年女曲运动员提名。中国女曲队员付宝荣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9.
乒乓球的衔接技术主要是培养运动员熟练掌握"线路变化"规律和主动防守战术来预判对方的回球线路,并提前移动到最佳的击球点击球来实现.交互式多点多球训练法是培养业余运动员线路变化意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判断来球     
判断来球是击球动作的首要环节,正确地判断来球是决定步法移动和采用某种技术击球的前提,判断错误,步法、手法再好也将失去作用。乒乓球比赛的特点是,球台面积小,球速快,旋转、落点变化多。要准确地判断每板来球,其难度确实是很大的。然而,任何一项运动均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通过刻苦、科学的训练,不断总结经验,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的。随着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比赛更为紧张、激烈、复杂,对运动员各方面的运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断来球的能力,是乒乓球运动员必不可少的重要运动素质之一,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其作用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