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去,我写稿总想写“大消息”,认为发表出来“块头”大,作者“水平”高。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才领悟到“小消息”可做大文章。 因为,不论写“大消息”还是“小消息”,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把只能写成“小消息”的选题硬性“拉”成“大消息”,那就会事倍功半。 我们业余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会抓热点、难点以及经验报道等“大消息”的采写工作,一方面在抓“小消息”报道选题时也要有“战略眼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小消息”并不亚于“大消息”的作用,“小消息”有它的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优势。一般说来,“小消息”反映的是一件新闻题材的主体骨架,比较容易采写。经常写  相似文献   

2.
李林 《新闻三昧》2003,(1):49-49
2000年11月中旬,《工人日报》第三刊登了一则消息:68万脱下路服,905亿资产剥离,五大直属企业11月底与铁道部彻底脱钩。看完这则消息,我立即记下了《脱掉路服,按需裁“衣”》的评论题目,并以半个上午时间,写出了这篇不足800字的新闻评论,发表于《铁路建设报》的2000年12月1日第一版。  相似文献   

3.
消息,因其短小而更易被处于高节奏生活中的受众所接受。可如今,翻阅每天的报羝,消息寥若最星,而“海绵式”通讯充斥版面。就是参评“中国新闻奖”的消息作品也少于通讯,只有160篇,比通讯少35篇。在文字消息中,超过千字的占7%,最长者达2400字。一等奖尚空缺一名。就是入选的文字消息也不尽如人意。造成消息贫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记者采写新闻时存在下面几种心理有关。一是认为新闻的长短等于“分量”轻重。不少记者以为消息短、分量轻,只有通讯才够分量。这是混淆了新闻篇幅长短与新闻价值量的关系。我们知道,文章长短只是形式,分量轻重则指内容。因此,价值大小并不取决于形式长短,而由内容的重要性、接近性和普遍兴趣性所决定。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190多字,却是反映重大事件的新闻典  相似文献   

4.
促使我提笔并使用这个怪味题目,源于最近记者和媒体对两则消息的“奇妙”处理。  相似文献   

5.
把各种符号标入文章题目,以前并不多见,近年才在报刊上逐渐多了起来,恰如“一枝红杏出墙来”。我们且把这枝“红杏”命名为“符号标题”吧。它虽然在全国好新闻、好作品等评比中“露脸”不多,但毕竟一枝独秀,使人耳目一新,对我们开拓作标题的思路大有启发。《知识+干劲=效率》这是军内一家报纸头版头条消息的标题。消息报道了一个被称为“老黄牛”的志愿兵学了技术贡献大的事  相似文献   

6.
“九成患白血病儿童的家庭进行过装修”,一条小消息引起了大轰动。但是,就像许多曾经出现的类似消息一样,这回恐怕又是一次“误传”  相似文献   

7.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两会特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车辆运行时间将大大缩短(肩标题)——“动静小了,心里踏实了” (主标题)》。这篇看似记者不经意间写出的小消息,实则构思精巧,独具匠心,从“小动静”中反映出了“大变化”,值得一评。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某报业集团的母报在头版刊发一条消息,标题是《“五一”节期间少林景区喜迎十四万游客》。而其子报在同一天头版头条刊发通讯,题目是《河南旅游摘了颗“大桃子”》,导语的第一句说,“五一期间的7天假期,嵩山少林寺景点接待游客15万人次……”。这两则新闻对“五一”节期间去少林寺旅游的人数的报道相差一万人,“母报”与“子报”之间打了架。 无论怎样说,“五一”节期间去少林景区的人数  相似文献   

10.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1.
消息的结尾所不同于其它新闻体裁的结尾的是:消息的“尾”,有的明显,象“豹尾”,有的不明显.象“兔尾”(恕我打个蹩脚的比喻);有的“尾”大而长,有的“尾”则短而小;有的“尾”是在叙述新闻事实清楚、完整后,听其自然,立即收住,这种“尾”在消息写作中占多数。而有的“尾”则是在叙述新闻事实之后,来一句或一段话对新闻事实进行说明、补充、交代,或来一段描述,呼应新闻的开  相似文献   

