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二十多年前,我的心中就常常浮现一个词--"二枚腰"。那是我在一九七三年,第十二届"日本围棋名人赛"的新闻报道中学到的。拥有"名人"头衔的林海风,接受号称"围棋电脑"石田方夫的挑战。才拿下"本因坊"头衔的石田方夫,从一开始就气势如洪,连胜三局,眼看只要再胜一局就能抢下"名人",日本的棋评家都说林  相似文献   

2.
正围棋在中国古代的本名为"弈",最早见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左传》《论语》《孟子》等。后人取黑白棋子对抗围地之意,改称围棋。围棋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别名。最早的别名——弈万物皆有初,要说别名妙语也就从最早的说起。围棋最早的别称——"弈"。据史料记载,"弈"最早出  相似文献   

3.
女儿小美5岁时,就报名上了围棋特长班,从此与围棋结缘.而我也爱屋及乌地"迷"上了围棋,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妈妈. 学习围棋是比较苦燥的,我很担心孩子坚持不下来.  相似文献   

4.
叶璐 《学子》2013,(10):25
一、设计意图围棋就是塘桥精神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围棋也是我园的特色课程,在黑白世界中演变出的无数有声有色的"战局",开掘了幼儿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因此我设计了《扑与倒扑》这个活动,以积极诱发为主要教育手段来开展此活动的。通过故事、儿歌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扑"与"倒扑"的含义及吃子的方法,意在让幼儿学习围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下棋,象棋、围棋、五子棋、跳棋都会,常听人道,"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世事如棋局局新"、"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等等关乎于人生之感叹。轻涩的我似乎体味不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只知道不管哪种棋,最终追求一种结果——那就是胜。"胜者为王"是中国棋文化大气磅礴的写照,求胜之路则是弈者过关斩将的跌宕之旅。仔细品味弈棋之道,恰如人生。人生就像一盘棋,黑子或白子,无论你是哪一方,总在胜负之间徘徊,在未知里跌跌撞  相似文献   

6.
钱影倩 《考试周刊》2014,(50):191-192
<正>围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渗透着无穷的智慧,俗话说:"人生一盘棋。"人的一生("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和一盘围棋("布局"、"中盘"和"收官")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围棋能看出弈者的人生态度;下围棋能折射出弈者的处事风格。因此,围棋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无数人爱上了它。幼儿教师的魅力在教学中的展示在幼教中有非常特殊的作用,教师的魅力是基于拔萃的人格构成而升华起来的,《礼记》中曾说:"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  相似文献   

7.
棋如人生     
父亲的一位好友姚叔叔是位围棋高手,而且父亲喜欢围棋,可惜没能坚持下来,于是便寄希望于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常常拿围棋给我玩。但是因为年龄小,我只知道它是黑白分  相似文献   

8.
复盘式评课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在评课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评课方式。复盘是围棋术语,《围棋辞典》里这样解释:"也称复局,术语,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称为复盘。"基于此,可以这样理解复盘式评课,即回顾教学事实,提炼教学要点,反思教学路径,以期获得教学启发。本文以魏  相似文献   

9.
从我上学起,就知道分数高的人都是智商高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可是从今天的社会生活观察中来看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轰动全球的新作《情绪商数》中阐述的一个新概念,他的"情商"理论及人的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传统"智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聪明"和"人才"的另一  相似文献   

10.
传奇陈毅     
“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在‘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陈毅从小受私塾教育,在《古文观止》、《千家诗》等营养中长大的陈毅,对古典文学有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说明 《生活真方便》是教科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童年的乐园》这一活动主题的一个主题活动.第四单元"我生活的地方"是根据《新课标》中"了解、关心自己生活过的地方的发展变化"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旨在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名称,能描述家乡的大致方位,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公共设施,并爱护它们,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这一单元包括"我的家,在这里"、"童年的乐园"、"请到我的家乡来"、"明天更美好"四个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12.
我爱下棋     
我最大的课余爱好是下棋。虽然我棋艺不精,但却在下棋中获得了很多快乐。自从爸爸买回了围棋、跳棋、象棋,爸爸妈妈就经常下棋。家里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我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学起了下中国象棋。中国象棋由"将"、"士"、"象"、"马"、"车"、"炮"、"兵"七种不同的棋子组成,分黑红双方,谁先将对手的"将"吃掉谁就为胜。刚学下棋时,我总输。后来,我逐渐学会了  相似文献   

