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总是要表现出强烈的倾向性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的作者,表达其倾向性时有一个共同点:含着泪水微笑,即作家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对作品中的许多人物,既有辛辣的讽刺,又怀有深切的同情,甚至在讽刺之中蕴含着一定程度的赞颂。在审美学上表现出悲剧与喜剧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清中叶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剌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是一部在人生边上审视人生的小说, 1947年在上海初版时,在国内外文坛上就引起了轰动。之后,这部小说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现早已被改编…  相似文献   

4.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再现各自的社会风貌的,但前者大胆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原著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对照手法、悲喜交融法、适度夸张法以及细节描写法等五种。  相似文献   

6.
李华 《考试周刊》2013,(49):14-15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评价说"感而能谐,婉儿多讽"。作者吴敬梓通过运用漫画式的外形描写、夸张的笔法、对比的手段,把批判讽刺的锋芒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其残酷虚伪的本质,读后使人感到尖锐辛辣,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8.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现现各自的社会风貌,但前者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9.
《死魂灵》是果戈理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集中地描写了俄国农奴制下地主的寄生生活,极其成功地塑造了地主形象,并通过“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讽刺手法再现俄国地主的性格特征,表现了果戈理对农奴的刻画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围城》是古典和现代讽刺小说的巨著,在中国小说史上都达到了其它讽刺小说难以比肩的高峰;分析了二者讽刺艺术的共同点和鲜明的独特性,借以阐释其讽刺艺术上存在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探讨二者在讽刺艺术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初唐朝廷流行嘲谑风气,上至皇帝贵戚,下至举子小吏,无不卷入其中。在嘲谑中,尊卑贵贱的观念被暂时抛到一边,还出现了善于嘲戏的“弄嘲儿”。嘲谑才能甚至成为考量举子的一项“标准”。太平盛世、三教并行、统治者的宽容和文学崇拜的社会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嘲谑之风的盛行,这种风气也对政治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近代讽刺小说在语言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文从《儒》中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的使用入手,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加以论述,得出结论:《儒》中反复问句的使用体现了江淮方言的特色,但与今天的江淮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类型的反复问句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3.
比之《钦差大臣》,《升官图》更具有政治讽刺喜剧的典型性。作品政治讽刺的指向性可能早已不复存在 ,但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物 ,其遒劲而怪异的风格、大胆而奔放的想象却依然可以作为美的东西长驻人间。这种长久价值和魅力的获得 ,是作家超越心理困扰 ,终于进入高度自由的喜剧审美境界的结果。就此而言 ,《升官图》对于中国政治讽刺喜剧的发展不仅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 ,而且也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修辞格。从古至今.作家们不吝文思和才情,给人们留下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比喻。在上世纪90年代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小说和报告文学中.比喻作为重要的修辞手段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比喻,往往是作者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后才产生的,这样才能使描绘出来的世界变成理想的境界。才能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邵燕祥打油诗中讽刺作品是其对人类生命状态的关注,其中注入了诗人洞彻世情的嘲讽,显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自我的深刻审视,是诗人赤子之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丧葬礼仪描写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林外史》涉及了大量的丧葬礼仪描写。从民俗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民俗与社会生活关系等角度,对本小说中的丧葬礼俗描写做了多角度的观照。丧葬礼仪描写的价值在于以浓郁悲情氛围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段,揭示了明清时代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反映了明清奢靡趋利的社会风气和下层贫困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性,也存在着某些差异。该文从翻译过程、翻译初衷、翻译目的、翻译研究的作用以及发展、对于译者和译作的要求以及两者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对两个相近概念作了更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