12.
党报言论,大而论之,无外乎“指定题目”与“自选题目”两块。 所谓“指定题目”,即指令性评论。而“自选题目”,则是根据各报自身特色而运作的言论。 谈及发挥党报言论的优势,我们体会,就是要在“指定题目”和“自选题目”上都力求有上乘的“表演”。围绕这一目标,北京日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党报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报业竞争中,有着一个其它类型报纸所没有的优势,即有一块天然的、“铁定”的基本市场份额。因为党报作为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担负着传达党的  相似文献   

13.
“一线写真”是新闻消息体裁中的一支轻骑兵。也是一个耀眼夺目的花色品种。乍一看,它的分量轻,然而因其核心问题重要,带有方向性,富有生命力,所以能给读者以小  相似文献   

14.
漫语档案馆     
一、题目引出来的话 先立题,再做文章,这是常例。题目立了之后,觉得不象是写学术论文。改成“论”:“论档案馆”或“档案馆论”,好大的题目,写得出来吗?只得“漫”。“漫”者,据《新华字典》解释:“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漫谈、漫不经心、漫无边际。”而《词源》则有“漫语”条云:“不切实、不着边际的话。”妙极了:漫不经心地写点不着边际的话,于我这不学无术者写“学术论文”最为适宜。不妨“漫语”一下。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07,(17):37-37
体裁题目刊播单位消息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新华社消息地学科研愁的是“没人花钱”科技日报消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大众日报评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点题到破题光明日报评论说要做的事就要做广西日报通讯英雄赞歌——记独臂英雄丁晓兵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闪耀在手术  相似文献   

16.
简明是新闻写作的最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写得简明呢? 根据实践,我认为主要有八种方法。 一是大题小作法。“大题”指的是大题材、大主题;“小作”是指写作时选题范围要窄、确定的题目要小。这样,就能以最经济的笔墨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温州晚报去年12月4日四版头条《英国媒体大夸温州民企》是一个比较大的题材。温州著名的民营企业很多,怎样写才能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呢?该文作者从‘小作”入手,选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夸“奥康”和“奥康”老总来体现这则新闻的主题:温州民企品牌形象好,老板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7.
周易 《新闻知识》2003,(11):48-48
写好人物新闻,是新闻短下来、精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物消息是近年来被许多媒体忽视的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如何才能写出有影响的人物消息?笔者认为要过“四关”。 “体裁关”——同一新闻题材,能用人物消息处理,一定不要拉扯成人物通讯。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短见长。 一些记者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  相似文献   

18.
我初见《同是苍蝇,两种待遇》这则消息是在1994年6月29日。1994年6月27日《新民晚报》因它写的是“苍蝇”,所以当时并未特别注意。可是,半年多过去了,它却是时时牵着我的记忆神经,迫使我不得不对它重新审视。应当说,这则消息是运用“以小见大”技巧的成功之作。 我们知道,每日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难以数计。大的事件固然可以反映大的问题,然小事就未必不能反映大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写者独具慧眼,在纷繁复杂的小事中去识别和捕捉。这则消息的成功,也就在于采写者在反映当今世界人为的生态破坏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当中,认识和捕捉到了足以引起读者兴趣的事实,苍蝇代替蜜蜂传递花粉。苍蝇本是“四害”之一,人见人厌。大力扑杀之,才是常理。而台  相似文献   

19.
消息报道是新闻的主体,它的写作特点突出的是“倒金字塔”。标题在消息写作中分量是很重的。要醒目、新颖,“片言居全要”,更重要的是在语法上,在内容概要上都要准确。读《中国企业报》1997年6月11日一版、二版两个标题,发现有些毛病。一、一版《读者来信》栏目有个标题是《企业招工集资于情于法不容》,不联系这篇来信内容看,这个题目是不准确的,人们当然理解为无论是法律还是人情都不容许企业招工集资,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招工和集资都是容许的,联系这封来信看,第一句就讲到“企业非法招工集资现象愈来愈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境”应有大小之分,大的新闻语境指整个新闻事业影响所及的社会舆论环境,比较宏观;小的新闻语境则是指某一具体消息报道、某一具体新闻表达所涉及的传播环境,相对微观。这里所议是小的新闻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