13.
《鹤林玉露》里记载了一个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下围棋的故事:陆九渊年少时经常坐在临安街头上看人下围棋.有一位以围棋谋生的棋手对他说:“你每天来看棋,想必是一位高手了,我很想请教一局.”陆九渊忙说:“不敢,我实在不是什么高手.”后来,陆九渊买了一副围棋回  相似文献   

14.
棋如人生     
玩过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块棋的死活取决于是否有两只眼。有之则生,无之则死。围棋不像象棋那样,两军正面交锋,一子可以吃掉另一子,围棋没有这样血腥和残忍,只要有两只眼就谁也奈何不了。这就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精神,表达了一种“生命”的价值。一局棋结束,胜负已分,但活着的棋不会因为失败而死去,活着的棋还  相似文献   

15.
何煜超 《新作文》2014,(Z2):31-31
<正>大家好,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认识我,我就是大名鼎(dǐng)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自从被封为"斗战圣佛"之后,我就很少在人间走动,也不知道我那群孩儿们在花果山生活得怎么样?今天闲来无事,就想回到花果山,看看猴子猴孙。我一个筋斗云,一眨眼工夫就到了花果山上空。我边飞边喊:"孩儿们,俺老孙  相似文献   

16.
<正>莫言《生死疲劳》一书,充满魔幻色彩,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人,竟却是个"世纪大头婴儿",命运如此之惨。掩卷长叹:生——死——疲——劳。唉!生活在单亲家庭的我,不也有种"生死疲劳"之感吗?他们什么时候离婚的,我竟不知道,只是那一年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知道他们"嗖"地就离了。  相似文献   

17.
在《论确定性》中,维特根斯坦主张:"我知道"由三个要素构成,它们是相信、真和理由;"我知道"与"我相信"和"我确信"虽有联系,但却不能混同;"我知道"与怀疑和语言游戏是紧密相联的;对于常识命题,既不能加以怀疑,也不能声称知道,也不能说不知道。  相似文献   

18.
陈建翔 《辽宁教育》2013,(10):20-21
笔者的孩子两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指着《北京晚报》里的"生活"二字,对妈妈含混不清地说:"妈妈,生活!生活!"妈妈大惑不解,谁也没有教过他,孩子怎么认得这两个字?过了几天,家长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看电视上的《生活》栏目,主持人经常念"生活"、"生活"的,他知道了这两个字的发音,跟报纸上一对照,就辨认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我从爸爸的嘴里知道了普希金。后来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普希金是位外国诗人,更多地了解普希金还是读了《普希金诗选》以后的事。我从六年级开始读《普希金诗选》一直读到了初二。说来真惭愧,当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傻了,或许是国度的原因,或许是我理解能力的原因,几乎每首诗我都有不理解的地方。所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丰富,我总算可以较轻松地理解和揣摩一些短小、易懂的诗了。比如我最喜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2016,(6):8
也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吃货"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替代了"好吃鬼"、"馋虫"一类老掉牙的称谓,不仅听起来萌了许多,形象也正面了。和从前被归类在"七宗罪"里的"贪吃"不一样,很多人现在愿意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吃货。我毫不意外在《大学生》上也能常常看到吃货同类的文章,《大学生》一直都给我一种非常了解当下大学生心态的感觉。当然,能够开开心心地谈吃,也是人们对待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更宽容的结果。去年在《大学生》上看到一篇《大学与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